秦璐
暮春,一路向北。
從潤澤細膩的吳頭楚尾,來到厚重雄渾的表里山河,腳程緊湊。來到山西大同云岡武州山南麓,去見山中最高處的云岡石窟。該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shù)與石刻藝術(shù)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shù)寶庫。
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載,僧人曇曜曾建議北魏文成帝“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這也奠定了這片文化藝術(shù)寶庫的雛形。云岡早期洞窟的佛像粗獷渾厚、雄渾大氣,體現(xiàn)著外來佛教石窟藝術(shù)特色、中原傳統(tǒng)審美特征與鮮卑文化特征相交融的風貌。中期洞窟則集中反映著古印度、古希臘與漢式風格等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石窟雕塑眉目之間、手足之際,蕩漾出“倚天巖洞勢崔嵬,巧奪神工妙手開”的蓬勃氣勢與絢麗色彩,歷經(jīng)千年歲月,風華依舊灼灼。
游客在石窟群前,很少駐足,但經(jīng)過位于云岡石窟東部窟群第3窟向東45米處時,人流會忽然放緩,因為本就不寬的道路被一尊揚鞭驅(qū)車的雕塑占去了三分之二。雕塑被鄭重地用木柵欄圍著,遮陽棚擋著。許多游人不待細瞧,便匆匆而過。
細細觀看,巖石地面上遺存有一條交通參道,現(xiàn)存車渠石頭壕中心矩1.3米,車渠深0.16米。這是一處中國罕見的絲路歷史遺跡——古道車轍。
黃土高原粗糲的風中傳來悠遠而熙攘的回響。使節(jié)、商隊、學者、僧人、駝馬隊、車隊,以歐亞大陸為半徑、以山川河流為經(jīng)緯,在古道絡繹往返。借由古道,縱橫歐亞的晉商稱富海內(nèi),名聞天下;借由古道,“曹衣出水”與“秀骨清像”清逸簡淡、迎風飄曳。
累累烏金,燃起人間煙火,茶糧絲瓷,繾綣萬戶千家……中原農(nóng)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徐徐連接,東西方文化、藝術(shù)、物資流通暢達。陸上和海上的絲路推動著亞、非、歐地區(qū)之間的商貿(mào)往來,中華文明由此與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交相輝映。諸多文明的對話帶來了新變化和新氣象,也為各國詩人帶來了一個個開放又充滿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美學意象。貿(mào)易、征服與移民使不同文明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歲月如歌,唱逾千年,留下這一處轍痕,安靜如斯。
“長安春,曲江頭,三乘車馬醉中游……”走入新時代,“一帶一路”正奏響著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新曲。這曲目自古便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美美與共的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