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龍 1962年生,祖籍安徽懷遠,生于新疆哈密?,F(xiàn)為安徽省書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安徽省中國畫學會副主席,安徽省學術(shù)和技術(shù)帶頭人,安徽大學兼職教授,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安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兼職教授,安徽工程大學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一
研習古人之書為己所用,亦如拾名家“建材”,建己之廬也。若不辨良材以渣土朽木為構(gòu)件,恐只可修矮屋低棚而已,難筑高廈也。
二
乘興展毫,以守形為宗,萬不可使性而遺宗。古人聊發(fā)胸中逸氣皆以筆墨為外延,一展故事之境遇,非為書而書。無病呻吟,覽之空泛,味同嚼蠟是也。
三
諸家諸形,非形之所逐,皆悟其理后而秉性生發(fā)。故各臻妙境,各生姿勢也。
四
書畫格高者基于不朽也,生神者愔于形之巧妙也。故格高者洵為涵養(yǎng),諸業(yè)通達者,得形神者克使性之自如也。
五
同理不同體,同觀各所賞,天下唯一理,悟道則通達。
六
堅守中國畫傳統(tǒng)之根本,追求筆墨韻致,以形而上為大道也。若動輒以西洋畫之形似較之中國畫者,則無異于取鋼琴與絲竹管弦相比之韻致,亦若以刀叉較之木勺竹筷比之用途優(yōu)劣者也??植煌褡逯曀?,不辨民族宗教之信仰,抑或東西之哲學辯證觀相異是也!康熙年間有西洋傳教士入朝拜謁康熙帝,并獻西洋鐘表、油畫諸什,帝初見油畫驚嘆如真人立體于框中,遂置懸于壁間,然不數(shù)日,謂臣曰:此油畫中之人皆有形而無情趣,久視之則味致全無,令左右將其移出殿外,爰重置老蓮畫于壁間也。
七
書畫之道貴得其理,初學者往往尋道無門。無通其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久之遂折筆毀硯不復追究?;蛞黄厥?,淺嘗輒止,恐難登堂入室矣。
八
自古操觚染翰者皆飽學之士,而非胸無點墨者所能為也。大凡古今傳世名碑名帖者,非學究大儒即是賢達名士,而恐非目不識丁者所能為也。
九
中國書法之狂草亦如中國畫之大寫意,筆走龍蛇,以聊發(fā)胸中之逸氣,以一吐為快為上品也。而楷書則如中國畫之工筆畫,須筆畫勾勒精準勻停,間架結(jié)構(gòu)來龍去脈交代有序,方可謂正大氣象。而行書則似兼工帶寫之中國畫,收放自如之用筆中愈彰顯文人儒風和卷軸之氣。故東坡謂:“始知真放在精微”。
十
曩收藏家季漢章先生,曾攜吾冊頁于京華拜謁其老友啟功先生,囑先生指點。先生展攬一過,爰謂漢章先生:此世侄已知書理,教其日后多涉其他門類之學問,日積月累則可也!足見修養(yǎng)諸學問于開悟書畫之理之關(guān)捩矣!
十一
謝赫所謂氣韻生動,皆言書畫家于自然見識,博覽群書后,自覺于書畫間流露出作者之翕含辟弘、雅量胸襟之氣度,其只可意會,而言之則不達矣!
十二
所謂善書畫者,莫過于平素留意披覽前賢之佳作,然后師造化、搜奇峰、訪名碑、勤悟思、善取舍,取法乎上者,方可卓然不群矣。
十三
巧與拙乃心性使然,巧者智者所喜,拙者樸者所尚也。故巧者忌嫻熟、忌賣弄;拙者忌粗野、忌村氣。
十四
虛中見實、實中顯沖、知白守黑、主虛賓實、賓虛主實、似是而非等,皆言書畫布白之虛實陰陽之道,雖謂玄之又玄,然不可不識辨也。其中堂奧以中庸之法省辨則生:大盈若沖,抱沖守虛之妙境,其大作必令賞者游目騁懷,蕩氣回腸矣!
十五
行草大處著眼,寓情抒懷,逸氣生發(fā)。真書蘊藉風流,涵泳古今。每拾掇前賢精妙之作,雖礙于手拙然眼界得升華也。
十六
先哲所謂天圓地方,雖言天地陰陽之道,然亦通書法之理。方剛圓柔謂之陰陽,若行筆只見方折之陽剛,而無圓潤使轉(zhuǎn)之陰柔,則圭角生矣。反之滿楮但見圓滑使轉(zhuǎn),而無陽剛骨力之洞達,則陰氣必盛。故凡辨識二者者,皆方折使轉(zhuǎn)并濟,陰陽剛?cè)峄ブ病?/p>
十七
有意至無意難,無意至有意易。所謂無意于書乃佳,洵為難得。然則有意者以絢爛為宗,至極者遂復歸平淡,然此平淡已非昔之平淡矣!
十八
張古人字于壁間朝夕觀摩,如友相揖。爰于不經(jīng)意處得其間架行筆之法,神采形勢,較之刻意摹臨恐有意外所獲,所謂耳濡目染之目染即如是矣。
十九
書隨心性,險奇者皆因心緒難平遂生跌宕,平淡者多因愜意恬適而無諸欲。故善書者隨興得形,旁門者安形遺神也。
二十
繁中得簡,簡中思繁;寬中含窄,緊中顯松;計白當黑,當黑還白;開合適意,重輕在心。積點成線,華滋無臃;刻意成者,童心遂滅;用意泐琢,天真遂失。
二十一
三代以上古樸天真,燧木取火,教民熟食,以拒茹毛飲血、腥膻之毒。宿巖居穴,以避雨雪之寒、猛獸侵擾,爰以繩記事,刻泐畫符,遂開書畫之濫觴矣。
二十二
唯形上者,初學者也;唯神上者,方家也。故初學者以形為要,舍己意而師所學,亦步亦趨,未敢獨自為尊。反之,凡謂方家者皆得其宗旨,知其所以然而得意忘形,遂假筆墨聊發(fā)胸中逸氣耳,縱觀古今大家莫不如是。
二十三
縱覽古今名家,可謂各臻妙境,各呈風采,少見師承某家而未嬗變而卓然彰顯者。昔王家父子名冠古今,未見大令趨其父也;米家父子亦然,虎兒承父書然后亦呈己意。吳琚服膺米字,然其避風檣陣馬之強雄,化而杏花春雨江南之綿柔。故師師之跡者,貴能識師之法而化為己用,戒只知師其跡而無演繹生化之功也。
二十四
書家動輒以書古賢詩文為能事,恐有梨園假服之嫌。未知詩家之情感,故亦無動情處,爰其所作必顯索味無趣矣。羲之《蘭亭序》、魯公《祭侄稿》、東坡《寒食帖》皆詩文由衷,傾情抒性而流芳千古。故真書家必詩文為先,謀技于后矣。
二十五
武術(shù)分內(nèi)外家拳法,內(nèi)家拳講究含蓄出手不見大動作,往往是以穩(wěn)健柔中帶剛。如陳氏、楊氏太極等,以靜制動,不露聲色。反之外家拳則往往是出手動作大,伸胳膊撂腿、蹦跳呼吼中博人眼球,如長拳、小洪拳等,以動制靜,虛張聲勢。此亦與書法相似,高深者往往注重作品意境之內(nèi)蘊,筆畫之收斂含蓄,不事張揚,儒雅沖和中透出作者穩(wěn)健包容之性情。以大篆、真書、行書者為多,此即似內(nèi)家拳法。而以注重作品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之絢麗燦爛,意境之暢快顯明,筆畫之展筋露骨,章法之跌宕,大刀闊斧中透閃作者澎湃豪情,此路以章草、狂草、行草者居多。
二十六
風動水曲波為紋,紋而寓文,故文者乃不平也。書畫亦然,無曲無折,平鋪直敘謂之流水賬也,此等書畫恐令觀者索然寡味。若曲折無常、隱晦陽明、東宕西迭、平正錯落、大小枯潤、收放自如者,則可引人入勝令賞者愉悅也。
二十七
古人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七個半字成書家”,皆言古賢治學善推演而舉一反三。故儕輩應以此為證例,學而善悟、學而不惑、學而通達、學以致用,卓然名家不妄。
二十八
晴窗麗日,春和景明;偶得嘉帖,汲泉煮茶;書興遂起,筆硯俱佳;展鋪陳楮,對臨一通;閑心文養(yǎng),散逸懷抱;修正涵泳,聞達不求;尊賢仰古,儒雅虛懷。
二十九
八大花鳥尚簡樸,睹之似筆墨了了,胭脂氣無,然其意境非寒磣也,其中只可意會而言傳則惑之。人臆謂其以孤鳥只魚,朽木枯槎,荒坡寒嶺為之所寫物象,以瀉其玩世不恭,人難近之情緒,未免有牽強之嫌。八大身世雖謂坎坷,然其于筆墨之探求,特立之感悟,絕非世俗輩可解也,曩余弱冠時客西泠印社于張孝宅先生處,得見乾隆題簽,皇錦護套之八大山水冊頁,于其滌盡鉛華之筆墨雅韻里徜徉,抑繁尚簡之大境中陶冶,至今仍歷歷在目,洵乃三生有幸,沒齒難忘矣。
三十
結(jié)繩、刻符、畫巖所謂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天象日月,鳥蟲爪痕……乃吾華夏文字之濫觴也,至上古三代遂取舍演繹為卜辭、金文、獵碣、鳥蟲、殳書諸體,遂鴻荒開蒙,文明交融,記朝載代,文化始興,是謂書畫同源之佐證也。
三十一
所謂以書入畫,是指用書法之筆法,在宣紙上去塑造和表現(xiàn)山川、人物、花鳥之不同自然景象。只不過是在此過程中,更傾注了作者對自然認識之情感,更加注重了水墨交融,以及在宣紙上產(chǎn)生的枯濕濃淡、輕重緩急等與所塑造形象感覺的視覺效果。比如中鋒用筆,其多與書法中真書用筆相似。而側(cè)鋒用筆,則與行草書中方折等用筆方法相同。而中側(cè)鋒并施之用筆,可謂在中國畫中運用最廣泛。若要修煉好以書入畫方法,豈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須要經(jīng)過書畫家多年的練習和經(jīng)驗積累,方能運用和掌握,以至得心應手。
三十二
曩我院畫家朱修立先生,曾于黃山寫生時見潘天壽先生率學生亦于此寫生。時潘先生披鶴氅后背雙手,踱步松間,未曾見先生執(zhí)筆寫生,而先生時駐足遠眺嶙峋奇峰,時近觀蒼松虬枝、澗草疊瀑。爰詢先生何不對景寫生?潘先生笑謂:我何不在寫生?修立不解,先生謂:“我雖未動一筆,然我雙目已搜盡奇峰煙云,胸中畫稿已成矣……”史傳米友仁為繪瀟湘圖,曾雇船立于船頭,盡攬瀟湘之壯闊后,遂了然于胸也。故中國畫非西洋畫,動輒對景寫生,而是善用心對景體會觀察,了然于心后,再造境界于筆楮墨間。
三十三
夫上境者乃精神也,精神乃元氣之頤,故書家平素以固元養(yǎng)氣為本也。動靜有度,戒嗔戒躁,忌貪寡欲,韜光養(yǎng)晦,義氣平和,氣定神閑則書畫亦然,氣泄則精魄渾暗而無華,惟識陰陽互助,知繁而簡,抱樸守真者,則可謂神氣活現(xiàn)。
三十四
午睡起,振簾盥洗、汲弋江水,煮下午茶。夏風微曛,斜陽斑駁。端坐案前,遂讀前賢詩文,吟罷不覺興會。爰乘興展舊楮,磨老墨一錠,漫錄舊詞,此不尚展覽,不思付梓,不為稻粱謀,興隨詩人興而興,悲隨詩人悲而悲,每與前賢相契,詩書俱佳矣!
三十五
書法之靈魂,在于詩文之雄偉激蕩,內(nèi)蘊儒雅,壯美秀麗。詩文之靈魂在于情感之豐富,表達之曲折委婉,意境之深遠。情感積淀于喜怒哀樂生活之感受與感悟,然漢字之法度、書寫之技法,技巧皆有章可循,惟真情實感乃無常無限,且不可預測也。
三十六
縱觀古賢法帖,皆以尺牘詩稿類傳世居多,所謂朝廷詔書、檄文,皆屬吏抄公文之館閣體,板滯無性情,故未見好事家庋藏。曩唐太宗李世民心儀羲之法帖,遂詔廣羅天下王字,命褚遂良摹蘭亭分賜諸臣。乾隆帝亦于養(yǎng)心殿南,辟三希堂收三王法帖賞玩,足見史上帝王對名家法帖珍貴之重。
三十七
書之上境,一忌安排,二忌刻意,性情所至隨筆而為,一任自然。山谷所謂無意于書乃佳,即言此意。若靈府無程,扭捏作態(tài),嘩眾取寵者,必村氣滿紙矣。
三十八
所謂眼高手低者,實乃鑒賞水準已至,而手頭功夫尚欠缺,未能與之相匹配呼應,洵令人惋惜,然若繼續(xù)劬勞無悔,登堂入室指日可待也。昔康南海謂其書,眼中有神腕下生鬼,即言此意。然其勤勉不已,終為一代大家。最無奈者,即眼手皆低者,恐操觚一生,亦終為門外漢矣。
三十九
字如其人,對作者來說,若只感覺在技法層面上玩玩花頭,那將是情不由衷的游戲,抑或是梨園假服,走走過場而已。故給人感覺是麻木的,技法堆砌而已。殊不知,恐怕當下大多數(shù)作者都是如此。看過展覽及出版物后,總給人似曾相識和如出一轍的感覺,這應該就是當下書如其人的具體表現(xiàn)了。而那些對傳統(tǒng)做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和專注與借鑒的,且有自己獨立思考和想法的作者們,卻是截然不同。他們雖承襲前賢衣缽,但永遠不會只停留在形式上,作淺顯的,在博人眼球上下功夫。他們一定是注重追求作者自己的,在更深精神層面和思想境界中,永遠是最真實的感覺,絕不是矯情,一定是由衷而發(fā)的。詩文與書寫真情雙雙相融,自然外溢吐露,故令人賞讀后,有欲言而又不能之慨,通俗講就是里面有真東西。
四十
觀夏云變化多端:忽奇峰疊嶂,忽萬馬馳騁,忽衣袂飄飄似仙女下凡,忽如手執(zhí)鳩杖若仙風道骨之老叟,忽而又似菩薩合十端坐于蒼穹之上,令人遐想無限。唐懷素自謂其草書,乃觀夏云奇峰而悟道。故自然界給人啟迪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應學會師造化,從白云蒼狗中找到開啟我們腦洞的鑰匙。
四十一
擔夫爭道于書法布白中即謂:疏密跌宕、曲中顯直、左顧右盼之韻致,尤其于行草書中,若能做到收放自由、千變?nèi)f化而不離其宗者,方稱高手。
四十二
鵲亭卜筑,老樹四圍;凊雨初霽,鳥蟲合鳴。平疇遠眺,池荷添香;蓑衣脫卻,釣罷歸舟。把卷坐忘,落霞染衣;籬下點豆,南坡種瓜。莫問塵事,煮茶半壺;老友偶至,小酌半醺。擇此而居,可以永年。
四十三
王世襄先生不以書法名世,然其書法格調(diào)甚高,先生玩物一生,無世俗之癡心妄念,著有《錦灰堆》二卷。曩啟功先生嘗謂先生書法在其之上,而先生可謂無意于書而書,無意于名而名,無意于傳世而傳世,恐皆與其天分見識,澄懷家學相關(guān)矣。
四十四
東坡所謂:執(zhí)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是謂執(zhí)筆者,須力道寬虛有度,然寬虛當隨書者所覺悟。一味緊,或一味松者,皆不可取也。把筆上下、懸腕伏腕、隨心而出、遺技忘法、風韻儒雅者,即稱方家矣。
四十五
師天下圣人名賢,覽歷代典籍名著,撫古今名家名帖,法天地、順陰陽,循四季之律,士氣弘毅,尊老愛幼,常思己過,莫道人非,多種善緣而始終,長揚人倫之孝悌,悟君子之德,韜光養(yǎng)晦而踐之不朽也。
四十六
端莊嚴肅之,過則板滯而無情趣,天真散逸之,過則無法理所依。剛則顯露,柔則隱晦,辨識二者之利害則明,訴衷于情感,表現(xiàn)于法度者,則可為佳帖傳之久矣。
四十七
縱觀史上名家書法,從陸機《平復帖》始,皆以手札文稿形式為歷代傳藏欣賞,其中以其官大小之顯赫,或文魅大儒而傳之,無爵無銜之百姓皆鮮見。凡名家片紙只字,皆視若珍寶,裝池為帖,前題后跋,其傳閱欣賞形式,皆為文房秘示把玩,此風上至朝廷官宦,下至百姓皆如此,未見官家筑館設(shè)展后付梓,唯有偶付棗木、泐石為碑,捶拓成帖之好事家。故先賢士人大儒,其書心事恬淡,操觚染翰之際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其書真情實感,令觀者不能釋卷矣!
四十八
大磔筆為枝葉,縱飛白法為蒼石,諳篆籀為老木,散側(cè)鋒為苔蘚,趙孟頫石如飛白木如籀,寫字還須八法通。謂書畫之用筆,相融相助之理也。
四十九
山亭之下,衡門拾階;疊瀑潺湲,寒潭碧澗。游魚可數(shù),曲徑盤紆;幽鳥翔集,婉約蟲聲。山光物態(tài),朝暮之間;疊嶂遠岫,蔚霞云蒸。青燈黃卷,夜宿山房;山岳雄秀,了然于胸。
五十
所謂卷軸氣,乃文人于不經(jīng)意書寫中,將真情實感自然流露于其作品之中,且格調(diào)高雅,氣象正大,無間架結(jié)構(gòu)臆造做作之姿。書體筆畫有出處,筆畫伸張有度,意境豐富,精氣神飽滿,讓觀者賞后大有只可意會,言傳未能,不忍釋手之書法精品,天下唯“三稿”,堪為經(jīng)典楷模是也。
五十一
青蒲香岸,荻蘆水涯;長河津渡,泊舟垂綸。湖泖港汊,芙渠田灣;映霞蒼柳,林渚鳴蟬。曲波蒼鷺,江鄉(xiāng)田疇;閘開魚戲,水栗陂塘;漁舟唱晚,浸晨搗漿。桃源世外,水墨江南。
五十二
一筆一畫皆由衷,無妄無欲心恬淡。鈍鋒無角,藏頭護尾,是謂洗心澄懷之雅士;一筆一畫皆無拘,鋒出無斂,驟雨狂風,是謂放浪狷介之狂士。心性無定篤,天分使然也。
五十三
匾額題寫,筆畫造型當以雄強、壯碩、真力彌漫、結(jié)構(gòu)莊嚴大氣為上品。反之用筆纖細羸弱,造型布白猥瑣局促,格調(diào)媚俗者終為下品。世傳“天下第一關(guān)”為王獻之所題,此匾堪為古今典范之一。當代書家題匾,尤以沙孟海先生為代表,先生為杭州靈隱寺所題“大雄寶殿”四個擘窠大字,用筆張力四射,老筆紛披,恐非斫輪之手難達矣。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