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斌鑫
2023年第1期的《國際事務》期刊上,刊載了本杰明·法蘭德針對茱莉亞·古若爾2022年的新著《歐盟—中國的安全悖論:盡管困難重重,還是爭取合作》的書評。
和人與人的關系一樣,國際行為者之間的關系也總是纏繞且復雜的,它的存在方式,并非無止境的對抗與無疑義的認同之間的二元對立,相反,它總是處于變動之中,有沖突,有合作,有利益同盟,也有各自的優(yōu)先考慮;被視為前后脫節(jié)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可以被視為是關系的核心所在。而古若爾的著作,則可以幫助我們從安全領域來理解國際關系:盡管人們主要關注的是歐盟與中國在經(jīng)濟方面的互動,但安全問題如今也日益成為雙邊關系的重要補充。
該書指出,對歐盟來說,簡單的“中國威脅論”或“中國機遇論”都有失偏頗,實際情況要更為復雜:有些領域有合作,有些領域有分歧。在安全問題的某些領域,基于中國是必然伙伴的考量或成本收益計算,合作得以展開;而中西世界觀的沖突,又使得某些領域的合作難以深入。比如,在反恐問題上,中國與歐盟有不同理解,且歐盟在情報共享和個人數(shù)據(jù)交換方面對中國缺乏信任,這就使得該領域的合作步履維艱;在海上安全和打擊走私方面,大家所面對的敵人非常明確,合作因此也更加順暢;而在氣候變化等安全問題新領域,情況就更為復雜:當涉及決定環(huán)境和能源政策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時,合作能更加深入,一旦動議被一方理解為國內(nèi)問題但卻被另一方理解為跨國問題時,合作就會遇到阻力。
當然,在考慮歐盟與中國的安全合作關系時,美國的影響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古若爾認為,從特朗普到拜登時代美國安全政策的搖擺不定,會使得歐盟與中國在該方面的關系更加密切,但如何掌握這其中的平衡,又會使得歐盟領導人頗費思量。
法蘭德認為,該書對歐盟與中國在安全領域之合作的描述不偏不倚、富有洞見;另一方面,該書也提及了一些非傳統(tǒng)安全議題,比如網(wǎng)絡安全、知識產(chǎn)權保護以及虛假信息等,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話題——比如與網(wǎng)絡安全相關的是,當面對美俄等國在公、私數(shù)字實體方面的威脅時,歐盟提出要保衛(wèi)自己的“數(shù)字主權”。而對這些議題的進一步研究,也有望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經(jīng)常如亂麻般纏繞的國際關系里的安全悖論。特別是當“中國崛起”與“大國角力”成為日益明顯的國際主題,對安全問題的討論,將能幫助我們更加完整地理解世界大勢的變遷及其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