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隔著護城河與南廣場,平門城樓與蘇州火車站遙遙相望。河面上吹來陣陣涼風,視野開闊,河上的船只從東西兩頭相向而行。關于蘇州古城墻的傳奇軼事,我們聽過不少,但還是不斷有新鮮的:比如平門城墻一帶是真真實實地發(fā)掘出過六朝墓葬、漢代城墻與戰(zhàn)國遺跡的。古城墻雖然是2500多年來不斷修筑損毀再修筑起來的,但常見常新,它仍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新鮮事。
大彎角處幸存的古代城墻遺址
蘇州古城西北角,十字洋河與北護城河的交匯處,水面寬闊。作為環(huán)古城河健身步道的一部分,那里鳥語花香,蔭翳蔽日。附近有一處平四路垃圾中轉站,一旁就是平門城樓。北城墻的平門,舊時有水陸兩路可通常州。古平門廢塞后,1928年為便利城內外交通,曾重辟平門,到1958年拆除。
跟古胥門城門洞的經(jīng)歷有些相似,這個北護城河南20米,平四路北10米的大彎角處,由于長年堆放垃圾,也幸存了古代城墻遺址。我們從蘇州城墻博物館《平四路垃圾中轉站搶救性發(fā)掘簡報》中翻到了那段考古發(fā)掘過程。
2005年,由于平四路處要建垃圾中轉站,文物部門對此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早在20世紀70年代,蘇州博物館曾在平門西側不遠處發(fā)現(xiàn)過六朝墓32座,打破漢代城墻,出土青瓷器、金器等珍貴文物。2005年的這次對古代城墻遺址的調查發(fā)掘,又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遺址1處、漢代夯土城墻1段、六朝墓葬2座,出土陶器、瓷器、鐵器等文物。六朝墓葬打破漢代城墻,漢代城墻迭壓有大片層疊夯窩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夯土層,為進一步證實蘇州古城是蜚聲中外的2500多年來原址未變的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后來建成的平四路垃圾中轉站,距離古城墻遺址西移了5米。
從公元前514年蘇州開始夯土筑墻建古城,設8座水陸城門。元代末期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建,現(xiàn)存蘇州古城墻是在此基礎之上歷經(jīng)明清兩代重修而成。1982年后,蘇州城墻保護工作得到高度重視,盤門、胥門、閶門等一批古城墻、水陸城門得到了妥善加固和修復。蘇州城墻是環(huán)城河景觀的重要標志。
今天,蘇州古城墻分盤門段、胥門段、閶門段等10個重要片區(qū)。東側婁門至蛇門城墻,多以夯土城墻形式留存,其中婁門橋至相門間城墻遺址已基本貫通。西側盤門至閶門城墻,多以磚石城墻間斷分布,保留古城墻遺存較多。北側平門至婁門城墻,基本以地下遺址形式埋藏于綠地景觀、建筑、道路之下,后期復建的平門、齊門城墻和婁門城門已作為城墻景觀展示。南側蛇門至盤門城墻,除南園橋至人民橋段被建筑物覆蓋外,基本以夯土城墻形式留存。
保護和修繕,與古城墻多“交流”
近年來,蘇州古城墻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與修繕。
古城墻保護工作內容被逐一細化分解,構建起蘇州古城墻保護管理體系。盤門段、東園段、葑門段、南園段4處古城墻遺址分別由盤門景區(qū)管理處等責任單位進行管理,其余位于公共區(qū)域的古城墻遺址由相應屬地街道進行管理。
古城墻管理協(xié)商共建制度建立,古城保護專家學者,古城墻管理責任單位、相關部門、屬地街道,景觀城墻管理單位被邀請共同研究古城墻保護與活化問題。古城墻被納入普查重點內容,城墻檔案信息庫建立。從2020年起,胥門、閶門、金門三段古城墻遺址開展定期監(jiān)測與分析。古城墻的日常巡查和應急處置工作尤為突出,胥門南段城墻百花洲公園段、閶門城墻專諸巷段、金門城墻演藝中心段等多處城墻土體塌方、樹木倒伏先后得到有效、及時的搶險解危。
城墻頂部的樹木如無序生長,將會危及城墻結構,因而需要實施綠化整治。針對胥門南段城墻,保護區(qū)、姑蘇區(qū)聯(lián)合市園林局、市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經(jīng)多次踏勘現(xiàn)場,制定整治方案,清理構樹、苦楝、泡桐等隱患樹木,修剪喬木并清理雜草。
與古城同在的城墻,同時也需要不斷保護修繕,提升風貌。保護區(qū)、姑蘇區(qū)對胥門南段城墻進行了全面修繕和補強,恢復了城墻頂部的女兒墻與箭垛,并對夯土進行方磚鋪地硬化,完成了胥門南段城墻修繕和亮化提升項目。
數(shù)字化時代,對城墻的保護也參與其中。通過空間云數(shù)據(jù)信息采集和3D數(shù)字建模技術,胥門段古城墻仿真模型和傾斜三維模型被構建,城墻全貌和細部構造被精確還原。
為了擴大蘇州城墻的歷史文化影響力,保護區(qū)、姑蘇區(qū)聯(lián)手多部門開展古城墻保護宣教活動,包括編印《蘇州市古城墻保護條例》單行本和古城保護法治漫畫讀本,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保護古城墻的城市風尚。
從平門到平四路,進惠濟橋過北碼頭,再從閶門沿南新路,過南新橋到達金門,一路行進,蘇州的古城墻真是完完全全地融合在我們的生活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