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它!一只小小的蟲子。它的名字叫“棉鈴象鼻蟲”。對棉花來說,它是一種噩夢般的害蟲。棉鈴象鼻蟲的幼蟲能鉆進棉花的花蕾和棉鈴中,大肆啃食,讓大片棉田絕收。
我們開頭看見的那座紀念碑就是以它為主角的。很奇怪,對不對?憑什么害蟲也有紀念碑呀?!
棉鈴象鼻蟲原本生活在墨西哥。在1892年左右,它們越過邊境,沿著棉田一路大吃,來到美國。它們一邊吃,一邊壯大自己的隊伍,形成了一支可怕的蟲子大軍。蟲子大軍所過之處,棉田成片遭殃,棉農們血本無歸。在1910年左右,蟲子大軍到達了亞拉巴馬州。
當地的棉農們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換棉花品種、噴藥粉、焚燒棉田……然而,沒有什么用。幾年下來,很多棉農不僅沒有掙到什么錢,還欠了一身債。
怎么辦?
一些人心灰意冷,離開了家鄉(xiāng),另謀出路。另一些人卻決定堅守自己的土地,通過改種多樣化的農作物——比如花生、紅薯、大豆等來降低風險、挽回損失。1917年,在該州其他地方仍為棉鈴象鼻蟲而頭痛的時候,科菲縣的農民卻因花生大豐收而扭虧為盈。接下來的兩年,他們甚至掙到了比種棉花時更多的錢。
為了感謝棉鈴象鼻蟲帶來的變化,當地人于1919年為它立下了這座紀念碑。其實,他們更應該感謝的是自己——遇到困難時,能夠努力堅持、靈活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