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佳
董周博文是揚州育才實驗學校五(22)班學生,他愛好閱讀,善于表達,勤于寫作,多次在省、市、校的演講、征文比賽中斬獲獎項。在江蘇省婦聯(lián)開展的“少年兒童心向黨”小紅星紅色故事講演比賽中,董周博文參演的作品《一封“紅色”家書》,以揚州本地的革命英雄許曉軒的“一封紅色家書”為切入點,進行演繹創(chuàng)作,獲得了小學組(團體)特等獎。
種下信仰的種子
董周博文一家有四名黨員,爺爺和外公都是老兵,從部隊轉業(yè),董周博文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聽的是祖輩的當兵故事,學的是老一輩的軍人作風。
平時,董周博文的家人會帶他走訪紅色教育基地,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給他讀革命英雄故事。當領口的紅領巾隨風飄揚,他明白自己有了新的身份和奮斗目標——既要成為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也要成為優(yōu)秀的“紅領巾宣講員”,將紅色文化的正能量帶給身邊人。
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對董周博文來說,是一堂生動直觀的愛國主義實踐教育課。他目睹了在危急時期黨和國家的責任與擔當,感受到黨和國家將人民放在第一位,對人民的重視和保護。在黨的引領下,化身為“天使白”“藏青藍”“生命紅”的志愿者們奮戰(zhàn)在抗疫第一線,守護人民的安危,黨與人民團結一心的偉大力量,震撼了他的小小心靈,這一抹中國紅扎根心底,迅速生長。
全能型宣講員
紅色文化倡導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每一個紅色故事都能折射出革命先輩的高尚品質,反映出老一輩革命家的高風亮節(jié)。講好紅色故事,實際上就是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品質和可貴精神,這對青少年的三觀塑造尤為重要。董周博文利用自身特長,積極參與各項紅色文化演講、征文活動,全身心投入黨史學習中,黨的奮斗史給了他莫大的鼓舞與自信,他深深地感受到黨賦予新時代少年的責任與使命。
利用假期,董周博文走進三灣城市書房讀紅色經典;走訪曹起溍故居、朱自清故居等紅色教育基地,制作多份手抄報,向同學宣傳紅色文化。為參加“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學黨史全民閱讀最美聲音征集的比賽,他利用休息時間,通過網絡和書籍查閱江上青烈士的各種資料,多次前往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學習記錄,打磨演講稿。收集及拍攝的視頻素材達上百個,歷經累計數(shù)小時的拍攝,最終制作出6分多鐘的高質量視頻,榮獲了揚州市一等獎,視頻播放量達上千余次。
在學校的推薦下,董周博文積極申請加入江蘇省教育廳及江蘇省衛(wèi)健委組建的“三個一百”近視防控宣講團,順利通過審核,成了學生宣講團中的一員。肩此重任,他不但認真保護視力,規(guī)范用眼,養(yǎng)成愛眼護眼的好習慣,還積極了解眼部衛(wèi)生及近視防控的相關知識,為宣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讓更多同學重視近視預防,遠離“小眼鏡”。
在一次次講演中,董周博文心中埋下了紅色的種子,更加堅定了愛黨愛國的理想信念,感知了時代賦予少年的責任。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成了他學習的榜樣,他敬佩少年英雄海娃的沉著冷靜、潘冬子的機智勇敢和小兵張嘎的寧死不屈,他內心的“紅色信念”在不斷發(fā)光發(fā)熱。董周博文已成為老師、學生、家長心中公認的宣講團中的“全能型宣講員”。哪里有宣傳點,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實際行動,以少年之力,向身邊的人傳遞正能量。
“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
在《一封“紅色”家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董周博文學校的黃俊杰老師提供了一個非常棒的思路,就是在講演的過程中讓他以情景劇的方式去演繹出其中的部分內容。這讓董周博文和爸爸媽媽在選擇素材時有了明確的方向。為了貼近講演人物,董周博文認真了解了許曉軒烈士的生平事跡,走訪許曉軒故居,揣摩他的內心,共情他的感情。
然而,拍攝視頻過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所有紅色景點閉館。幸運的是,許曉軒烈士陵園的負責人知曉他們是要參加省級比賽,為他們打開了綠色通道,《一封“紅色”家書》的視頻素材才得以拍攝完成。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這部作品受到了江蘇省婦聯(lián)的邀請,去南京進行展演,這是揚州唯一一部參演作品,董周博文和家人激動之余也倍感壓力,畢竟拍攝視頻和現(xiàn)場表演是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通過家校合作,學校分管領導劉蔚校長和黃俊杰老師承擔起董周博文和同伴的表演部分,從舞臺走位、肢體動作、情緒表達進行了充分且專業(yè)的指導。董周博文的家長則精心挑選了合適的服裝及道具。
正式表演那天,平時調皮帶點“社牛”的董周博文,因為沒有舞臺表演經驗,第一次說出了“緊張、害怕”,而即將輪到他們上臺表演時,他的同伴吳雨桐又突然發(fā)起了高燒,渾身疼得直流眼淚。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大人都有些亂了分寸。本以為表演不能完成,沒想到董周博文和吳雨桐在最后一刻堅定地走上了表演位置,演繹出革命英雄的經典形象。那一刻,少年不再是董周博文和吳雨桐,穿越時空的一剎那,他們就是革命英雄許曉軒和姜琦華。
他們的表演從聲音的表達、動作的展示、情緒的遞進乃至視頻的卡點都非常完美。誰能想到這是一個由正生病的孩子和一個緊張到直冒虛汗的孩子所呈現(xiàn)出來的舞臺效果呢?又是怎樣的精神和毅力,支撐著兩個孩子全力以赴地完成了這次表演?“通過這次表演,我忽然感覺到他們不再是依附我們的小小孩童,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他們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向陽生長,他們憑借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沖破一切阻礙,克服一切困難,成為越來越優(yōu)秀的自己?!倍懿┪牡膵寢尭袊@道。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