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富文
在眾多炒房者中,竟然還有省級高官。他,就是江蘇省委原副書記張敬華。
俗語云:“人敬有的,狗咬丑的?!比艘坏┯辛斯傥?、地位,就有人“捧場”,可能會遭人“圍獵”,就看你能否像《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吃了“定風丹”,狂風吹不倒,始終保持定力,把持住自己。
張敬華沒能把持住自己,他在大學同學中官位最高,聚會時,不少在北京、江西等地的同學,放下手頭工作,千里迢迢地趕來,排著隊向他敬酒。鶴立雞群,他的虛榮心得到滿足。
對于位高權重的張敬華來說,誘惑最大的還是金錢。案發(fā)后他懺悔道:“主要是我自己的原因,把錢財看得太重了,既想當官,又想拿錢?!彼寐殭啵瑤椭H友承攬工程項目。親友們自然要“投桃報李”,他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
錢撈多了,不小心也會“扎手”。張敬華卻堅信“小心駛得萬年船”,他想方設法包裝自己,在眾人面前樹立廉潔形象。他大會小會必講廉潔,有時還裝門面做樣子。2020 年 3 月 9 日,時任南京市委書記的他,外出調研時,中午在夫子廟景區(qū)一家餐飲店就餐,點了秦淮小吃“鴨血粉絲湯”,市委書記在小館子吃飯的圖片,在網上熱傳。
為了免遭“伸手必被捉”的尷尬,張敬華時時想著平安撈錢的法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價見漲,且越漲越高,有的人抓住商機,炒房發(fā)了財。張敬華聞知,不由得眼紅起來。按說像他這樣的高級干部,應該懂得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且國家也按政策規(guī)定配備了住房,不應再眼紅炒房。但他鉆進錢眼難以自拔,覺得炒房既能賺大錢又安全,這樣的賺錢方法打著燈籠也沒處找,再說了,自己有職有權有資源,買房賣房賺錢財,那還不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南京是省會城市,房多價高,自己又是市里的“一把手”,張敬華開始“大施拳腳”了。他以遠低于市場的價格,先在玄武公館買下了一套房產。過了不久,他又看中斯亞花園一處面積更大、位置更好的房產,價碼當然不菲。他既想買又要價格低,甘蔗哪能兩頭甜?開發(fā)商不愿意了。張敬華手中有權自有辦法,授意相關部門前往“溝通”,這“溝通”的含義自在不言之中。好不容易“溝通”好了,張敬華卻不愿意掏腰包,耍了個花招,說要用玄武公館的房子來“置換”。
玄武公館的房子怎好與斯亞花園的房子比,怎么能“置換”呢!但開發(fā)商禁不住相關人員的“溝通”,又顧忌張敬華的權勢,只好啞巴吃黃連,同意這樁不公平的“置換”,這一“置換”,張敬華等于少付了 300 萬元。
山河水則是南京一處溫泉別墅區(qū),張敬華看后認為升值空間大,可買來用于投資。市委書記買房,開發(fā)商不敢怠慢,甘愿割肉,以遠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了張敬華。即使這樣,張敬華也舍不得付這個優(yōu)惠價,把視線瞄向了一個與自己關系密切的老板,由老板來出。房產升值后,張敬華再以高價賣出,這一買一賣又獲利數百萬元。接著,他再將賣房所得投入海珀新輝花園,購買了兩套房產,進行新一輪投資。
張敬華在大學里學的是經濟專業(yè),他一直以專業(yè)干部自居,然而他卻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推動地方經濟發(fā)展上,而是沉迷于算計經營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他明里嫌錢臟,暗地伸黑手,瘋狂斂財。
【短評】
警惕貪官撈錢方式變異。
反腐敗永遠在路上。隨著黨中央反腐的力度加大,“老虎” “蒼蠅”紛紛落網。但貪官們賊心不死,放不下腐敗“美味”。他們“創(chuàng)新”受賄方式,變著法兒撈錢,將撈錢披上一層“隱身衣”。這里不妨試舉幾例。本文披露的江蘇省委原副書記張敬華,見不少人靠炒房發(fā)了財,不由得眼紅心動,覺得炒房比赤裸裸地受賄既來錢快又安全,且自己身居高位,有權威,說話管用,炒房賺錢還不是“三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穩(wěn)”!他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買房不止,炒房不息,撈了數百萬元。無獨有偶,山東省青島市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張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住建廳原黨組成員、副廳長封寧等人,多次通過炒房搞權錢交易,均受到法律的嚴懲。
當“職業(yè)放貸人”,是某些貪官受賄撈錢的另一種手法。據《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今年 1 月 15 日報道,四川省隆昌市原市委書記尹忠,自打當了“職業(yè)放貸人”,便開始以高利息放貸給有求于他的人,以錢生錢,先后獲利 2800 多萬元,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涉嫌犯罪問題被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一并移送。
隨著時代的進步,網絡、快遞等業(yè)務也如同雨后春筍蓬勃發(fā)展起來。一些人想抱“大腿”,一些貪官既想“抄近路”快發(fā)財又想安全,于是“網絡 + 快遞”成了這些貪官搞權錢交易的障眼法;一些領導干部離職、退休后,到原業(yè)務管理范圍內任職兼職,利用政商“旋轉門”撈好處。常在河邊站,哪能不濕鞋?這些人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貪官們以為搞個“障礙法”、耍個“小聰明”,別人看不出來,可以放心大膽地撈錢,大快朵頤腐敗“美味”。他們想錯了,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障眼法”“隱身衣”“穿馬甲”,雖不斷變換手法撈錢,但紙難包火,這些手法救不了貪官!樹葉爛了要從根上找原因,貪官之所以走上貪腐道路,跌進犯罪深淵,根本原因是貪念作怪。
“驥走崖邊須勒韁,人至官位要縛心。”我國歷史上,很多為官者之所以青史留名,一生廉潔,就在于他們常念“居官之危”,做到了正心明道,懷德以重,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公孫儀嗜魚不受魚,楊震用“四知”拒金,子罕以不貪為寶,許衡堅守“我心有主”,李汰“黃金難換腐儒貪”,袁嘉谷“不以陋規(guī)陋吾心”,林則徐信奉“無欲則剛”,曾國藩篤定“慎獨則心安”……
這些為官者好名節(jié),與他們守住內心、防微杜漸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