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嘉睿
臧克家在《三代》中寫道:“孩子在泥土里洗澡,父親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埋葬?!绷攘葦?shù)語道盡了人們與“土”剪不斷的羈絆。在土地的孕育和熏陶中,我們懷著熱淚和深沉的愛接受著土地的給予,在土地?zé)o言的付出中耳濡目染,祖祖輩輩于堅守中繼承了土地的秉性,這就是土性?!巴列浴?,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民族魂。
“土性”,是五柳先生修籬種菊、漫步田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歸隱情懷;是劉亮程對于家鄉(xiāng)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人文關(guān)懷;是韓少功在法國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的熱淚;更是脫貧攻堅戰(zhàn)中,扶貧干部們?nèi)找箠^戰(zhàn)、不畏艱辛的精氣神。
守得土性,蘊孕不凡。土地如余華筆下的“歷盡滄桑”的老人,以慈愛的目光注視著人類,以寬廣的胸膛承載著人們的血與淚。我們感激地接受土地的厚愛與饋贈,于土地中孕育,于土地中行走。北大荒開荒時,人們用一雙雙勤勞的手,化荒漠為綠洲。中國人的土性,是一份純樸的力量,這不僅是對土地的永恒熱愛,更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守得土性,造就文學(xué)。土性,是沈從文筆下充滿自然鄉(xiāng)村與人文情懷的《邊城》,描繪了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fēng)土人情;是王安憶帶有北平風(fēng)味的《巷子里的白馬》,在柴米生計中表現(xiàn)出一種人性的真善美;是葛水平《花開富貴》中洋溢著的濃郁的鄉(xiāng)土風(fēng)情,是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中所描述的邊地生活的“有情”與“自然”。泱泱大國,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豪氣揮筆,將心中最純粹的鄉(xiāng)土情懷付諸筆端,讓土地綻放出明媚如春日的鮮花。土性,是我們對土地的眷戀之情。
守得土性,故鄉(xiāng)月明。土性,亦意味著一份鄉(xiāng)愁?!拔嵝陌蔡幨俏峒遥簧鷼g喜不生愁”。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尺,葉落歸根,這種藕斷絲連的情深深埋藏在土壤里,也印在國人的根里。因疫情而留居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華僑游子,是否也為祖國土地的牽掛而憂愁?是否也有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鄉(xiāng)土情?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緣,凝聚的是一生也解不開的情結(jié)。
華夏兒女們扎根于神州大地上,汲取泥土的力量和芬芳,翩然而來,踏歌以行。愿你我都秉承著“土性”之心,從此揮鞭啟程,唱一曲歸歌未晚,歌一調(diào)湖海茫茫,踏一路春色正好,于燦爛美好的精神彼岸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