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化義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聽到這唱詞,人們就會想到京劇《沙家浜》,想到以郭建光為代表的新四軍18個傷病員,想到著名的“智斗”中的阿慶嫂、胡傳奎、習德一,腦海里就會涌起陽澄湖畔那煙波浩淼、蘆花翻飛的美景。
不久前,筆者有機會來到沙家浜參觀,得知之所以會有這沙家浜的故事,與原海軍司令員葉飛將軍有著密切關系。
1939年5月,擔任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團長的葉飛,率部從茅山地區(qū)出發(fā),與我黨領導的無錫、江陰游擊隊會合,組成江南抗日義勇軍(“江抗”),他任副總指揮和路東地區(qū)軍政委員會書記。自此,他領導建立了以陽澄湖為中心的蘇常太、澄錫虞以及嘉定、青浦等游擊根據地,在滬寧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qū)開辟了抗日新戰(zhàn)場。5月,在無錫東北黃土塘首戰(zhàn)中,取得斃傷日偽軍近百人的勝利;6月,指揮夜襲滸墅關火車站,迫使寧滬線停運3天;7月,突入虹橋機場,擊毀敵機4架,震撼了日偽軍,擴大了我黨和新四軍的政治影響……“沙家浜”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1939年秋,葉飛率領“江抗”暫時離開蘇常地區(qū),留下了36名傷病員。他們雖然身負重傷,處境危險,但在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支持配合下,堅持與日偽勢力展開頑強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1948年11月,戰(zhàn)地記者崔左夫在淮海戰(zhàn)役戰(zhàn)場采訪華野一縱副司令員劉飛時,恰遇打掃戰(zhàn)場歸來的2師175團2營。劉飛叮囑崔左夫說:“這支部隊的前身是由留在陽澄湖畔蘆葦蕩里的新四軍傷病員組成的,勝利后你要好好寫寫他們?!?/p>
1957年6月,崔左夫深入蘇常錫一帶采訪兩個多月,寫出了紀實文學《血染的姓名――36個傷病員斗爭紀實》。同年,劉飛的回憶錄《陽澄湖畔》在上海的《萌芽》和南京的《雨花》雜志上發(fā)表。1959年,上海滬劇團根據崔左夫的紀實文學和劉飛的回憶錄,改編成滬劇《蘆蕩火種》,并于1964年在上海公演,連續(xù)演了370多場,觀眾達56萬人次。后來,該劇進京演出,受到毛主席的重視和表揚,毛主席建議將其改名為《沙家浜》。再后來該劇被改為京劇,作為幾個革命樣板戲之一在全國廣為流傳,直至家喻戶曉。
葉飛在1988年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我率領江抗部隊來到這兒,站在船頭上環(huán)視四周,別提有多高興了。這兒港汊星羅,水網密布,頗像《水滸》里描寫的梁山泊。當地的同志介紹說,這蘆葦蕩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沒有人帶路很難進得去,就是進去也出不來。聽著,看著,我想到陳毅司令員關于相機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覺得陽澄湖及其周圍地區(qū)是一個建立東路抗日根據地的好地方。”
沙家浜原來的地名叫“橫涇”,1981年改名為“蘆蕩鄉(xiāng)”。1990年5月5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77歲的葉飛回到曾經戰(zhàn)斗過的陽澄湖畔?;仡櫘斈晖湛茉⊙獖^戰(zhàn)、艱苦卓絕的斗爭場面,他感慨萬千地說:“當年都是陳老總的果斷決策,他力排眾議,一人承擔風險,是他派我來到這里的。”他滿懷深情地說:“沙家浜就是我的‘家?!迸R走時,葉飛為擬建中的“沙家浜革命傳統(tǒng)教育館”題詞。他囑咐當地領導,要發(fā)揚革命光榮傳統(tǒng),繼承先烈遺志,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把革命老區(qū)建設好。1992年,蘆蕩鄉(xiāng)撤鄉(xiāng)設鎮(zhèn),同時正式改名為“沙家浜”。
如今,每年都有許多人從全國四面八方來到沙家浜重溫過去的歲月,品“春來茶館”的茶,在蘆葦蕩里捉迷藏,唱“智斗”選段。而每當人們一到沙家浜,看到一塊聳立在紀念館中央刻著葉飛題寫的“沙家浜”三個大字的石碑,禁不住從心底懷念這位革命老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葉飛歷任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兼福建軍區(qū)司令員,福州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福建省省長、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1月葉飛出任交通部部長,1979年2月奉調海軍工作,先后擔任海軍第一政委、海軍司令員。他為人民海軍的發(fā)展壯大,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艱辛努力。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