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何慶生
(1. 三明醫(yī)學科技職業(yè)學院醫(yī)學與護理系,福建 三明 365000;2.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yī)院康復科,福建 三明 365000)
頸椎病是一種以椎間盤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臨床綜合征,主要由椎間盤變性、韌帶增厚、頸椎長期勞損,骨質(zhì)增生使脊髓、椎動脈、神經(jīng)根受到壓迫所致,主要包括脊髓型、神經(jīng)根型、頸型、椎動脈型、混合型以及交感神經(jīng)型,其中頸型頸椎病較為常見[1]。目前,臨床常采用理療、藥物、針灸以及手術等方法治療頸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在中醫(yī)學上被歸屬于“項強”“骨痹”等范疇,認為經(jīng)絡痹阻、筋骨勞損、筋骨失養(yǎng)、氣血瘀滯、扭挫損傷等因素與頸型頸椎病的發(fā)生相關,針刺可消炎止痛、舒筋通絡,然而常規(guī)溫針灸通常選取頸部穴位進行治療,但其效果較不理想[2-3]?!邦i腰同治”理論是依據(jù)中醫(yī)學精血互資互用、肝腎同源及腎主骨生髓的理論,結合頸型頸椎病中西醫(yī)發(fā)病機制,為頸型頸椎病的治療形成了一種新的思路[4]。但目前關于“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在頸型頸椎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尚需進一步探討,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28 例頸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頸型頸椎病患者經(jīng)“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于2020 年3 月-2022 年10 月在三明市第一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28 例頸型頸椎病患者分為A 組和B 組,各64 例。A 組男38 例,女26 例;病程2 ~25 d,平均(9.97±2.76)d;年齡19 ~69 歲,平均(43.99±10.76)歲。B 組男36例,女28 例;病程3 ~25 d,平均(10.04±2.79)d;年齡19 ~70 歲,平均(44.10±10.85)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三明市第一醫(yī)院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已對本研究試驗設計進行審核,并予以批準(倫理批號:20230301)。
1.2.1 納入標準 1)西醫(yī)診斷符合《現(xiàn)代頸椎病學》[5]中的相關內(nèi)容;2)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關于“骨痹”“項強”的相關診斷標準,出現(xiàn)頸部疼痛、僵硬等明顯癥狀;3)棘突旁壓痛或一側上肢有麻木感等;4)失眠多夢、心煩易怒、肢體麻木;5)舌紅少津,脈弦細,苔白滑者;6)年齡>18 歲者;7)依從性好,可積極配合治療者;8)知情本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相關文件者等。
1.2.2 排除標準 1)存在頸椎重大創(chuàng)傷及手術史者;2)伴有惡性腫瘤疾病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3)伴有先天性頸椎狹窄或畸形等者;4)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5)心、肝、參等重要功能損害者等。
1.2.3 脫落標準 主動撤回知情同意書者。
1.2.4 剔除標準 1)未按規(guī)定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而影響療效者;2)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者。
采用“頸腰同治”理論指導下的溫針灸對B 組患者進行治療,腰部取穴位:大腸俞、氣海俞、腰5 夾脊,頸部穴位:頸百勞、天柱、阿是穴、風池,患者俯臥位,對針刺穴位皮膚進行局部消毒,采用一次性毫針(0.30 mm×40 mm)對所選穴位直刺留針15 ~20 min,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進行操作,力度應以醫(yī)師手下有沉緊感或患者有局部酸脹感為宜,并選取風池、天柱、大腸俞,采用溫針灸療法進行治療,將艾條(1.5 cm)從針柄插入,在患者溫灸穴位處用紙墊著,并將艾條點燃。其他穴位留針30 min 后出針,每天1 次,每周6 次。采用常規(guī)溫針灸對A 組患者進行治療,穴位:天柱、頸百勞、風池、阿是穴,同B 組操作方法進行治療,每天1 次,每周6 次。2組治療時間均為14 d,并在治療結束后進行1 個月的隨訪。
1.4.1 臨床療效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對2組治療14 d 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其中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更為嚴重為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減輕,肩、頸及肢體活動有明顯改善,肩部、頸部疼痛感減輕為好轉;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改善,肩、頸及肢體活動恢復正常,且在日常生活中有自理能力為治愈。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2 不同時間點頸部癥狀積分 于治療前、治療14 d后、治療后1個月,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頸部癥狀進行評分,包括頸項部肌肉緊張程度、異常感覺及頸部壓痛、疼痛4 項,每項為1 ~4 分,4 項得分加上關節(jié)活動度(ROM)評分[8](1 ~4 分,分值越高,活動度越差),即為頸部癥狀積分(5 ~20分),分值越高,頸部癥狀越嚴重。
1.4.3 頸椎活動度 于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采用珠海和佳醫(y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HGYXIII-DR 型數(shù)字X 線攝影系統(tǒng)對患者后伸、前屈、右側屈、左側屈、右側旋、左側旋等頸椎活動度進行測量。
1.4.4 血液流變學 于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抽取2組空腹靜脈血6 mL,取3 mL 放入抗凝管中,并離心(3 500 r·min-1,10 min)分離血漿,取血漿及剩余3 mL 全血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A-9800)檢測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高切。
1.4.5 血清學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14 d 后,抽取2組空腹靜脈血3 mL,參照1.4.4 中的方法進行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Quark K600)檢測血清前列環(huán)素(PGI2)、內(nèi)皮源性超極化因子(EDHF)、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酶(NSE)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
1.4.6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觀察并記錄2組針刺局部輕度水腫、局部燙傷等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及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分別采用例(%)、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予以χ2檢驗及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配對t檢驗對計量資料組內(nèi)進行比較。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64) 例
見表2。
表2 2組不同時間點頸部癥狀積分比較(±s ,n = 64) 分
表2 2組不同時間點頸部癥狀積分比較(±s ,n = 64)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治療14 d 后比較,△P <0.05;與A 組比較,▲P <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4 d 后 治療后1 個月B 組 17.94±1.43 6.65±1.16# 7.54±0.87#△▲A 組 18.02±1.54 6.59±1.09# 9.76±1.43#△
見表3。
表3 2組頸椎活動度比較(±s ,n = 64) (°)
表3 2組頸椎活動度比較(±s ,n = 64) (°)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A 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后伸 前屈 右側屈 左側屈 右側旋 左側旋A 組 治療前 28.96±10.36 33.98±15.37 27.06±6.51 26.96±8.49 46.06±7.60 42.96±5.49治療后1 個月 44.32±6.43# 50.49±13.29# 45.32±6.43# 43.25±8.43# 65.43±7.35# 65.43±8.43#B 組 治療前 29.06±10.43 34.03±15.43 26.97±6.43 27.04±8.54 45.97±7.54 43.04±5.54治療后1 個月 48.54±7.43#△ 50.54±13.32# 48.54±8.43#△ 46.54±9.54#△ 72.43±7.43#△ 71.42±6.43#△
見表4。
表4 2組血液流變學比較(±s ,n= 64)
表4 2組血液流變學比較(±s ,n= 64)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A 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血漿黏度/(mPa·s) 纖維蛋白原/(g·L-1) 全血黏度低切/(mPa·s)全血黏度高切/(mPa·s)A 組 治療前 3.02±0.36 5.97±1.85 16.03±2.48 7.04±1.02治療后1 個月 1.56±0.13# 2.76±0.45# 9.87±0.96# 3.56±0.34#B 組 治療前 2.98±0.34 6.03±1.87 15.97±2.43 6.98±0.97治療后1 個月 0.87±0.09#△ 1.45±0.24#△ 7.65±0.56#△ 2.43±0.28#△
見表5。
表5 2組血清學指標比較(±s ,n= 64)
表5 2組血清學指標比較(±s ,n= 64)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A 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EDHF/(pg·mL-1) PGI2/(pg·mL-1) IL-1β/(ng·L-1) NSE/(ng·L-1)A 組 治療前 65.06±5.59 87.95±8.39 11.05±2.41 25.97±4.14治療14 d 后 74.54±9.54# 99.65±9.65# 5.43±0.91# 15.76±1.65#B 組 治療前 64.86±5.54 88.05±8.43 10.97±2.37 26.03±4.17治療14 d 后 90.65±9.65#△ 114.54±10.65#△ 2.43±0.76#△ 9.65±1.45#△
在2組患者進行治療的期間,A 組有1 例發(fā)生針刺局部輕度水腫,B 組有2 例局部輕度水腫,1 例發(fā)生局部燙傷,B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9%(3/64),A 組為1.56%(1/64),但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260,P= 0.610)。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分型,主要臨床特征有頸項活動受限、疼痛僵硬等,隨著不良生活習慣的發(fā)展及人口老齡化趨勢,其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且其治療周期交較長,容易復發(f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9]。臨床通常選擇藥物、手法、針灸及牽引療法等保守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少部分會選擇手術治療,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幫助頸型頸椎病患者改善相關臨床癥狀,但其遠期療效不理想,患者復發(fā)的概率較高[10]。因此,亟需探討有效的頸型頸椎病治療方式。
頸型頸椎病在中醫(yī)學上屬于“項痹”“頸肩痛”等范疇,本病病位在腎,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風寒濕三邪入侵,合而為痹,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引發(fā)諸癥[11]。常規(guī)溫針灸可通經(jīng)活絡、調(diào)和氣血,但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因人體腰部、頸部在脊柱力學平衡、經(jīng)絡循行及生理解剖等方面具有密切聯(lián)系,“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結合中醫(yī)學中肝腎同源、精血互資互用的理論及經(jīng)絡分布特點進行治療,針刺天柱穴可強筋骨、疏風散邪;針刺頸百勞可滋補肺陰、舒筋活絡[12];針刺風池可發(fā)揮疏散少陽風熱及壯陽益氣的功效;阿是穴可滋陰補肺、活絡舒筋[13];此外,針刺腰部穴位大腸俞穴能夠理氣降逆;腰5 夾脊穴可舒經(jīng)活絡,具有臟腑調(diào)節(jié)功效;氣海俞穴能夠生發(fā)陽氣,同時在此基礎上輔以溫針灸療法,將艾條燃燒熱量進一步作用于頸型頸椎病患者經(jīng)絡,從而發(fā)揮消寒散瘀、溫經(jīng)通絡、調(diào)和氣血等功效[14]。故而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進行治療能夠有效促進頸部癥狀的緩解,進一步使患者頸椎活動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得以改善,進而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與A 組比較,B 組治療14 d 后的總有效率較高,B 組治療后1 個月的頸部癥狀積分較低,B組后伸、右側屈、左側屈、右側旋、左側旋活動度較高,B 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高切較低;治療期間,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示,其差異不顯著,進一步證實了“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療法可顯著促進頸型頸椎病患者頸部癥狀緩解,提高患者頸椎活動度,并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臨床療效較高,且安全性良好,與楊昆鵬等[15]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頸型頸椎病患者伴有頸后方的肌肉痙攣、緊張等,會感覺到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EDHF 具有激活患者血管平滑肌的鈣激活鉀通道的作用,因而對患者血管舒張具有促進作用;而PGI2 能夠通過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激活,進一步增加患者細胞內(nèi)環(huán)磷酸腺苷水平,從而舒張血管[16-17]。炎癥反應在頸型頸椎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IL-1β 為臨床常見的炎性因子,其水平升高,患者炎癥反應加重。此外,頸型頸椎病會壓迫患者椎基動脈而導致腦動脈供血,進一步可誘發(fā)缺血性腦損傷,使患者神經(jīng)元細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壞,大量NSE 會由血腦屏障進入患者腦脊液或體循環(huán)中,導致在血清中含量升高[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A 組比較,B 組治療14 d 后的血清EDHF、PGI2 水平較高,血清IL-1β、NSE 水平較低,提示了“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療法可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患者炎癥反應及神經(jīng)元損傷。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采用“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進行治療時,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風池穴進行針刺能夠擴張患者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毛細血管網(wǎng),從而促進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建立,使患者動脈血流量增加,促進血液循環(huán);而夾脊穴深層存在脊神經(jīng)及其對應的動靜脈叢,是患者中較多出現(xiàn)炎癥黏連的部位,對穴位針刺有助于促進椎旁軟組織的節(jié)律性收縮,使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得以調(diào)節(jié),并緩解患者頸部肌肉張力,恢復頸部生物力學,發(fā)揮鎮(zhèn)靜止痛作用,且灸法能夠有效擴張局部血管,有效緩解炎癥反應[19-20]。
綜上,“頸腰同治”理論指導的溫針灸可顯著緩解頸型頸椎病患者頸部癥狀,提高患者頸椎活動度,減輕患者炎癥反應,并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血液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患者血清NSE 水平,其臨床療效較高,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研究。但本研究結果可能因樣本量少、隨訪時間短等不足之處而出現(xiàn)一定的偏倚,因此,為了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臨床可進一步通過延長隨訪跟蹤的時間及增加擴大樣本量等方式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