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人
前幾天,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這就是我屏蔽父母的原因#,引發(fā)了廣泛評論。
話題下面有個視頻,視頻里,展現(xiàn)了女孩屏蔽父母的原因:“有時候屏蔽父母并不是討厭他們,而是有時候覺得年齡代溝是無法逾越的。其實他們是真的想關(guān)心你,只是有可能用錯了一些方式?!?/p>
小時候,女孩拿著喜歡的畫,讓爸爸看,爸爸冷冷地說:“你畫這些有什么用?將來又不能靠這個吃飯!”
女孩向媽媽傾訴:“原來我的同桌一直在背后說我壞話”,媽媽卻說:“早叫你別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現(xiàn)在知道錯了吧?”
女孩分享自己旅游的照片,媽媽卻總是挑剔:“你說你老抿嘴笑干嗎,多不好看啊。”
工作后,女孩向父母吐糟領(lǐng)導(dǎo)當(dāng)眾批評她,父親卻指責(zé)她:“那就要怪你自己了,為什么就批評你不批評別人呢?”
之后,面對父母的噓寒問暖,女孩再也沒有分享的欲望。此時,父母卻怪她,脾氣怪,平時在外也不打電話。女孩的心聲是:“我只是想找你們聊天,而不是聽你們說教?!?/p>
是啊,說教,只會讓彼此漸行漸遠(yuǎn);共情,才會走進孩子的心里。
當(dāng)我們習(xí)慣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無關(guān)回應(yīng),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當(dāng)我們習(xí)慣站在孩子對立面,無法跟他們站在一起進行共情,久而久之,孩子自然關(guān)閉了話匣子,疏遠(yuǎn)了我們。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shè)身處地來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dá)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中科院博士羅靜說:“懂得共情的父母,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辈欢睬榈母改?,很難贏得孩子的心,優(yōu)秀的父母,從不缺乏共情意識。
蹲下來,
才能看見孩子的世界
下雨的早上,送女兒去幼兒園。在校門口,看到前面有一個媽媽穿著雨衣,孩子縮在雨衣之下,跟著媽媽一同前行。
過門口刷卡機時,孩子不小心撞到了機器,連帶著媽媽也趔趄了一下。媽媽瞬間怒了,一頓斥責(zé),“走路看哪呢?還磨蹭,不知道要遲到了嗎?”孩子沒有說話,旁觀的我卻十分理解他的無奈。
媽媽所在的位置,很難意識到孩子的視野都被雨衣遮擋,因此影響前進的步伐。媽媽的關(guān)注點只在前方和“要遲到了”。
小時候孩子語言表達(dá)欠缺,他們難以解釋;長大后,孩子很多時候明知道解釋無用,也就無心解釋。因此表現(xiàn)出的沉默、疏遠(yuǎn),父母更難以理解。
歐洲心理學(xué)界一項研究表明:生活中孩子很多難以理解的行為,其實根源都出在父母身上。如果你愿意蹲下來,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位置和角度看問題,很多答案不言而喻。
看過一個故事叫《大人的世界全是屁股》,媽媽帶兒子去逛商場,到了商場門口,兒子卻不進去,拉著她的手要回家。
這時,她看到兒子的鞋子臟了一塊,于是彎腰,為兒子擦鞋。那彎腰的一瞬間,媽媽發(fā)現(xiàn),原來在孩子這個高度,看到的商場門口,那個半開的門,像極了一個怪獸的嘴巴,黑洞洞,看起來很可怕。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在孩子的角度,只會看到大人的屁股。
如果大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孩子的不順從行為,都會遭到我們的訓(xùn)斥、冷眼,而孩子自然委屈、無奈。當(dāng)父母與子女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們也就無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蹲下來,你才能看見孩子,也看見自己。
得不到理解的孩子,
只會把父母越推越遠(yuǎn)
《大考》中有一句臺詞:“不要指望父母理解自己,因為不被理解是做子女的宿命。”
有些問題,我們因為不了解而不理解,有些問題明明孩子一直向我們求救,我們卻選擇了抗拒,導(dǎo)致親子矛盾愈演愈烈。
就像紀(jì)錄片《鏡子》中的男孩張釗,打架早戀玩手機,并選擇在高三輟學(xué)。與父母關(guān)系惡劣,一度將父母趕出家門。
在父母眼里,張釗輟學(xué)是因為早戀。而張釗坦言,自己不去學(xué)校是因為壓抑的環(huán)境,給他的壓力太大。他跟母親傾訴壓力時,母親會說:“學(xué)校幾千人都受得了,為啥就你受不了?”
當(dāng)張釗經(jīng)過高樓時,威脅說自己要跳樓,父親會說:“你跳啊?!敝螅职诌€對人嘲諷他:“他沒那個膽?!?/p>
父母種種言語帶給孩子的是傷害。父母只透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只相信自己眼睛里的世界,從來不去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為什么變成今天這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呈現(xiàn)的不堪,也并非都是孩子的錯。
我們有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平等的個體去尊重、去理解,我們有沒有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真心地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共情力》一書中說:“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尋找支持、鼓勵、溫存和愛?!焙⒆硬槐豢匆姡槐焕斫?,自然也就無法尊重父母,親近父母。贏了孩子,同時也就輸?shù)脧氐住?/p>
《小王子》中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jīng)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shù)的人記得?!比绻覀冇浀米约涸?jīng)做小孩時,對父母的期待和想法,如今,把孩子當(dāng)成曾經(jīng)的自己,是不是就可以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呢?
理解尊重,
才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人心是肉長的,如果父母理解尊重他們,他們怎么會不樂意親近我們呢?
電視劇《超越》中的陳冕,一直學(xué)習(xí)輪滑,但她真正的興趣是短道速滑。母親出差前,再三叮囑她,要參加第二天的輪滑定級賽:“只要你能贏,拿到二級運動員的資格,咱們就能進重點高中?!倍惷釁s偷偷奔向外地,申請加入速滑隊。自己在比賽現(xiàn)場時,媽媽打電話問定級賽,她還對媽媽撒謊。
紙包不住火,當(dāng)媽媽知道真相后,卻沒有大發(fā)雷霆,而是給予溫暖和理解。
“你已經(jīng)長大了,有權(quán)利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媽媽相信你肯定能行?!?/p>
“你要是覺得你行,就證明給我看,當(dāng)然了,也別硬撐著,實在不行就回家,媽媽在家里等著你呢?!?/p>
女兒感動得要哭,直呼:“媽媽,你真的太好了?!?/p>
媽媽肯定是希望女兒參加輪滑定級賽,順利進入重點高中,然后順理成章地讀大學(xué),工作??墒撬捕茫畠簭男【拖矚g速滑,長到十幾歲還喜歡,說明是真的熱愛了吧。索性,支持也好。
父母有父母的考量,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堅持,如果強行讓孩子順從你的意愿,難免斗爭,兩敗俱傷。在保證安全底線之外,何不給孩子一定的自主選擇權(quán)?
德國心理醫(yī)生斯蒂芬妮·斯蒂爾說:“父母有沒有共情能力,是孩子接受積極影響或者消極影響的關(guān)鍵?!弊屛覀兎艞壸约赫J(rèn)為正確的東西,支持孩子自己堅持的熱愛的道路,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理解和尊重孩子很難,但很值得,因為那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是親子關(guān)系和諧的基礎(chǔ)。
做共情式父母,
共創(chuàng)和諧親子關(guān)系
布琳·布朗教授在演講中,舉過一個關(guān)于共情的例子。
一個人不小心掉到井里,在地下呼救:“我脫不了身,這里好黑,我快崩潰了?!?/p>
有一個人向下看看,跟他說:“你應(yīng)該很不好受吧?你需要吃三明治不?給你講個笑話?”另一個人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并不孤獨?!?/p>
假如自己是當(dāng)局者,后一種共情句式是不是更得人心?
共情,簡言之,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是感情動物,親子關(guān)系的好壞有時是共情力決定的。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觀察、去了解孩子,懂得認(rèn)真傾聽、用心溝通,愿意理解他、肯定他、支持他,好的親子關(guān)系自然水到渠成。
修煉共情力是好父母的必修課,把自己當(dāng)成孩子,想孩子所想,是學(xué)習(xí)共情力的有效方法。愿為人父母的我們,一生精修此門功課,助力親子之旅和諧美好。
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