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文,李 燚,劉建軍,黃 艷,董繼祿
(大理州種子管理站,云南 大理 671000)
小麥是云南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生產上存在田麥和地麥兩種栽培模式[1]。大理州為小麥優(yōu)勢產區(qū),同樣存在兩種栽培模式,但近年來田麥面積不斷減少,小麥種植以地麥為主[2]。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近幾年大理州氣候易干旱,加之農戶對病蟲害防治認識不足,種植方式和中耕管理相對滯后,氣候及人為因素嚴重阻礙了大理州小春小麥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加強優(yōu)良新品種試驗示范及大面積推廣應用,配套良種良法,改善小麥種植模式,一可增加糧食總產量,切實保障糧食安全,二可減少農藥化肥用量,減輕農業(yè)壞境污染。通過2021—2022年小麥新品種(系)生產試驗,鑒定篩選出適合大理州推廣應用的新品種,同時也為選育小麥新品種(系)提供理論支撐。
參試材料來自2019—2021年云南省小麥區(qū)域試驗(田麥組)表現(xiàn)突出、符合審定標準的3個小麥新品系,以云麥56為對照,均由參試單位提供(見表1)。
表1 參試新品種(系)及參試單位
試驗設置于彌渡縣良種繁育場,海拔1 720 m,東經100°43′,北緯25°42′,土質為黏膠土,地勢平坦,前茬水稻,肥力中上等。
試驗設1個品種(系)為1個處理,共有4個處理。試驗采用間比法設計,不設重復,參試品種(系)隨機排列,每個品種種植區(qū)100 m2,長25 m、寬4 m,全區(qū)收獲計產。品種間走道寬50 cm,試驗地四周保護行設置1 m。每個品種隨機設置2個1 m2的觀察點,觀察點平均值作為相應品種觀察記載項目的觀察值,成熟后期隨機取50穗考種分析。
10月30日每畝人工撒施尿素(總氮≥46%)45 kg、過磷酸鈣(P2O5≥12%)35 kg后整理田塊,并用大型旋耕機旋耕2遍,11月1日機器開溝理墑,人工整地耙平墑面。11月1人工起墑穴播,11月12日后4個參試品種(系)陸續(xù)出苗。所有處理采用統(tǒng)一措施管理。11月12日結合中耕除草每畝追施復合肥(N∶P2O5∶K2O = 10∶10∶24)35 kg,稱重到每個種植區(qū)人工撒施。2021年11月3日、2月15日引水泡田2次,2022年1月23日、2月30日噴施吡蟲啉防治蚜蟲2次。試驗于5月19日按品種(系)單收單打,及時稱重,并用水分測定儀快速測定籽粒水分。
試驗按照 《2021—2022年度云南省小麥品種試驗實施方案》要求進行觀察記載。記錄播種期、出苗期、基本苗數(shù)、分蘗數(shù)。生產期間,記錄參試品種農藝性狀、抗逆性。小麥成熟后隨機取樣50穗,晾曬后進行穗部性狀考種。適時收獲脫粒測產,及時測定水分,按13.5%的含水量標準折算產量。
表2 小麥新品種(系)生育期(月/日)及農藝現(xiàn)狀比較表
各處理于11月10日統(tǒng)一播種,播種后11月12日開始出苗。除云麥56(CK)較晚外,其余品系均為2月25日抽穗,但全生育期相差不大。滇20-982、云麥114幼苗習性為半匍匐,楚麥18號、云麥56(CK)為直立。各處理畝基本苗12.4萬~19.6萬苗,云麥114最高,云麥56(CK)最低。畝最高總莖蘗數(shù)37.6萬~46.9萬蘗,云麥56(CK)最高,楚麥18號最低。畝有效穗數(shù)20.8萬~28.9萬穗,云麥56(CK)最高,楚麥18號最低。有效分蘗率50.5%~61.6%,云麥56(CK)最高,滇20-982最低。處理間株高差異不明顯。
表3 小麥新品種(系)抗性比較表(級)
各處理抗寒性均為2級,葉尖均有受凍發(fā)黃現(xiàn)象。各處理抗旱性、耐濕性和耐青干無差異。抗旱性均為1級,無受害癥狀;耐濕性均為1級,莖稈呈黃熟且持續(xù)時間長,無枯死現(xiàn)象。耐青干均為1級,穗、葉、莖未發(fā)生青枯。滇20-982條銹病最重,葉片感染夏孢子堆較多,周圍褪綠,楚麥18號和云麥56(CK)銹病為2級,葉片呈現(xiàn)黃白色枯斑,有小孢子堆,周圍有明顯枯斑,而云麥114葉片未見孢子堆,最抗條銹病。除楚麥18號外其余品種未見倒伏。各處理白粉病、蚜蟲均無肉眼可見癥狀,表現(xiàn)1級。各處理麥穗發(fā)芽較重,易脫粒,機械脫粒比較容易。
表4 小麥新品種(系)穗部性狀比較表(級)
各處理穗型均為長方形,穗子上部、下部、正面、側部基本一致,呈柱形。殼色均為白色。云麥114和云麥56(CK)均為5級長芒,芒長40 mm以上;滇20-982為4級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長40 mm以下;楚麥18號芒最短為2級,僅穗頂有芒,芒長5 mm以下,下部無芒。云麥114、楚麥18號和云麥56(CK)均為白粒(1級),滇20-982為紅粒(5級)。除云麥114為籽粒中度飽滿(3級),其余品種均為較飽滿(2級)。滇20-982粒質表現(xiàn)為硬(1級),其余品種均為半硬質(3級)。滇20-982黑胚率最高為25%,其次是楚麥18號為8%,云麥114和云麥56(CK)分別為5%和3%。
表5 小麥新品種(系)產量及要素比較表
各品種(系)每畝有效穗數(shù)20.8萬~28.9萬穗,云麥56(CK)最高,楚麥18號最低。穗粒數(shù)46~70粒,楚麥18號最多,滇20-982最少。千粒重40.4~48.2 g,滇20-982最重,云麥114最輕。畝產量402~421.9 kg,各品種(系)畝產量依次為云麥114>滇20-982>楚麥18號>云麥56(CK),云麥114較云麥56(CK)增產17.6%,另外2個處 理增產不明顯。
試驗結果表明,云麥114株高適中、抗逆性好,產量居參試材料第一位;滇20-982株高適中,穗大粒飽、千粒重高、分蘗強、抽穗整齊,但銹病較重、黑胚率較高,產量居第二位;楚麥18號株高適中、穗大粒飽、籽粒較硬、穗粒數(shù)多、千粒重高,成熟落黃、田間熟相及落粒性好,后期出現(xiàn)倒伏現(xiàn)象,產量居第三位。
多年實踐證明,必須認真遵循以改善品種結構為核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保健栽培,以控銹減災增產為目標的技術路線,實行分類指導才能使小麥生產穩(wěn)產高產[3]。大理作為小麥銹病高發(fā)區(qū),應優(yōu)先選用抗性好的云麥114作為試驗示范和推廣種植的主栽品種。
云麥系列(吳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