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康
摘要:近代的二胡制作經歷了多次的改革及改良,筆者通過多年的經驗將不確定因素的特點及規(guī)律進行整合,本文介紹新的科研成果有“插榫結構琴桿”“榫卯式琴筒拼接”和“一種可調式二胡結構”三項研發(fā)類樂器改革項目,是在生產實踐中所具體完成和實踐的,以新工藝手段和生產標準制作各具音色特征的二胡,以促進二胡制作工藝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促進二胡制作的音質把握及產品各項質量要素標準化。
關鍵詞:二胡制作 ?音質把握 ? 榫卯工藝 ?插榫琴桿 ?可控調試 ?標準化
引言
二胡是在中國經歷數千年發(fā)展過程中,以“多地性起源”“形制發(fā)展的地域差異”,“傳播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同名異器和同器異名”等說法形成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經廣泛地被人們所認識。而二胡制作中面對這些需要考慮的學術成果,是從諸多史料中基本可以厘清的。但如何制作一把音質滿意的二胡,則僅有一些經驗交流類的文章發(fā)表,幾乎沒有專業(yè)制作方面的論述。
本文通過樂海樂器公司落實“產、學、研相結合”企業(yè)科研工作,集中精力對二胡制作工藝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在工作中,結合對二胡歷史沿革中由擊弦“弓”弦樂器為始的型制變化,直至對近代二胡演變至擦弦弓弦樂器進程的探討;結合樂器制作前輩在二胡制作中不斷改革工藝的經驗,從各部件材料的功能性研究到選材、部件加工、裝配、調試等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深入探究;結合生產實踐中更嚴格地執(zhí)行制作規(guī)程并不斷優(yōu)化制作工藝的措施落實,從科研的角度,提出我們在生產中的工藝革新的實踐成果,為促進中國二胡制作標準及技術探索、工藝改革的完善及二胡制作工藝水平提高和產品質量標準化做出貢獻。
一、二胡主要部件的選材方法分析
1.原木的材料等級與加工方法
二胡的制作涉及材料學、傳導學、振動學、力學等學科,制作二胡首先就是材料的選擇。制作樂器的原木在開解時一般的切法分為徑切法、弦切法,兩種不同的切法對所產出的材料等級有較大的影響。以二胡琴筒板的選材為例,需要直觀地了解徑切、斜切、弦切材的平面以及截面圖,比如徑切材的紋理順直、截面垂直的材料,會產生振動傳導快、振頻穩(wěn)定性高的效果,但出材率較低;斜切的材料是平面紋理相對順直,截面顯示紋理傾斜,出材率適中;弦切的材料是平面紋理較亂,截面顯示紋理呈拋物線狀,出材率較高;所以從這三種材料來說材料的價值等級也比較明了,這也是評判一把二胡的材料等級的方法之一(見圖1和2)。
2.二胡各部件材料的特性選擇
二胡的琴桿,主要起到支撐琴弦拉力及參與共振、傳導的作用,高級品在選材時首選四面徑切紋理的材料,紋理要順直。如紋理出現斜紋時,在加工時選紋理截面在上端的一面作為靠近琴弦的一側,以增加琴桿的抗拉力;普及品在選材時,琴桿料的四個側面一般會出現兩個相對的側面為徑切紋理或弦切紋理,在同一根琴桿料不同切面的重力測試下徑切的一側抗重力較強,所以在加工時軸孔的位置要打在徑切紋理的一側,對琴弦作用在琴桿上的拉力有較好的抵抗作用。
二胡的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箱主體框架,在選材時琴筒六塊板的選擇尤為重要。首先根據不同紋理的琴筒板進行初步挑選,分開弦切料、徑切料、斜切料,然后在每種不同切法的材料里選擇振頻、音高相對接近的材料進行標記,在加工時拼合成一個琴筒,這樣能有效地保障每個琴筒的振頻是相對一致的,對二胡聲音的整體和諧性有一定的作用。
3.二胡的皮膜選擇
二胡的皮膜為天然膜,大部分是產自東南亞地區(qū)的飼養(yǎng)蟒。蟒皮的組織分為三層:角質層、纖維組織、皮下組織,每條蟒由于習性、生長環(huán)境、受日照時長、性別、宰殺季節(jié)不同等因素的影響造成蟒蛇皮質的薄厚、韌性、纖維粗細、油性、鱗格大小也不同。近些年由于有部分市場需求以外觀美為主,認為蟒皮的鱗格越大二胡的聲音越好,卻忽略了二胡選用蟒皮更應注重的品質。譬如,一般情況下,蟒皮的鱗格越大,蟒的年齡也越大,其表層的角質也越趨于老化,纖維的彈性模量也越趨于下降,這樣的皮膜韌性及耐用性將大打折扣。經過多年經驗的積累,我們在選擇蟒皮時首先要看皮膜的油性、韌性、纖維、薄厚,最后才看鱗格的大小,其目的是在二胡的制作中追求聲音“美”(詳見二胡皮膜纖維結構圖3、圖4)。
二、二胡部件加工要求與插榫結構琴桿及榫卯式琴筒拼接
1.琴桿
琴桿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直琴桿,主要操作步驟是將琴桿在爐火上慢火烤透,然后再把彎曲處用矯正工具進行矯正,經過反復幾次的矯正合格后在表面涂層石蠟用以固定;第二道工序是將琴桿進行四面刨至要求尺寸,然后需要存放至少3個月,讓琴桿與常溫環(huán)境進行適應、釋放變形量;第三道工序是選好正、側面,要求是將彎曲的一側與琴弦呈反方向,從而增加琴桿對琴弦的抗力,選好后就要對持琴時手的虎口處的琴桿弧度進行加工,這是關系到演奏時持琴的手感,太寬會影響持琴的負擔,太窄容易彎曲,所以橫向寬度一般控制在17.5~18.2mm之間,即保障了演奏手感,又使琴桿有對抗琴弦的拉力。
彎月式琴桿,大多數都是由琴桿、拼頭、琴頭三個部位組成的,制作多為平接式,其弊端是當溫濕度變化時會引起木材漲縮,如運輸或使用當中發(fā)生磕碰時琴頭和拼頭容易開裂或掉下來,甚至會有演奏者在舞臺演奏時使用沒有琴頭的二胡,這個現象使我們制作二胡的工藝師臉紅及自責,也給演奏者帶來較大的麻煩。
為此,我們研發(fā)了一種“琴桿帶有插榫結構”的專利二胡。設計原理是,在琴頭、拼頭和琴桿主體的連接位置打孔,并將連接竹榫鑲嵌于孔內,從而增加琴桿主體、拼頭和琴頭之間連接的強度,且對外觀沒有影響,有效避免了掉琴頭的現象,提高了產品形象和信譽(見圖5)。
2.琴筒
琴筒作為二胡的共鳴箱框架能夠起到濾音、傳導、擴音、共振等作用及效果。琴筒由六塊振頻、音高接近的琴筒板拼合成,根據琴筒的整體振頻還要微調琴筒的內、外部形狀及琴筒板的薄厚,使琴筒能夠更充分的振動。制作中是依靠聽覺辨識因需而做。
拼接質量,二胡在演奏過程中經歷溫濕度的考驗,尤其是演奏家們會帶著二胡赴我國的南方或北方進行演出,甚至國外演出。溫濕度差異過大時,對二胡的拼接結構質量來說無疑是個挑戰(zhàn)。常見的問題是二胡在短時間內受到不同溫度、濕度的影響,在琴筒的拼接處會出現開膠、開裂的現象,影響二胡的音色,更有甚者會出現二胡近乎報廢,無法完成演奏。
為了讓演奏者更好地體驗及使用二胡,使二胡的“百年”傳承與演奏不受影響,我們研發(fā)部在二胡琴筒拼接處研發(fā)有“一種采用榫卯結構減少琴筒拼接處開裂”的專利工藝。
其設計原理是在琴筒靠近后口處的三線裝飾里橫向鋸個凹槽,連通相鄰兩塊琴筒板,然后再用與琴筒同材質的木材做成薄片,鑲嵌到凹槽里,待膠牢固后在琴筒后口筒板的截面處打兩個孔,鑲嵌進竹釘,竹釘的深度要貫穿鑲嵌到凹槽里的木片,從而起到能夠同時鎖住兩塊琴筒板的作用,此工藝加工好后能與琴筒融合到一體,不影響二胡的外觀美,對于此工藝對二胡音色的影響我們做了大量的測試,結果顯示沒有任何影響,所以此專利的工藝效果使二胡琴筒大大減少因溫濕度變大而易開裂的現象,保障二胡演奏的正常使用(見圖6)。
3.蒙皮
二胡蒙皮工藝的把握又叫鞔皮,是二胡制作中的關鍵工序,又分為鏟皮、拉皮、蒙皮等主要工序。
(1)鏟皮。是將蟒皮皮下組織鏟掉,目的是不影響蟒皮的振動,在鏟皮之前要將裁剪好的蟒皮根據不同厚度進行分類,然后進行清水分類浸泡。
一般情況下,較薄的皮在夏天(以河北氣候為例)的泡水時間為6小時左右,春秋為8小時左右,在冬季,要將清水加溫至20~25℃,浸泡時間在8小時左右。
較厚的皮浸泡時間要比較薄的皮增加0.5~1小時左右,如泡水時間過短,會難于鏟掉皮下組織,同時也會對蟒皮的纖維層造成拉拽性破壞。如泡水時間過長,蟒皮表面會出現糟朽狀,纖維層容易被鏟斷,纖維組織會出現糟朽。所以鏟皮是蒙皮的開始,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就可能導致這一環(huán)節(jié)還沒開始就因皮破而結束了。
(2)拉皮。這道工序需要膠涂粘合工藝與正式蒙皮的流程高度協同。在拉皮前首先要將未干透的蟒皮邊緣刷膠粘麻布,以便于拉皮時蟒皮能夠承受更大的拉力,不出現從針孔處撕裂的問題,然后用6根木棍或竹棍均勻地放在蟒皮的邊緣處,再用棉線將竹棍均勻地縫在蟒皮上;縫制好的蟒皮就要用專用的蒙皮工具把蟒皮套在琴筒模型上進行受力加固,在加固時要觀察皮膜的受力情況,太松會使纖維拉不開,皮膜的韌性達不到,太緊皮膜容易被拉壞,在拉皮工藝加工時要對皮膜進行分類,皮膜拉伸困難或皮層較緊的要進行多次拉皮工序。
一般的皮膜反復拉皮兩次即可,拉皮的目的是為了使皮膜在蒙皮固定之前把纖維及韌性提前模擬成品的拉力,皮膜經過了反復的濕和干的拉皮過程,讓其充分的伸展及固定,方能充分的振動發(fā)音,也可以較為方便地在其應有的頻率上定型并保持穩(wěn)定。
(3)琴筒與蒙皮的適配。蟒皮經過了鏟皮、拉皮的工藝處理后相對來說每塊蟒皮的特性是趨于接近的,但是由于蟒皮的厚度、質地的差異,給蒙皮這道工序還是會帶來一定的麻煩。二胡是有高中低頻率的,皮膜為重要的發(fā)聲體,在正式蒙皮之前還是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準備:首先是將琴筒與皮膜的特性進行適配,如琴筒的振動較充分、音高較高時,那么在選皮時就要適配皮膜稍厚些,纖維稍粗些的皮膜;如琴筒的的特性反之時就要對琴筒的蒙皮粘合處的琴筒里側及邊緣進行再次加工,做到再稍薄些,讓其發(fā)音再靈敏些,選擇稍薄些、韌性強些的皮膜,琴筒特性與皮膜特性適配的工序,需要制琴工匠有大量的實踐經驗才能較好地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