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劉衛(wèi)
前一段,二叔轉(zhuǎn)戰(zhàn)到我們這個大都市的菜場了,雖然仍操持老本行,他卻以特有無償?shù)脑鲋捣?wù)贏得周圍中老年顧客的心,把原攤位已顯頹勢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二叔接手的攤位地點并不好,它占有兩個標攤面積,卻處于蔬菜區(qū)的背排,毗鄰鮮活區(qū),靠墻處接有水管。開張前,二叔特地備了干凈的砧板、水盆、塑料筐、刨子、剝刀,方便盒、垃圾桶、小冰箱等。旁邊的攤主對此莫名其妙,快人快語的二嬸笑而不答。
第一天開業(yè),像別的攤主一樣,二叔凌晨開著租用的小貨車,到市郊最大的批發(fā)市場“搶”時令蔬菜,盡量一次性買全。早七點前,攤位上各種水靈靈的蔬菜碼放有序,很有看相,就連一些稀罕的土菜都有展示。在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有些精明的家庭主婦或閑適老者很有定力,并不急于下手。他們一家一家地看,一樣一樣地比價。當逛到二叔的攤位前,見他們夫妻倆雖是新面孔,但和善又健談,相互間就隨意閑聊起來。二叔謙恭地說了一些諸如“承蒙關(guān)照”等客氣話,還順口提及,如有需要,可免費提供加工成凈菜的服務(wù)。
一位原本猶豫著的大爺來了興趣,他挑了一根大萵苣,試探著說:“我想把萵苣刨成絲,回家切,手不得勁,太費力?!倍鸫髌鹚芰鲜痔?,先用剝刀快速削皮,再用清水沖洗,然后用刨子“飛揚”出一堆厚薄均勻的萵苣絲。二嬸的秒加工一氣呵成,讓大爺看得眼花繚亂。
那一刻,旁觀者興致大增,紛紛要求現(xiàn)場初加工。二叔當助手,二嬸主理,她即興給顧客表演了速切鱔魚絲,細剖黑魚片,快速剝大蒜頭等超凡手功。總之,經(jīng)二嬸過了手的蔬菜或從別處買來的魚肉,可按顧客的意愿,快速加工成型清洗好,回家就可以直接下鍋做,真正做到物有超值。當然,二叔不會忘記“贈送”這個屢試不爽的小法寶。每單交接完畢,他臨時抓把干凈的香蔥,幾只去皮的蒜頭,或幾根小紅椒,免費相贈,以示善意。此外,因特殊原因未來提貨的顧客,他們還把菜類存放在小冰箱里“保管”好,發(fā)信息及時提醒。這些舉措產(chǎn)生了“磁場效應(yīng)”,后來的回頭客特別多。攤位前在清晨或人們下班后,還排起長隊。
二叔還對拄著拐杖或獨居老年顧客更上心。詳談后,得知他們幾乎都住在老居民樓,尚無電梯,子女又不在身邊,出一次門尤其難。像蔬菜這樣的生活必需品每天得補充,但他們不會在網(wǎng)上買菜,“到店自提”力不從心,代為加工更成奢望。二叔教他們在手機上點訂單小程序,以后想吃什么菜,即使自家沒有,也會設(shè)法從別處代購齊。如想買米面油等重物,將他們指定的牌子和所需的常規(guī)數(shù)量登記在冊,進菜時順便帶回來,待下午生意不忙時,按址送上門,“只賺點搬運費”。幾位老者將這一善舉廣而告之后,引來更多的新客戶“求關(guān)照”。
現(xiàn)在,二叔夫妻倆賣菜的增值服務(wù)影響了其他攤主,“代客加工”在菜場幾成慣例。二叔后來居上,引領(lǐng)眾攤主,用精細的人性化服務(wù),共同抗擊來自網(wǎng)上賣菜平臺的直面競爭和巨大沖擊,用誠信固守著菜場這片傳統(tǒng)的主流渠道,力爭讓它散發(f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溫暖人心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