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5月11日至21日,由上海市閔行區(qū)文化和旅游局、浙江畫院主辦,中建信控股集團、精工控股集團、上海寶龍美術館承辦的“倆人轉——曾宓·張長青書畫巡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的68件作品,涵蓋書畫名家曾宓書法作品32件,曾宓關門弟子張長青書畫作品36件。
曾宓(1933—2022年),中國現當代國畫大家,曾為一級美術師、浙江畫院藝委會委員。1957年入學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得潘天壽、顧坤伯等名師親授。曾宓的繪畫,從傳統(tǒng)中來,到創(chuàng)新里去。其作品既注重中國畫筆墨情趣和意境的呈現,又強調畫面的形式構成,凸顯著現代意味。
當代中國畫界倡導“筆墨當隨時代”,曾宓則主張“筆墨千古不易,審美當隨時代”。觀曾宓書畫,觀者所獲得的深刻印象,不止于筆墨,更在于意趣,即謀篇布局之中,既有巧思,又有現代審美。
“人間有緣事事成,同心同德最可貴”,曾宓生前為該畫展專門提寫了這兩句話。言為心聲,這兩句話是曾宓的畫心、書心,更是他提攜學生的真心。
老先生的“書童”張長青顯然也很有靈性,拜師學藝十余年來,從老師的日常生活、藝術創(chuàng)作中學習了許多終身受用的東西。她的畫現階段“很曾宓”,但在色彩上,張長青顯示出女性畫家與生俱來的敏感度。青春的靚麗色彩和裝飾趣味是張長青的長處。她畫夏日盛開的綠荷、火紅的朝顏、繁茂的紫藤……畫心中所想的美好,給人以生機和希望之感。
張長青說:“曾老師總能從最質樸的語言中窺探最高的人生真諦。他寫‘先器識而后文藝‘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這都是他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他的文藝觀。在這樣一個厲害的老師面前,我雖感三生有幸,但也一直有些不知所措。學生一開始,學老師、像老師,是藝術進程中一段必經的路。再往后,要有自己的想法、風格。這次展出的30件小畫,是近十年來的小結。盡管還有很多不足,但我已經在路上?!?/p>
這次展覽,師生二人的作品以一書一畫的方式進行展陳,書者用墨的濃淡、枯潤和畫者用色的冷暖、明暗,讓觀眾不自覺地體會了“書以畫境”。策展人顧立新用“干凈”和“安靜”來評價這一展覽?!霸诋斚孪鄬Ω≡甑氖袌霰尘跋?,這個展覽可算得上是一股清流。這種干干凈凈和安安靜靜,源自于作者對中國畫筆墨的堅守和智性表達。”
“倆人轉”起于緣,悅乎德。在書畫之間,可見大師杖藜行歌,弟子低眉隨行;老宿坐壇傳道,門下靜佇細聽;哲叟娓娓教誨,近侍乾乾領悟。(黃家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