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慶
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離不開景物描寫,景物和人物構(gòu)成了文章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共同支撐起文章的主體結(jié)構(gòu)。而具體生動的景物描寫自然也離不開修辭手法的運用。
所謂“修辭”,“修”的意思是修飾,“辭”的意思是言辭?!靶揶o”就是利用各種手段對語言進行修飾潤色,使語言達到優(yōu)美、生動、形象、有情、有趣、有味的境界。換句話說,修辭就是語言的“化妝師”。
學習景物描寫需要不斷訓練,而在初中階段,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具體文章分析比喻、擬人、排比這三種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的作用。
一、比喻
比喻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對喻體具體而形象的展開。
朱自清的《春》里就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寫。寫野花時,他說:“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說得平易,卻很形象,這個“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便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抓住野花細小繁多的特點,看上去動感十足。此處不僅寫了野花,還暗寫春風,有風才“眨呀眨的”,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機。
寫春雨時,他說:“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边@里用的依然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把雨的形態(tài)寫得形象貼切。這個比喻寫出了春雨的綿密,但側(cè)重點各有不同:比作“牛毛”,強調(diào)的是“密”;比作“花針”,強調(diào)的是“細”;比作“細絲”,強調(diào)的是“柔”?!盎\著一層薄煙”中的一個“籠”字,可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層煙的輕柔,寫出了春雨如煙似霧的狀態(tài)。
二、擬人
恰當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種事物的某個特點,又有了擬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寫小草,我們一般會說“小草長出來了”“小草發(fā)芽了”,朱自清卻不這樣說,他說:“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憋@然,“鉆出來”比寫小草長出來、小草發(fā)芽了更生動。一個“鉆”字,不僅賦予了小草人的動作、情態(tài),贊賞其頑強的生命力,更表達了作者目睹這樣的自然景象后內(nèi)心的喜悅,自然生動許多。
同樣,老舍《濟南的冬天》中也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寫。比如,“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里,作者將“雪”擬人化,把陽光照在薄雪上映出的粉色說成是薄雪害羞的紅暈,此時的薄雪宛如一個嬌羞的少女,富有人情味,體現(xiàn)出薄雪的美和作者對雪的喜愛。夕陽、小山、薄雪,這些都是尋常的景物,為什么作者能寫得這樣美呢?因為擬人手法使這些尋常的景物有了靈性,有了性格,有了情感。關鍵是作者自己對濟南充滿情義,才能寫得如此生動形象。
再看看老舍怎么寫雪后的村莊?!吧狡律吓P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兒雪”。這里,作者通過動詞“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前一句寫出了雪后小村莊的那種舒適安閑,后一句再現(xiàn)了雪中小村莊寧靜的狀態(tài),表達出了其對濟南的喜愛。
三、排比
用排比來抒情,節(jié)奏和諧、感情洋溢;用排比來寫景,層次清晰且有條理。恰當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可使行文有節(jié)奏感,從而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在《雨的四季》中,劉湛秋是這樣描寫秋雨的:“忽然,在一個夜晚,窗玻璃上發(fā)出了響聲,那是雨,是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的秋雨啊!”這里,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秋雨的贊美之情。而在蘇滄桑眼中,“而今夜過后,伴著夜行的火車,我將又一次遠離,遠離小院的桂花樹,遠離母親的目光,遠離春夜獨自盛放枯萎的鼓詞聲?!边@句話也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故鄉(xiāng)小院的桂花樹、母親的目光和鼓詞聲,強調(diào)了作者遠離故鄉(xiāng)時的不舍與傷感,句式整齊,語氣貫通。
運用修辭手法描寫景物,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還可以提升我們感悟大自然的能力,陶冶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