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用時間釀酒 編輯:繽紛
看一部電影,吃一頓大餐,又或是無聊地刷刷微博,2小時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只要安排妥當,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們常說社會節(jié)奏太快導致時間過于碎片化,但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時間太碎,只是因為網(wǎng)絡的誘惑讓我們很難專注,是我們自己把時間給切碎了。
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習慣性地刷會兒朋友圈,吃飯時看看劇,睡前再看看微博,倘若哪天出門忘記帶上充電寶,整個人都跟丟了魂兒似的。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呈幾何倍的增長,在給我們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造成了信息的過載。在鋪天蓋地的信息的轟炸下,我們越來越焦慮,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專注力也大幅退化。
所以,適當?shù)倪h離網(wǎng)絡非常有必要,當然斷網(wǎng)絕不是說讓大家回到原始狀態(tài),遠離任何電子產(chǎn)品,只是想提醒大家:網(wǎng)絡終究是工具,我們要讓工具為我所用,而不是淪為工具的奴隸。
書中自有塑造靈魂的力量,當家庭環(huán)境、當基礎教育有所缺失的時候,唯有讀書可以為我們提供另外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讀書卻可以經(jīng)歷千種人生。就像梁文道所說:世界有多復雜,書就有多復雜,人有多少種,書就有多少種。
如果一個人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人性里面的陰暗、邪惡,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種欲望、那種動力,你就會明白人生很不簡單、很復雜,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們不能控制的東西。
閱讀是一種精神操練,閱讀能夠改變我們自己,讀書不是讓人變壞,而是讓我們對人性有一個縱深的理解。
2個小時,抽出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用來閱讀,書中自有塑造靈魂的力量,坐下來和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吧。
雖然鍛煉身體有點老生常談,但還是要列出來。
我們總認為我們年輕,有資本,有的是精力折騰,去放肆,拿身體為代價去換取一些所謂的目標。但你是否留意到又有多少人因此患上各種疾病,甚至獻出生命,人生這朵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已經(jīng)凋謝。
不說別人就問問你自己,又有多少個清晨因為熬夜感到頭痛難忍,又有多少次因此空腹導致胃部不適。
總之,渴望用身體,用加班換來的成功多半不堪一擊,年輕時拿健康換金錢,年老時也注定要拿錢換命,公平的是,前者不一定能如愿,而后者亦是如此。
在斷網(wǎng)的2個小時里,抽出半小時跑跑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做做俯臥撐,仰臥起坐,都是非常簡單高效的好方法。
長大后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見面的機會也是屈指可數(shù),網(wǎng)上有道扎心的計算題。
按照平均每年回家2趟計算,長年在外工作的子女,余生能和父母見面的次數(shù)不足百次,如果結婚生子,雙方每年輪流去對方父母家過年的話,和父母見面的次數(shù)就更少了。
《圍爐夜話》里收錄了王永彬的一句話:身無饑寒,父母不曾虧我;人無長進,我以何對父母。
所以,趁斷網(wǎng)的間隙,給父母打個電話。說說你在外面求學的不易,聊聊上班的辛酸苦辣,也聽聽他們和隔壁大媽大爺?shù)臉仿勅な拢o彼此一個溝通的橋梁,讓他們知道,你永遠陪在他們身邊。
刷微博時,看到一句話,讀完深以為然:我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因為一點閑言碎語就否定這份獨有的熱愛。畢竟自己的快樂自己懂就足夠了,和他人沒有任何關系?!直比~
看《小歡喜》時,感觸最深的不是高考的壓力,不是人到中年的無奈,而是喬英子對興趣愛好,對航空夢的執(zhí)著。
就像英子說的,難過時只要看到天上的星星,一切煩惱也就煙消云散了,俗話說:有興趣,生活才能有滋味。
所以,如果你有一件自己很喜歡的事情,一定要牢牢抓住啊,白天上班的日子那么緊張,晚上回到家,就留點時間給它們吧。
時間管理上有個著名的方法叫西紅柿工作法,算是時間管理入門級的“法寶”,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創(chuàng)立。
西紅柿工作法將時間分割為N個30分鐘,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循環(huán)進行,因為規(guī)則簡單受到很多人的喜歡,但是,因為過于機械化,西紅柿工作法的實操性并不理想。
就比如寫文,如果靈感迸發(fā),到了5分鐘休息的時間,我應該停下來還是繼續(xù)?
確實,短暫的休息可以幫助我恢復精力,但靈感稍縱即逝,往往5分鐘的休息放松,思路已經(jīng)完全被打斷,反而得不償失。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推薦你試試改良版的西紅柿工作法——“15分鐘工作法”。
以每十五分鐘為一個節(jié)點,在每個節(jié)點開始時,你可以自由選擇是工作,還是休息,但無論選擇哪種,都要做夠十五分鐘后,再度選擇。
比如工作30分鐘,休息15分鐘,工作60分鐘,休息15分鐘等等,根據(jù)當時的狀態(tài)調(diào)整即可。
十五分鐘工作法相比西紅柿鬧鐘而言,它的時間段更短,不容易讓人感到壓力,而且切換的成本更小,效率自然就更高。
總之呢,任何方法論完全照搬都是行不通的,掌握其精髓,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