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和發(fā)展,當代媒體生態(tài)系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和審美標準也在不斷變化。電視作為傳統大眾傳播媒體,要適應新時期的變化,必須創(chuàng)新新聞的敘事技巧和鏡頭語言,重視新聞的遣詞造句和鏡頭的謀篇布局,這樣才能提升新聞的表現力和觀賞性,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提升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電視新聞;敘事技巧;鏡頭語言;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9?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0.060
電視新聞節(jié)目是集視覺與聽覺元素于一身的文化性產品,一個優(yōu)質新聞作品可以憑借巧妙的敘事方式和畫面組合,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獲得關注和認可,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電視新聞從業(yè)者在日常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過程中,一定要創(chuàng)新電視新聞敘事技巧,從而使得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語言和內容更為豐滿,優(yōu)化電視鏡頭語言的靈活組合,讓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視覺沖擊力更強。一則敘事巧妙、鏡頭富有表現力的電視新聞,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可以憑借“內容優(yōu)勢”迅速勝出,立于不敗之地。
1. 厘清電視新聞敘事技巧和鏡頭語言的概念
電視新聞報道并不是客觀事實根據時間順序和事件發(fā)展順序的刻板謄寫,而是加入了新聞從業(yè)者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作,對新聞事件在時空上的重建和描述。主持人播報、記者現場報道、新聞人物的同期聲與電視新聞畫面一起,共同構成了對于新聞事實的再敘述。聲音和畫面是構成電視敘事的重要元素,其中圖像由于更為直觀,便于觀眾理解,因此是敘述主體,語言更多時候則是電視畫面的旁白和補充。
關掉電視聲音時能看到的無聲電視畫面,就是鏡頭語言。電視新聞借助畫面實現新聞場景的再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攝像鏡頭都會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所有最終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鏡頭一定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優(yōu)化組合的。如果電視新聞鏡頭只是對新聞事件的客觀記錄,是很難與動態(tài)的文字和曲折的描述相匹配的。
如何用鏡頭語言更好地敘事?這就涉及到鏡頭敘事的概念了,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攝像師必須要掌握用鏡頭語言講故事的技能?!瓣P掉聲音,去掉字幕,通過電視畫面也能掌握新聞基本脈絡”,這是鏡頭敘事的基本要求。對于電視新聞攝像來說,在新聞現場拍攝時,一定要在掌握電視新聞敘事技巧的基礎上,用好手中的攝像機,用鏡頭語言來敘事。
2. 電視新聞敘事的技巧
2.1 電視新聞敘事的原則
第一,電視新聞敘事要能夠挖掘新聞內涵。隨著“新聞故事化”敘事風格的興起,如何將一則新聞報道在遵守真實性的前提下,更為有曲折性、沖突性和矛盾性,這考驗著電視媒體新聞從業(yè)者的敘事技巧。一般來說,新聞故事由事件、人物和環(huán)境三個基本要素組成,通過聽覺和視覺符號呈現,因此,電視新聞敘事在電視畫面和電視聲音的選擇和安排上,一定要從新聞內涵出發(fā),找到與之關聯度最大的部分,去除一些關聯度不大的東西,進行結構構建、內容重組,這樣才能幫助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加核心的內容和信息。
比如說,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倒敘的新聞事件描述方式比較常見,這種敘事方式就是先拋出結果,然后帶著觀眾找原因,探尋真相。在這一過程中設置重重懸念,并加入蒙太奇的手法來控制事件的發(fā)展,不停地調動受眾的好奇心,讓他們一直持續(xù)收看,主動去思考新聞內涵。
第二,建構新聞現場。新聞現場的重現對于一則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作用重大,因此電視新聞敘事的第二個原則就是盡可能地全方位建構新聞現場,將之立體化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使其產生如臨現場和身臨其境之感。電視新聞的敘事文本可以借助畫面和聲音等多種元素對現場進行重構,通過典型性畫面和鏡頭的選擇,代表性聲音的加入,讓新聞變得“栩栩如生”,更具有現場感。
第三,控制敘事節(jié)奏。由于電視新聞是線性傳播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播出,留給觀眾的思考時間并不多,因此電視新聞敘事一定要控制節(jié)奏,松緊結合,注意把握住尺度,因為過于緩慢的敘事會讓觀眾產生疲憊和平淡的感覺,太快的講述也會讓聽眾難以接受,不易理解,唯有二者結合,將輕、重、緩、急、強、弱,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突出故事的發(fā)展,調動觀眾的內心思考和情感共鳴。
2.2 電視新聞敘事的技巧
第一,展示性敘事。電視媒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特殊的集文字和畫面于一身的特定敘事風格和樣式,更為直觀和形象。與一些廣播簡訊和報紙文字等其他媒體的陳述目的不一樣,電視節(jié)目聲畫合一的傳播方式確定了其敘事風格是以直觀展現為目標。要更好地展示新聞事件,新聞敘事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電視新聞的直觀性決定了直接引語是構成報道的重要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直接引語的使用能夠讓整篇報道的可看性更強,可信度更高,因此在敘事過程中一定要多用直接引語。其次,新聞記者在電視新聞的敘事創(chuàng)作中,除了客觀地陳述事實,還要融入有一定態(tài)度和觀點的言辭和評說,對于新聞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要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進行概述和總結。最后,要盡量讓新聞語言更為凝練有力量。由于每篇新聞報道的時間有限,再加上現如今公眾對于信息的耐受程度正在不斷下降,“短平快”的新聞更受青睞,因此,新聞報道敘事的語言一定要盡可能地簡短精練,用最少的話語將內容說清楚、說透徹。
第二,現場敘事技巧。和電影藝術一樣,電視新聞也是用影像來傳播消息,囊括了聲音和畫面等多種信息要素。一則好的新聞報道一定是融合了多種信息元素,能夠充分地展示新聞現場,給人一種置身現場之感。其實,讓觀眾看新聞的過程就是通過報道的敘事,讓大眾重新感受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體會新聞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有了更深層次思考的過程。電視新聞要產生更好的影響力,首先就要善于對新聞現場進行展示,有人說,現場感是電視新聞的生命,這句話并不為過。如何增加電視新聞的現場感?這涉及到很多敘事技巧,從現場畫面的選取到后期編排,從現場音的攝錄到后期處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馬虎,必須從新聞主旨出發(fā),結合新聞內涵,做到每一幀畫面和每一段聲音都典型,這樣才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扣人心弦。
在一些新聞的采訪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一起新聞事件背后往往由不同的大小新聞事件組成,錯綜復雜,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的。怎么樣將復雜的新聞事件敘述清楚?這更加考驗著記者的現場敘事技巧。筆者的常用做法就是將不同的大小新聞事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剪成一個個小短片,依據短片的情節(jié)進行講述,中間配合一些有沖突性的電視畫面及各種提要和關鍵詞進行穿插,提示觀眾其中的邏輯關系,吸引觀眾持續(xù)地往下收看。這種現場敘事方式符合當下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消費習慣,在增強新聞真實性的同時,還能讓新聞節(jié)奏變得更為明快,提升觀眾關注度,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第三,細節(jié)性敘事技巧?!凹毠?jié)決定成敗”,在一種電視新聞報道之中,不管是有個性的語言還是有沖擊力的畫面,往往能夠留給觀眾最深印象的就是一些具體的新聞細節(jié)。以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央視新聞客戶端發(fā)布的:短視頻現場新聞《游客:“彭麻麻呢?”》報道為例,這篇現場報道只有23秒,2020年1月農歷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調研,在騰沖和順古鎮(zhèn)小巷,游客“偶遇”總書記特別興奮,不經意間有位女孩子問總書記“彭麻麻呢?”正當大家詫異時,總書記巧妙地回答“沒來,快過年了,都在家忙著呢。”引得現場一片歡聲笑語。由于現場空間狹小事發(fā)突然,中央總臺時政記者全程捕捉,既抓拍到了問問題的游客,又捕捉到了總書記的妙語和表情,這就是細節(jié)的最好抓取。編輯在制作時直接以最真實的視角還原現場,不加特效,不過度剪輯,還保留了搖晃的鏡頭,就是這個小細節(jié)將大國領袖親切質樸、打動人心的一面一下子展示了出來,勝似千言萬語的表達。這一條23秒的短視頻當天的點擊量高達23億次,全網閱讀量累計37億次,成為點擊量最高的一條時政視頻,這就是細節(jié)的魅力。在新聞過?;a的今天,幾乎每一家媒體都高度重視報道中的細節(jié)呈現,用小切口和小視角來展示新聞。確實與模塊化和程式化的報道相比,電視新聞細節(jié)更為生動形象,吸引受眾眼球,放大傳播效果。電視新聞細節(jié)敘事技巧主要為以下兩點:第一,細節(jié)敘事要真實。電視新聞在挖掘和使用細節(jié)時,一定要注意真實性,這種細節(jié)一定要是客觀存在的,代表的是新聞事件的典型面貌或新聞人物的真情實感,千萬不能夸張和虛構,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提升新聞傳播力的效果,反而會因為背離真實,引起觀眾的反感。第二,細節(jié)敘事要善于設置懸念。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異常豐富,新聞競爭越來越激烈,電視新聞要從激烈的廝殺中成功獲得受眾的關注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則平鋪直敘、毫無亮點的新聞報道往往會掩埋于信息海洋之中,掀不起一絲浪花。怎樣讓電視新聞報道精彩起來?善于用細節(jié)敘事來設置懸念,是吸引觀眾注意,提高收視率的一個法寶。新聞記者在制作新聞過程中,一定要利用一些細節(jié)來設置懸疑點,充分調動觀眾的好奇和探尋心理,讓他們保持持續(xù)收看的狀態(tài),這也是新聞抓住觀眾的最佳方式。
3. 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中的使用
3.1 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中的作用
一方面,電視新聞的鏡頭語言能夠有效地展示和深化報道主題。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fā)展,視覺文化成為快節(jié)奏社會文化的主導,這種趨勢在平面媒體上表現為“讀圖時代”,在電視屏幕上表現為“圖像轉向”,這也意味著電視畫面和鏡頭語言在一則新聞報道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電視新聞最大的魅力往往就是無聲的鏡頭語言,這種直接訴諸于人們視覺感官的信息傳播方式,更為直觀形象,直接反映客觀事實和陳述觀點。
另一方面,電視新聞鏡頭語言,能夠有效地增強新聞的審美感受。電視新聞報道作為一種文化作品,在客觀記錄現實的同時,如果鏡頭語言使用恰當,通過一個個藝術化鏡頭的組合,能夠讓作品的美學特征更明顯,給觀眾帶來更好的收視體驗,讓他們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再完成一次審美的愉悅之旅。
3.2 鏡頭在電視新聞中的使用技巧
第一,鏡頭語言使用要靈活。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主要載體之一就是鏡頭語言,新聞工作者對于鏡頭語言的使用一定要靈活多變,不要拘泥于一種形式,既要能夠找到最能體現新聞主旨的現場畫面,又要能夠找到最能表現新聞事件主題的當事人拍攝,既有能夠展示新聞事件全貌的長鏡頭,又有能夠反映新聞細節(jié)的特寫式鏡頭,在運用這些鏡頭語言時,要在遵循新聞拍攝的基本原則和邏輯主線的前提下,將他們進行優(yōu)化組合,讓新聞畫面元素更豐富,承載的信息量更大,畫面觀感更好,讓觀眾有一種持續(xù)收看,并產生探索新聞事件更深內涵欲望的沖動。
作為新聞攝影記者,筆者在新聞報道中使用鏡頭語言有一個三字法則“短、平、碎”,一般每個鏡頭拍攝時最多五秒,后期剪輯時最多用三秒,而且鏡頭拍攝一般都是多角度和多視角,這樣方便后期剪輯、制作和稿件寫作時使用。筆者在現場拍攝時也有一個三字法則,就是“挑、等、搶”,盡量把新聞畫面拍得更為生動化和藝術化。所謂的“挑”,就是在新聞現場要挑好景別和好鏡頭,拍攝視角要更具沖擊力;“等”就是要等好時機,抓好機會,把鏡頭中的美感和情感拍出來;“搶”就是指在采訪過程中,抓住突發(fā)事情發(fā)聲的第一時間,搶拍下那些不可多得的瞬間。只有在新聞現場前期拍攝時積累了大量豐富的鏡頭,才能確保后期使用鏡頭語言時更為靈活。
第二,鏡頭語言要直觀平和。新聞報道強調真實性和客觀性,這也意味著報道的鏡頭語言必須更加直觀平和,這樣才能充分地展示新聞事件的客觀性。
筆者認為,直觀平和地用鏡頭來展示新聞事件,并不意味著鏡頭語言的單調乏味,作為一名合格的攝影記者,一定要帶著思考進入拍攝狀態(tài),拍什么?怎么拍?如何用畫面和語音切入?這些都要提前在腦子里進行構思。只有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視角,去選擇拍攝構想,才能實現直觀平和的鏡頭語言創(chuàng)新。比如說,會議新聞不能總是領導講話的特寫鏡頭,也不能總是會場全景,而是要多角度、多層次的展示會議場景,在后期制作時加入相關活動的素材畫面;各種場景也要拍攝幾組鏡頭,盡量多些角度,使得某些鏡頭一看就容易讓人產生聯想;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升、降、甩等多種拍攝方法,獲得多種鏡頭語言,實現抓拍、長鏡頭、特寫等靈活組合。
第三,鏡頭語言要實現與其他類型語言的合作。鏡頭語言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敘事和表達的重要途徑之一,與主持人、畫面、字幕和音響這些符號一起,承載著新聞信息。如何讓這些元素實現優(yōu)化組合,達到1+1>2的傳播效果,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不能只是一味地對鏡頭語言進行完善,而是要綜合全盤考量,使得鏡頭語言和其他的信息符號更為協調一致,這樣才不會給人違和之感。只有多種表現手段一起發(fā)力,才能讓新聞更加真實客觀,讓受眾獲得全方位的有價值的新聞。
4. 結束語
在新聞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對于“新聞立臺”這樣的電視主流媒體來說,如何提高新聞品質和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鏡頭語言與敘事技巧在信息過載的當下,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吸引觀眾眼球的主要工具,使用多彩豐富的鏡頭語言講述更加精彩的新聞故事,給觀眾帶來更多的信息資源的同時,給他們以美的享受,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和深層次思考,這是時代賦予電視攝像記者的重任。一篇優(yōu)質的電視新聞報道用真實豐富的鏡頭語言和高超的敘事技巧,可以快速地讓觀眾產生共鳴,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果,形成品牌效益,助力電視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
參考文獻:
[1]蔡海龍.傳媒生態(tài)視域下的電視新聞敘事研究[D],中國傳播大學,2014.
[2]陳玉茹.電視新聞的敘事技巧[J].新聞世界,2010(03):12-13.
作者簡介:項飛,安徽界首市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記者(中級),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與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