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小顏 編輯/明月
安特衛(wèi)普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市,這個名字來源于荷蘭語“斷掌”,背后有一個故事。傳說在古代有一個巨人,對來往的船只征收很高的交通費用,于是有一位年輕的勇士同巨人展開了戰(zhàn)斗,最終砍下了巨人的一只手扔到河里。這就是安特衛(wèi)普這個名字的由來。
我們從荷蘭的布雷達出發(fā),乘坐40分鐘的火車便來到了安特衛(wèi)普。到達安特衛(wèi)普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觀它的中央火車站,中央火車站建于1895年到1905年間,由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不惜重金打造而成,采用二十多種不同的大理石裝飾。中央大廳的穹頂高75米,采用階梯式設計和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筑,感覺好像步入了一座華麗的宮廷。
這座有著圓形屋頂候車室的建筑物是由比利時的建筑家路易斯·戴拉森瑟瑞設計,而進入車站的拱橋是由另一位當?shù)亟ㄖ熃āとf·阿薩裴仁設計。2009年美國《新聞周刊》稱這座中央車站是世界上第四美麗的火車站,2014年它又被英美雜志列入全球最美麗的火車站榜單。
步入大廳,巨大的圓弧形穹頂側(cè)面扇葉形窗戶引人注目,遠觀猶若一片片交織的花瓣。金色的古老壁鐘莊嚴華美,百年來靜靜地注視著腳下的車來車往和蕓蕓眾生。前往荷蘭的火車,可以直接從安特衛(wèi)普地下穿過。整個車站共分4層,有14個站臺,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又像是步入幽深的時光隧道。
站內(nèi)大廳一角售賣的香濃可口的巧克力草莓華夫餅非常有名,許多乘客都排著長隊購買。中央車站走出去便到達廣場,這里一邊是唐人街,另外一邊是鉆石廣場。安特衛(wèi)普被稱為鉆石和時尚之都,這里是世界鉆石的中心之一,因古老而精湛的切割技術(shù)而聞名于世。而位于城市南部的時尚博物館收藏了超過33 000種不同種類的服裝、鞋子、配飾、紡織品等。
雖然是5月,這里卻給人一種春寒料峭的體驗,天空中飄著毛毛細雨,溫度只有十幾度,大家都穿著厚外套和薄羽絨服。從火車站出來一直往前走,路兩側(cè)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餐館,因為家里的孩子喜歡漢堡,我們便進了一家美式連鎖漢堡店Five guys。這里必須點贊歐洲的漢堡,因為我平時以素食、輕食為主,快餐的熱量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高太不健康了,但是在歐洲,即使是麥當勞,都有售賣低卡美味的素食漢堡,價格便宜不說,面包的體積和里面的配料足有獅城的兩三個加起來那么大。特別是用荷蘭土豆做出來的炸薯條,口感和味道是東南亞的快餐店完全沒有辦法比的。
出了餐廳,前行不遠來到一個小廣場。雨依舊不停,有點后悔沒有提前查看天氣預報帶把傘,發(fā)現(xiàn)歐洲人真是不怕淋雨,一路過來,只有偶爾幾個老年人打傘。沿著小巷走了一會兒,絲絲縷縷的小雨染濕了發(fā)絲,于是信步走到旁邊的一家“巧克力王國”避雨。
比利時的巧克力非常有名,“巧克力王國”博物館里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用巧克力制成的模型,真牛大小的巧克力牛、丑萌的巧克力蛙、貝殼上的少女,一對牛奶可可粉制作的骷髏人偶夸張而搞怪,這里簡是就是大小朋友的樂園。
出了巧克力王國不遠,便到了安特衛(wèi)普著名的畫家魯本斯故居。買了票,工作人員給了一把儲物柜的鑰匙,把包存進去就可以輕松游覽了。作為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qū)最偉大的巴洛克藝術(shù)家之一,魯本斯和他的家人在這所建筑里居住了25年。畫家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許多作品,招待了諸多嘉賓名流。1937年市政府買下故居,修復后于1946年開放。
在17世紀的歐洲有四位鼎鼎大名的畫家,分別是意大利的卡拉瓦喬、佛蘭德斯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和西班牙的維拉斯凱茲。幾年前冬天我們?nèi)ズ商m、英國和西班牙旅行時,因為天氣寒冷沒有什么室外活動,三個星期內(nèi)深度參觀了18座博物館和美術(shù)館。那段時間,先生給我科普了歐洲繪畫各種門派和數(shù)位大家,除了梵高、莫奈、畢加索等大師外,其中倫勃朗和魯本斯的畫給我的印象頗深。
魯本斯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17世紀20年代所畫的肖像多為衣著華美、生活富裕的貴族階層,魯本斯的肖像畫很多采用深色背景,光線與明暗的對比,人物神態(tài)栩栩如生,技法完美,充滿了張力。他也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以宗教和神話為題材的油畫《復活》《愛之園》《末日審判》等,氣勢宏偉,色彩豐富。
魯本斯故居有許多珍貴的藏品,每年世界各地上萬名游客慕名而來,里面的畫作可以拍照,但是禁止使用閃光燈。我用手機拍了幾張,便被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吸引住了,于是駐足細觀。
花了兩個小時參觀完魯本斯故居,走出大樓,雨絲變成了星星點點的毛毛雨。來到故居后面畫家的私人花園,青藤彎彎曲曲爬滿了磚墻,下面有長椅休息,小小的花園里種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在這里意外發(fā)現(xiàn)了幾株芍藥,粉紫色的花朵在微雨中悄然綻放。
沿著街道繼續(xù)閑逛,正逢周日,商店基本都打烊,只有餐館和一些旅游品商店開門。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喜歡這種信步而游、隨遇而安的狀態(tài),不用趕著時間打卡,累了就找個咖啡館坐下休息發(fā)呆。
濕冷的天氣,沒有比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更能溫暖游人的心了,照舊點一杯卡布基諾,白色精美的瓷器,小小一杯的咖啡,泡沫濃郁,帶著咖啡豆特有的醇香。難怪有人說來到歐洲,隨便走進一家咖啡館,咖啡的味道都要勝過星巴克。
休息一會兒,一縷陽光破云而出,于是趕往下一站——圣母大教堂。圣母大教堂是比利時最大的教堂,這里不僅收藏著魯本斯最重要的四幅杰作,更是安特衛(wèi)普最壯觀的建筑之一,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以北最高、最漂亮的哥特式教堂,被譽為“中世紀的摩天大樓”。
雖然之前在英國、西班牙等地參觀過不少天主教堂,但進入這座圣母大教堂時還是感覺非常震撼。深邃而廣闊的空間,一根根白色哥特式線向上延伸,兩側(cè)的通道是大幅的祭壇畫,深紅色的背景,三幅聯(lián)畫表現(xiàn)的是耶穌受難的場景,人物的表情動作刻畫細膩,讓人嘆為觀止。
午后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來,古老的管風琴演奏著莊嚴肅穆的音樂,幽暗中一座座雕像在光影中沉默著。坐在椅子上,白色的蠟燭透著幽幽的光芒,氣氛恬靜而安寧,充滿著圣潔的光和純凈。
圣母大教堂前后用了169年的時間才完工,里面最著名的水晶荊棘頭冠,制作精美,而最吸人目光的莫過于穹頂?shù)囊唤M組玫瑰窗了,玻璃上的彩繪按照不同季節(jié)與月份所形成的宇宙意象為主題,美輪美奐。
16世紀時,當?shù)氐母鱾€行業(yè)協(xié)會在這座大教堂中都有自己的祭壇位置,在1566年和1581年兩次破壞圣像運動中,祭壇被搗毀,不過大部分祭壇畫保留了下來。1794年法國入侵時,這些畫作被掠奪到了巴黎,包括魯本斯的三幅巨作。1798年,法國政府還曾想毀掉這座圣母大座堂,直到拿破侖在滑鐵盧戰(zhàn)敗,1816年這些經(jīng)典之作才歸還給了安特衛(wèi)普。
很多時候,旅行的意義不僅僅是體會和感受異國的風景和人文,行萬里路更像打開一本本歷史的長卷,在里面讀到歷史長河中那些幽深的印跡和隱秘的角落,讓世人警醒和思索,更加珍惜和平的時光。
教堂內(nèi)有一座高聳的鐘塔,通向鐘塔頂樓有232級臺階,站在高塔上方可以遠眺巍峨的阿爾卑斯山脈和波光粼粼的萊蒙湖以及整個洛桑的景色。因為教堂內(nèi)部的建筑群太過龐大,沒來得及登上高塔就已經(jīng)到了五點的閉門時間,建議多預留時間參觀。
走出圣母大教堂,外面廣場上人來人往,雨過天晴,兩側(cè)的餐館和咖啡館里擠滿了食客,摩肩接踵,一下子回到熱鬧繁華的俗世,不禁讓人有一瞬間的恍惚。
這次歐洲自由行我只是大概定了幾個國家,具體行程都是邊走邊調(diào)整,安特衛(wèi)普也是前一天臨時起意決定的,沒想到這座城市有著一種別樣的異國風情,魯本斯故居和圣母大教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機會到這里的話,不妨放慢腳步,在這個小城停留兩日,細細打卡各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