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CCA
海洋館是個歡樂的世界,其中有微笑的海豚歡迎大家,有充滿好奇心的白鯨隔著玻璃與小朋友互動,甚至還有會唱歌的鯨豚和會作揖的北極熊……然而,這些其實都是商家精心編造的謊言和對消費者的誤導。
假象和誤導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如何拆穿商家的謊言?如何看懂海洋館里的動物究竟過得好不好?你可以看看這份“海洋館里的動物處境真相指南”。
為了拉近動物與人的關系,商家往往會按照人類的情感去解讀動物的表情或行為。但這種一廂情愿的解讀,往往掩蓋了被圈養(yǎng)動物的真實困境。
微笑的鯨豚
“微笑的海豚”是海洋館最常用的宣傳——不止海豚,江豚、白海豚等各種鯨豚都有可能被冠以微笑之名。
目前,國內海洋館圈養(yǎng)最多的是瓶鼻海豚、白鯨、東亞江豚、虎鯨和中華白海豚。這些鯨豚的“微笑”純粹是由生理構造導致的,它們只是嘴角有個向上的弧度,因此從某些角度看起來像在微笑,與情緒毫無關系——就算生病和已經(jīng)死亡,這些小型鯨豚看起來依然在“微笑”。
更何況,在狹小貧瘠的圈養(yǎng)環(huán)境里,鯨豚無論是最基本的直線游動、全力沖刺、下潛捕食,還是自由社交、探索環(huán)境等生理、心理和行為需求都被剝奪和壓抑了,要讓它們“開心地微笑”,真的是“強豚所難”。
跟小朋友互動的白鯨
白鯨隔著玻璃向小朋友張開嘴,這也是海洋館喜歡的宣傳畫面。有的商家或營銷號將此解讀為“好奇的白鯨與人類互動”,也有的說這是“白鯨喜歡隔著玻璃嚇唬小孩”。
實際上,這是白鯨的警告和攻擊。當白鯨和其他被圈養(yǎng)的鯨豚對游客張嘴、肌肉緊繃地游動,其實是在威嚇游客,意思是“不要靠近,離我遠點”。
在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鯨豚張嘴要么是向馴養(yǎng)員乞食,要么是鯨豚之間互相威嚇——如果不止一頭白鯨被圈養(yǎng)在同一個水池,它們出現(xiàn)矛盾又沒有地方躲避彼此時,就會互相張嘴威嚇,甚至還會升級成打斗;另外,發(fā)情期的白鯨也會出現(xiàn)張嘴的行為,伴隨著互相接近伴游。
但如果是對著玻璃外的人類和其他生物張嘴,并且身體緊繃,則是鯨豚的攻擊性行為。圈養(yǎng)下的白鯨無法自由游動、無法自由捕食進食、無法自由選擇社交伙伴,而且圈養(yǎng)環(huán)境單調匱乏一成不變,這本來就讓它們承受著更多的壓力;當游客靠近圈養(yǎng)池,并伴隨著夸張的身體語言和尖叫拍打池壁等行為,就更容易激怒它們。
會作揖、招手、跳舞的北極熊
北極熊也是海洋館里常見的動物,但它們往往會出現(xiàn)“招手”“作揖”等行為,這其實是投喂造成的。
大部分的北極熊展區(qū)都是坑式+環(huán)視的設計,即把動物放置在舞臺中央,人類可以從各個角度甚至居高臨下地觀察動物,它們卻沒有任何蔭蔽處。有的海洋館還會以“行為展示”之名,邀請游客購買食物投喂。投喂的食物從空中落下,北極熊抬頭揮手去夠食物,游客見狀又可能投喂更多食物……久而久之,這種作揖的條件反射就建立了,也成為了海洋館招攬游客的彩頭。
另外,北極熊體型巨大,需要廣闊的棲息地,其實是最難適應圈養(yǎng)的物種之一。除了招手之外,不少海洋館里的北極熊也都有刻板行為,或踱步或擺頭,甚至拍擊啃咬圍欄和鐵門。
除了強行解讀動物的表情和行為,有些海洋館中仍然存在動物表演的行為。
動物表演的動作,往往并非動物的自然行為;為了讓動物完成表演,有的場館還會采用饑餓來“增強食物的正強化效果”,并施以鞭打等懲罰手段(再次呼吁:拒絕動物表演?。?。而且,對于這些表演,海洋館往往還會包裝上各種完全不科學的解讀。
海洋“金絲雀”、海洋“小樂手”
這是最常見于白鯨的營銷話術,瓶鼻海豚和虎鯨也偶爾被冠以“歌手”身份。在表演中,這些動物會被請出來“為大家獻上最美妙的海洋之聲”,然后在場觀眾就會聽到一陣大聲且尖利的囂叫,尤其在室內表演場,往往還有很多小朋友會被吵到捂上耳朵。
野外的鯨豚也會利用呼吸孔、喉部或氣囊和額隆發(fā)出聲音,有的還會通過磨牙和鰭肢拍打水面來發(fā)出聲響。這些聲音都有實際的作用,或用于溝通交流,或通過回聲定位尋找食物和探測環(huán)境。但在海洋館里,它們被要求發(fā)出這些尖叫,除了能獲得一點冰凍死魚之外,更多的是傷害觀眾和工作人員的毛細胞。
好勝的海獅、“耍小聰明”的海象
還有兩種鰭足類動物也逃不過動物表演——海獅和海象,它們通常會前后腳出場,在鯨豚出場前被用來熱場。
海獅常常需要表演頂球、接圈、嚎叫,還需要在水泥地面上用胸鰭支撐身體,進行高速旋轉,用尾鰭“站立”跳舞。這類表演動作,不僅和自然行為毫無關系,還會給動物的關節(jié)帶來巨大的壓力。海洋動物為了在海里生活而演化出的身體結構,根本無法承受這些人類安排的高強度陸地表演。如果仔細觀察它們的鰭肢和鰭肢關節(jié)處,很容易看到磨損和紅腫。
海象則往往被海洋館塑造成丑角——好吃懶做,偷奸耍滑,滿身肥肉。然而,對于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海域的海象來說,皮下脂肪就是活下去的保障。
而且,海洋館里的不少海象都被截掉了象牙,有的還包上了金屬皮。在野外,海象用象牙爬上冰面,或在凍結的海面鑿開洞孔呼吸;雄性海象還會用象牙充當武器,在交配季節(jié)爭奪領地和配偶。然而,在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象牙沒有了用武之地,還容易在水泥地面上折斷,造成繼發(fā)感染。一些場館為了減少管理上的麻煩,索性就“未雨綢繆”截掉象牙。
有些場館還會將這些表演包裝為“自然行為展示”,但被展示的“自然行為”通常只有幾種;而且,所謂的游動和沖刺往往受限于圈養(yǎng)池的長度,進食也只有“得到食物并吞下”的過程。這些行為,可比紀錄片里拍到的要刻板和無聊得多。
哪怕沒有動物表演和誤解式的宣傳,有些動物也并不適合生活在狹小環(huán)境里。如果去到海洋館,不妨觀察一下海洋館里是否有這些動物,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好不好。
大型洄游軟骨魚
前面提到,當鯨豚等海洋哺乳動物被困在狹小的圈養(yǎng)環(huán)境里時,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會受到限制。實際上,不僅是海洋哺乳動物,以鯨鯊為代表的大型洄游的軟骨魚也飽受野捕圈養(yǎng)之苦。
長期在受限的圈養(yǎng)環(huán)境中游動,它們的胸鰭和尾鰭都會出現(xiàn)磨損。而且,在海洋館里每出現(xiàn)一條鯨鯊,都意味著它們及其潛在后代永遠從野外消失了。
住進熱帶的極地動物
所謂的“極地海洋館”里,還常出現(xiàn)北極狼和北極狐。雖然它們可能來自繁殖場,但這并不能抹去它們百萬年來演化出的野生動物的屬性。
在野外,北極狼一天能行進多達50千米,一個北極狐家族擁有的領地則可能超過30平方千米。它們演化出的身體結構和飲食習慣,都是為了在北半球高緯度的嚴寒中生活。
但在海洋館里,絕大多數(shù)北極狼和北極狐只能被養(yǎng)在十幾或幾十平米的隔間里。春夏秋季,在南方的海洋館里,還很容易看到它們張著嘴喘著氣,躺在水泥地上,看著身著短袖的游客神色絕望。它們也幾乎都有踱步、過度啃咬肢體等刻板行為,北極狐還往往會因為缺乏運動、環(huán)境不適等原因,出現(xiàn)爪子過長和變形的情況。
海豹與海龜
還有兩種動物想單獨提一下——海豹和海龜。從2021年2月開始,斑海豹和綠海龜、紅海龜、玳瑁、太平洋麗龜、棱皮龜全部都晉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但在海洋館,它們卻可能被投喂、被親密接觸,海龜甚至會成為游客們拋灑硬幣祈福的對象。糟糕的水質和食物,也會讓海豹患上皮膚病和白內障,讓海龜?shù)谋臣住Ⅵ捴脱劬Τ霈F(xiàn)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海洋館“好不好”,這里有5個標準供大家參考:
1.它是否參與了以盈利為目的的動物野捕、圈養(yǎng)、繁殖、表演和販賣;
2.它是否圈養(yǎng)了生理、心理和行為需求復雜,對活動范圍要求大的動物;
3.它是否致力于棲息地保護和以野化放歸為目的的救助;
4.它對動物的繁殖是否以野化放歸為導向;
5.它是否與時俱進,給公眾提供物種和其野外棲息地的科普教育,它是否參與真正的科學研究和政策倡導。
然而,沒有哪個水族館能比得上良好的自然棲息地,尤其是對于鯨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來說。如果想要了解這些神秘的海洋生靈,還是更希望大家通過書籍、紀錄片和負責任的野外觀察來學習和了解它們,了解它們的棲息地信息;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支持就地保護和其他野化放歸、補充野外種群的保育活動,這才是對它們真正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