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和科學素質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是為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提供了實踐指南。
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學普及則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成長培植沃土。進入新發(fā)展階段,加強科普工作是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踐行科技惠民的客觀要求,也為我國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筑牢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科學普及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關鍵性、基礎性作用,強化科普工作的頂層設計,構建了科普工作的新格局。國家對科普的重視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0年的3.27%大幅上升到2020年的 10.56%。特別是《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到2025年、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5%和25%的宏偉目標。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修訂已被全國人大提上了議事日程,標志著中國迎來了科普的春天。
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的形成是實現(xiàn)“一體兩翼”的前提。一體兩翼和大科普的理念相輔相成,既是目標也是手段,以進一步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形成全社會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氛圍,形成科技創(chuàng)新與科普事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的良好文化生態(tài),為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要實現(xiàn)《意見》提出的宏偉目標,首先,全社會要在認識上自覺擰成一股繩,堅決摒棄形式主義,才能在現(xiàn)實中化為強大的行動力。其次,《意見》提出的許多具體的目標和舉措,關鍵是如何落實到位。譬如各級政府部門需要落實對科普人員、活動以及場所的經費支持,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需要明確一定比例用于科技人員的科普活動。現(xiàn)實中,科技人員做科普也常常遇到“四不”窘態(tài):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長的困惑。要加快形成大科普格局,科技人員的這些后顧之憂就不能不逐步加以解決。
除了重大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外,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優(yōu)秀的科學與技術人員(特別是青年科技人員)還需要提供長期、穩(wěn)定的生活和科研條件,才能夠使他們心無旁騖,十年磨一劍,不斷實現(xiàn)“從0到1”的突破??萍俭w制和科技評價制度的改革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需要克服功利主義的思想,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擾,讓科技評價真正回歸學術;不斷弘揚科學精神,對科研不端行為采取零容忍態(tài)度,只有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才能真正培育有益于創(chuàng)新的土壤。
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以及對科學事業(yè)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新的時代又面臨許多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需要具備更好的國際視野與開放合作的精神,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辯證處理好事業(yè)、生活和國家需求的關系。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的未來與希望,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不僅在工作上,而且在生活上,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努力創(chuàng)造真正有利創(chuàng)新的文化氛圍,包括科學的評價制度、公平的經費申請、合理的職稱和獎勵渠道、寬松的學術批評和交流平臺(包括國際合作)等。
◎ 來源|科技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