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嘉
摘 要:為能促進BIM技術在設計前期的應用,選用基于BIM技術的Revit軟件對某幼兒園建筑施工圖正向設計,探索出一套從概念方案開始直至完成全套建筑施工圖的設計流程和方法,并成功通過竣工驗收,驗證了BIM技術用于建筑施工圖設計全過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關鍵詞:Revit;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圖設計
中圖分類號:TU11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3)02-0034-03
0 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近年來工程界廣受關注的技術,是以三維數(shù)字技術為基礎,集成多種相關信息的工程數(shù)據(jù)模型,可以為設計、施工和后期運營提供相協(xié)調(diào)的、內(nèi)部邏輯一致的信息,有利于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設計理念。
從工程設計的角度看,當前Revit的主要用途是在出圖之前,對工程可能存在的各專業(yè)的不一致性進行排查,以期通過預判問題來減少現(xiàn)場返工,提高設計質量。與1990年代的計算機平面制圖替代手工制圖的“甩圖板運動”不同,Revit從模型生成圖紙的過程要比AutoCAD平面制圖要復雜。用Revit出施工圖對設計人員的專業(yè)水平有最低門檻要求,不像AutoCAD平面制圖那樣容易掌握,這也是諸多設計單位對Revit的使用,仍集中在模型碰撞檢查,或生成粗略圖再二次加工出圖的原因之一。
基于若干個實際項目采用Revit進行施工圖設計兼出圖(以下簡稱“模型施工圖設計”)的實踐,筆者探索出一套將Revit用于施工圖設計、出圖和后期服務工作流程和方法,并以一棟3層幼兒園的建筑施工圖設計為例,簡述使用Autodesk Revit軟件進行模型施工圖設計的要點,以證明Revit在工程實踐中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1 工程概況
本幼兒園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浦口高新區(qū),主要屬性見表1。
2 Revit建筑施工圖設計過程及分析
2.1 Revit模型施工圖設計流程和方法綜述
在施工圖設計過程中,相比AutoCAD平臺,目前建筑專業(yè)付出額外時間的主要是前3步。初步重建模型完成后,Revit的優(yōu)勢逐步體現(xiàn),其模型一致性在設計、施工、修改過程中能很大程度避免返工。項目結束階段,除常規(guī)的施工圖模型和圖紙歸檔外,還需將Revit“族”和樣板文件歸檔,以利于后續(xù)項目的重復使用。Revit模型施工圖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2.2 方案CAD圖導入及Revit初步模型
目前多數(shù)方案設計師采用AutoCAD+Sketchup的工具組合進行前期方案設計,因此,第一步工作便是將方案的.dwg平面圖翻建成Revit模型,即二維圖紙轉成三維模型。這既是建筑信息化的過程,也是施工圖設計師理解方案意圖的開始。
導入dwg文件做底圖有兩種方式:鏈接方式(Link CAD)和導入方式(Import CAD)。如果用導入方式,則可將嵌套外部參照分解為 Revit 圖元,但如果在導入之后更新了外部參照文件,則 Revit不會自動反映對該文件所做的修改。如果用鏈接方式,則 Revit會自動更新幾何圖形,反映對外部參照文件所做的修改。但卻不能將嵌套外部參照分解為 Revit圖元。
考慮到方案前期的變化可能性較大,且在Revit中整體建模時并不需要炸開CAD圖元,只有在詳圖節(jié)點繪制時,才可能會炸開部分圖元,故選用“鏈接”方式導入dwg圖建模。建模過程中,充分利用Revit的自校功能,對圖紙的統(tǒng)一性很有幫助,例如:軸網(wǎng)標號具有唯一性,Revit會自動識別項目中所有軸號,如果新增或修改后的軸號與現(xiàn)存其他任一軸號相同,則該操作被禁止。
當標準層建模完成后,開始建模首層、地下層和屋頂層。由于Revit的軸網(wǎng)是垂直于水平面的“軸網(wǎng)平面”在水平面的投影,故建模其他樓層時,軸網(wǎng)能正確的投射到上(下)樓層,相比AutoCAD需要將軸網(wǎng)做圖塊或參照的制圖方式更高效且不會出錯。并且Revit可以用“基線”功能,將任意上層或下層平面以一定的灰度疊在本層下做參照,類似于硫酸圖做方案時的上下層疊加比對,十分方便。
完成各層的方案圖建模后,整個模型便基本成形,此時可以刪除方案底圖,在Revit的環(huán)境中進行施工圖深化設計。由于在平立剖面建模過程中,會給其他專業(yè)提資,且工期一般很緊,所以本階段建筑專業(yè)的工作量比用AutoCAD接受方案圖開始設計要慢。要把握模型的精度,以表達好整體構件關系為要點,部分門窗選型、欄桿樣式和圖集索引、立面線腳等專業(yè)相關度較小的部分可適當延后。一旦初步模型完成, Revit模型“一處修改,處處更新”[1],往后深化設計時的大樣圖、局部平面圖、明細表等便能與平立剖面保持一致,避免了深化設計過程中平立剖面不一致、樓梯各跑調(diào)整后梁碰頭等低級失誤。
使用BIM技術時,為能生成正確的剖面,建筑師必須建模樓板,設定樓板面層厚度和完成面標高。特別是一些標高關系較復雜的地方,如地下室電梯底坑、各層樓板開洞范圍、不同降板區(qū)域的分界等,建模時都要考慮,以利于為各專業(yè)提供正確的剖面關系。建筑師除了“想”和“算”外,還能用模型直觀地反映給各專業(yè)。
2.3 樓梯大樣
完成初步模型后,便進入施工圖深化設計,第二階段通常是戶型大樣圖、局部放大圖、樓梯大樣等1:50的圖紙[2]。這時不需要像AutoCAD中復制一個局部再裁切不需要的部分來制圖,只需用“詳圖索引”功能,將局部索引出來再調(diào)整視圖的顯示范圍控制該局部圖面的大小。這樣不同比例的圖紙共享一個模型,只要模型某處構件發(fā)生了變化,如剪力墻肢長短變化、窗位調(diào)整、管井隔墻移位等,大樣圖上立即得到反映,即便出現(xiàn)錯誤,也能從多角度及時發(fā)覺。
2.4 門窗表和門窗大樣
Revit中的門窗大樣與模型、明細表是關聯(lián)的,既可以在模型中修改門窗尺寸、增減數(shù)量,也可以在大樣或明細表中修改門窗尺寸、數(shù)量,體現(xiàn)了Revit“圖表雙向操作”的特點。當模型完成的時候,其中的門、窗數(shù)量便已經(jīng)確定了,設計者只需用恰當?shù)姆绞綄⒔y(tǒng)計值表達出來即可。
2.5 墻身大樣和節(jié)點大樣
完成中等詳細圖紙后,便進入1:20及以上的墻身大樣、節(jié)點大樣圖設計[3]。Revit索引剖切的是個真實的空間剖切面,平、立面的剖切線位置是完全一致的,同時被剖切到的軸線也正確地反映在圖紙中。相比AutoCAD制圖時設計師靠“想”和“算”來校對墻身節(jié)點,設計師可以把精力用于詳圖設計本身,而不是軸線是否正確,上下層是否錯位等初級工作。
進行墻身節(jié)點繪制前的一步重要工作便是拆分視圖,通常的建筑可分為地下層、首層或底部若干層、標準層、機房層、屋頂層等主要樓層。通常標準層的墻身節(jié)點只需一個即可,除非立面有變化。有時為了緊湊地排版圖紙,需要將中間部分墻身無關的內(nèi)容用折斷線省略。應用“拆分視圖”工具,可以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每個視圖只支持一個方向)將原剖切視圖多次拆分,中間不希望表達的內(nèi)容則通過調(diào)整拆分后的視圖范圍隱藏,最后將需表達的拆分后視圖拖拽到合適的相鄰位置,即完成了視圖拆分。
使用詳圖工具(包括詳圖線、遮罩、填充區(qū)域、詳圖組件等)來繪制墻身構造層次,其繪制過程與AutoCAD繪圖相似。由于Revit墻身節(jié)點是從模型剖切出來的局部視圖,故模型構件若被調(diào)整,則墻身大樣視圖的模型也相應變化。雖Revit不能自動修改詳圖對象,但反映了不一致性,提醒設計者及時修改,消除了因構件修改而節(jié)點大樣未更新的隱患。
2.6 復雜空間深化設計
Revit是真正的三維核心的設計軟件,其很重要的作用便是“設計時模擬建造”,四跑樓梯模型如圖2所示,建筑分層局部三維剖切模型如圖3所示。對于復雜空間,三維設計能減少工期緊張導致的疏漏。幼兒園中有一部從1層通到3層的四跑樓梯,該四跑樓梯在4個方向的梯段都要避免碰頭和碰結構墻柱。在很緊的工期內(nèi)完成正確的樓梯設計,在AutoCAD平臺是不可想象的。
2.7 項目施工及驗收交付
經(jīng)過上述設計流程,Revit模型施工圖便基本完成了。用Revit設計的該幼兒園通過了圖紙審查,將其用于指導施工,至項目竣工交付,建造過程順利,未出現(xiàn)大的修改和返工,驗證了Revit用于建筑施工圖設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3 結語
盡管基于BIM技術的工作流程與平面設計的工作模式有所不同,但已經(jīng)能夠實現(xiàn)建筑施工圖全過程設計,并且具有設計過程可視化、實時碰撞檢測、復雜空間優(yōu)化設計等平面設計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將成為未來建筑設計的主導技術,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柏慕進業(yè).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7官方標準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7.
[2]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民工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圖設計深度圖樣:09J801[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建筑制圖標準(GB/T 50104-2010)[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