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雨
一八七九年,擁有數(shù)學及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擅長繪畫且喜愛歐洲古典文學的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在遭受了職業(yè)挫折后,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鄉(xiāng)間買下了一塊長滿植物的荒地,并將其命名為“荒石園”。從此,他風雨無阻,整日流連于村屋旁的荒園和田野中,只為觀察生活于其間的各色蟲子。他用文學的手法對這些蟲子的所有生命形態(tài)進行生動而詳盡的記錄,用畫家的手法對其進行精細的描摹。從一八七九年到一九○九年,他的觀察成果以《昆蟲記》為名,分十一卷陸續(xù)出版,作品在自然科學界和文學界獲得熱烈反響。他也陸續(xù)收獲了比利時昆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昆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學士院布其·得爾蒙獎等一系列榮譽。一九一○年他被法國文學界冠以“昆蟲界的維吉爾”的稱號,被推薦為本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要知道,在法布爾生活的時代,生物科學研究的主流派別是以分類學為基礎的博物學。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把動植物做成標本進行研究,生物的內部構造及其功能往往流于靜態(tài)的理論化表述,在各個研究者的分割性視野下表現(xiàn)出單一化的局限性。法布爾并不認同這樣的“主流”研究方式,他要研究活的昆蟲,也即作為一種特定生命形態(tài)的昆蟲。他研究昆蟲們的日常生活,在《昆蟲記》中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全方位描寫了昆蟲的生活。在法布爾筆下,這些微觀世界的生靈都極富詩意。法布爾把他的熱情全部傾注在昆蟲們的坐臥行止、愛恨情仇、聚合離散等生命過程的演進中,塑造出異常鮮活的昆蟲形象。借由法布爾獨特的觀察視角,這個微觀世界如充滿詩意的畫卷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從這個意義上看,法布爾的《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生物學著作,更是一部頗具趣味性與可讀性的文學巨作。
一、被管蟲的著裝密碼
在某個極為平常的春日,在“舊墻與塵土飛揚的路上”,法布爾注意到了一種不平常的現(xiàn)象?!耙焕π⌒〉牟袷?,在自己行動,一跳一跳地向前走?!保ā独ハx記》,王大文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75頁;下文僅標注頁碼)強烈的好奇心促使法布爾近前仔細觀察,并由此開始了一段奇妙的發(fā)現(xiàn)之旅。法布爾先是發(fā)現(xiàn)了柴束里面漂亮的毛蟲,繼而認定這種以柴束為外衣的毛蟲是“柴把毛蟲”,屬于被管蟲的一種。他從被管蟲的基本形態(tài)聯(lián)想到不同地區(qū)、不同種類被管蟲的衣著特點,并開始了對這種昆蟲整個穿衣過程的細致觀察。
四月間,法布爾開始觀察在荒石園處于蟄伏狀態(tài)的被管蟲。他通過研究被管蟲“草束”一樣的柴草外衣的特點發(fā)現(xiàn)了其構造方面的主要材質:“主要的材料,是輕軟、富有木髓的小枝,其次則為草葉、柏樹的鱗片枝,以及各種小柴枝;最后如果缺乏中意的材料,就用干葉的碎片?!保ǖ?8頁)法布爾認為,小毛蟲雖然在外衣的選材上有一定的喜好,但基本上都是有什么用什么,而且并不對材料做什么改動,只是簡單地對其進行前端固定。被管蟲的外衣通常都是由柔軟的絲質內里、碎木屑混合物以及堅硬的外鞘這三層構成的。外衣的頸部進行了特殊處理,由韌性極強的絲織的內里和碎木屑的外殼組成,既便于被管蟲的頭部向任何方向轉動,也保持了一定的防護作用。法布爾在總結被管蟲的外衣用料時還不乏揶揄地說:“要比它們的衣服穿得更經濟,那是很難的了。”(第80頁)
六月底,雌雄被管蟲羽化成蛾。通過觀察雌性被管蟲的孵卵過程,法布爾發(fā)現(xiàn)了這種小生靈更多令人贊嘆之處。雌性被管蟲放棄了翅膀這一作為蛾類的美麗特征,轉而在胸腹上生長出許多極細小的絨毛。它把幾乎完整的蛹鞘留給幼卵作孵化場地,用死去的軀體充當保護幼卵的最后屏障。
七月的第一個星期,被管蟲的幼蟲孵化出來了。雌被管蟲身體上脫落的絨毛為它們提供了最初的保護,小小的蠐螬得以在短暫休息后爬出蛹鞘去尋找更為合適的衣料。法布爾注意到,這些小蠐螬用自己堅硬而鋒利的大顎在雌被管蟲留下的舊木鞘內部切割木髓,再用自己吐出的絲線將切割下來的碎屑綁縛在腰上,形成圈帶、圍帶?!皣鷰е饾u成為披肩、背心、短衫,后來成為長袍,幾小時以后,完全成功一件雪白的大衣。”(第87頁)最后再找一段柴草或者細枝給這件雪白的大衣加上合適的外鞘,被管蟲的制衣過程就全部完成了。法布爾在觀察這些“聰明的裁縫”做新衣的過程中,全神貫注,不敢呼吸,怕自己稍有一點不慎就會讓這些忙碌的小東西跌倒,或者把它們從工作場上吹走。
通過觀察被管蟲蠐螬完整的制衣過程,法布爾認為,被管蟲將制衣放在了所有生存事項的首要位置,對于被管蟲而言,穿衣的重要性遠甚于進食。在持續(xù)觀察一段時間后,法布爾斷定,被管蟲“對于衣服的如此需要,并不是因為對寒冷特別地敏感,而是這種毛蟲的先見”(第90頁)。別的種類的毛蟲都是躲藏起來過冬,而被管蟲則是毫無掩護地過冬,所以它們從出生開始就為冬季的嚴寒開始做準備,這完全是出于生命的本能。
正是在這種對生命形態(tài)的整個過程所進行的持續(xù)性觀察中,法布爾對他所研究的對象有了完整的體認,也在字里行間更全面地揭示了被管蟲的特殊“蟲性”。從行動的柴束到特別的衣服頸部,從毫無美感的雌蛾到小蠐螬的雪白大衣,法布爾對這些生命形態(tài)的重要節(jié)點都給予了持續(xù)的關注,在這種持續(xù)的關注中,被管蟲的著裝密碼被一一破解,我們也得以領略到這個小小世界的奇妙之處。
二、蜣螂的愛食成癡
法布爾在觀察每一種昆蟲的時候都非常注重細節(jié),在這些不斷被放大的細節(jié)中,我們能感受到法布爾對這些研究對象的喜愛與親近之情,這也是貫穿《昆蟲記》全書的一種研究態(tài)度和情感基調。即便對于成日與污物打交道的蜣螂而言,法布爾在它身上傾注的目光依舊是欣喜的,對于這種昆蟲在處理食物中的種種細節(jié)也是贊賞有加。
作為古埃及人眼中的“神圣甲蟲”,蜣螂在食物的收集、搬運和儲藏等幾方面都很有特點。法布爾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對這種小生靈與其食物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進行了獨到的詮釋,也為我們了解這種昆蟲提供了可信的依據(jù)。
蜣螂推著球狀物在地上滾是其行為上的標志性特征,法布爾通過幾番觀察后認定,這個球狀物不是之前人們認為的蜣螂卵,而是蜣螂的食物。法布爾對蜣螂制作圓球的過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蜣螂先利用自己釘耙狀的牙齒和帶有鋸齒的弓形前腿“把耙集的材料堆集成為一抱,推送到四只后腿之間。這些腿長而且細,特別是最后的一對,形狀略彎,頂端還有尖爪。甲蟲再用后腿將材料壓在身體下面搓動、旋轉,來回地滾。直到最后成為一個圓球”(第11頁)。隨后圓球被漸漸由小滾大,成為人們經??吹降臉幼印?/p>
接下來就是搬運食物的過程了。蜣螂“用后腿抓緊了這個球,再用前腿行走,頭向下俯著,臀部舉起,向后退走。它把堆在后面的物件,左右輪流地向后推動”(第11頁)。法布爾發(fā)現(xiàn),蜣螂搬運食物的過程也頗費周折。有時候它選擇的路途恰好是崎嶇不平的,或者是有一定斜坡高度的,即便經歷無數(shù)次失敗,蜣螂依然故我地向前推進,最終或是成功翻越障礙,或是另尋別途。有時候在搬運的路上它還會遇到其他的蜣螂強盜或者蜣螂小偷,辛苦收集的食物也會被掠奪。但是,無論怎樣的波折都不會使蜣螂放棄它的食物,它對食物的重視程度恰如被管蟲對外衣的執(zhí)著。
法布爾通過細致的觀察還發(fā)現(xiàn),蜣螂在儲藏食物方面也有其獨特之處。除了為自己挖掘食物儲藏所,蜣螂還會為它的后代精心準備食物。雌性蜣螂會用更精細的物料做成梨狀物的窠,并將自己的卵產在梨狀物的狹小端。法布爾觀察到,雌性蜣螂在為它的卵制造梨形窠的時候極其用心。它“開始是做一個完整的球,然后環(huán)繞著梨做成一道圓環(huán),施以壓力,直至把圓環(huán)壓成溝槽,做成一頸。這樣球的一端就做出一個凸起。在凸起的中央,再加壓力,做成一個好似火山口的凹穴,邊緣很厚;到凹穴漸深,邊緣也漸薄,最后形成一個袋。包袋內部磨光以后,卵就產在這里面。包袋的口上—梨的尾端,再用一束纖維塞住”(第18頁)。這樣的結構可以使蜣螂的蠐螬在出生后既不至于憋悶,也不至于挨餓,真是用心良苦。
產在梨狀窠里面的卵在一周或十天之后就會孵化出來,一出生就“毫不遲疑地立刻開始吃四周的墻壁”,等到把母親準備的食物都吃光后,它也經歷了幾次蛻變,長出了堅硬的背甲和強壯的腿腳。于是,在某個夏日的雨后時節(jié),小蜣螂就會從松軟的泥土中鉆出來。曬過日光浴,“它要吃了。不必教它就會做了。像它的前輩一樣,去做一個食物的球。也去掘一個儲藏所,儲藏食物,一點不用學習,它完全會做它的工作”(第21頁)。這樣一來,小蜣螂又像它們的父祖?zhèn)円粯樱_啟了為食物而奮斗的蟲生。
這種周而復始的生命過程是法布爾在細致的觀察中為我們呈現(xiàn)的一種獨特的生命形態(tài)。在法布爾所處的時代,既沒有現(xiàn)代精密儀器,也沒有任何影像設備可供使用,法布爾全程靠自己的肉眼貼近觀察才發(fā)現(xiàn)了這些小生命的真正奧秘。我們又何其有幸,在如此富有詩意的《昆蟲記》中得以感受這些如此精致鮮活的性靈之美。
三、舍腰蜂的美廬精舍
法布爾在研究昆蟲的時候,以興趣為先導,以人性做比照,對昆蟲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都進行了深入的觀察。進入法布爾觀察視野的昆蟲,有很多都是與人類伴生卻又不為人所知的,比如喜歡在人類屋子邊做窠的舍腰蜂。法布爾發(fā)現(xiàn),舍腰蜂怕冷的習性使它往往選擇溫暖舒適的位置做窠,所以它們往往選擇在人類居所的隱蔽之處建造自己的家。法布爾對舍腰蜂的觀察從其最初的選址到蜂窠的建造過程,再到蜂窠里的構造和生活,乃至舍腰蜂的習性,呈現(xiàn)出逐步深入的特點,是一種由表及里的推進過程。這種逐步深入的觀察方式也是法布爾研究中科學精神的顯現(xiàn)。
七八月的大暑天,舍腰蜂開始進行住宅選址這項工作。它會考察很多地方,包括人類房屋的“天花板,房椽,爐臺子,特別是火爐的四周。甚至煙筒的內部都要視察到”??疾焱戤?,只要決定了地點就馬上開始進行下一項建造工作。舍腰蜂選擇的最常見的筑窠地點是在煙筒里或灶臺邊,但在其他任何“嚴緊而溫暖的角落里”也有可能會發(fā)現(xiàn)舍腰蜂的窠。
舍腰蜂筑窠的建筑材料是從濕地取來的潮濕的泥土。法布爾發(fā)現(xiàn),這些建筑家“用下顎刮取光滑的地面上的泥土,腿直立起來,翼在震動,把黑色的身體抬得很高”(第64頁)。恰如在泥土邊做工的主婦,小心地提起自己的裙子,不讓泥沾到身上。做好一個豌豆大小的泥球后,舍腰蜂便將其銜回,加在自己建筑物的外層,接著飛回取材處繼續(xù)這樣的工作。由于純粹以泥做材質,舍腰蜂的窠不如蜜蜂的堅固,遇水即潰,哪怕幾滴雨水也能毀掉它的家,這也是舍腰蜂一定要把自己的窠筑在人類房屋內的原因所在。
在法布爾眼里,舍腰蜂的窠從外觀上看具有一定的美感?!俺惭ǖ男螤詈蛨A筒差不多,口稍大,底稍小,長約一寸多,闊半寸。它的很精致的表面是仔細粉飾過的,有一列線狀的凸起,在上面橫護著,像金線帶上的線。每一條線,就是建筑物的一層?!保ǖ?5頁)造好的舍腰蜂巢穴形似一個口朝上的罐狀物。法布爾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這種巢穴除了具有美觀的外在形式,更具有非常實用的功能—盛儲食物。舍腰蜂把巢穴造好后就在里面塞滿蜘蛛,再生下卵后就將其封起來,這樣的單體巢穴在外觀上始終保持著一種美感。等到舍腰蜂建造了它認為足夠多的單體巢穴后,就會在這些巢穴的四周堆起一層泥土。泥土掩蓋了單體巢穴的美麗外觀,此時再看這些巢穴就如被人隨手擲到墻上的一攤泥,這也不失為一種保護措施。
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功能,法布爾又將探究的目光投向了舍腰蜂巢穴的內部變化。他注意到,舍腰蜂總是將卵產在第一只被俘獲的蜘蛛體內,當幼蜂開始孵化時,它總是從儲存得最久的食物開始吃起,避免了食物因存放過久而變質。此時,蜂窠的功能就由食物的儲藏室轉換為幼蜂的養(yǎng)育所。八到十天后,幼蜂開始做繭,等發(fā)育完全后,新的舍腰蜂就會從這里飛出。
為了完全認識舍腰蜂的習性,法布爾還在蜂窠里進行了一些實驗。他將舍腰蜂每一次俘獲的蜘蛛都偷偷拿走,舍腰蜂卻完全沒有發(fā)覺。它固執(zhí)地忙碌了兩天,走了二十個來回,最后將空空如也的儲藏室封閉起來,以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任務。由此,法布爾綜合了其他一些昆蟲的類似行為得出結論:“昆蟲完全沒有理解的能力,雖然它們的工作做得異常的完美?!鼈兊膭趧?,既不是自主的,也不是有意識的。”(第70頁)法布爾仿造人類的“智慧”一詞,將昆蟲的自主意識命名為“辨別力”。他從對舍腰蜂建造巢穴這種個體行為的研究,進一步上升到探討昆蟲行為中的本能與辨別力的高度,在觀察行為逐步深入的同時也推進了思考的深度。法布爾對微觀世界的理性探討恰好使我們感受到了《昆蟲記》中同時具有的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這也是關注多種生命形態(tài)的意義所在。
四、螳螂與螽斯的特立獨行
《昆蟲記》中的很多觀察行為都始于興趣和熱愛,而促使觀察行為得以持續(xù)、細致、深入進行的則是不斷生發(fā)的各種問題。可以說,法布爾的研究是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的觀察,通過觀察逐步解答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結論,作品文本在生趣盎然之中又呈現(xiàn)出嚴謹?shù)倪壿嬓浴?/p>
在敘述觀察昆蟲的過程時,法布爾會不斷地展示他的問題及研究思路,讓我們可以伴隨這些問題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加深對這個微觀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在談到兩種稀奇的蚱蜢時,法布爾先著重描述了它們各自的形體特征,以說明其稀奇之處,然后由其外形的獨特性引出其特定的功能及行止。
恩布沙(錫蘭產螳螂一種)“身體的尾部常常向背上卷起,曲背向上,成一個鉤;身體的下面,也就是鉤的上面,鋪著帶尖的葉狀鱗片,排列成三行。這個鉤架在四只長而細的形如高蹺的腿上;每只大腿與小腿連接的地方,有一彎突出的刀片,與屠戶的切肉刀相像”(第103頁)。再加上有如鋸子的牙齒,生有鋸齒的上臂鉗口,在法布爾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副“可怕的刑具”。恩布沙有尖形的面孔,前額還生有一種僧帽狀的“向前突出的精美的頭飾”,法布爾將其形容為古代占星家的奇形尖帽。繼而,他對這種奇特構造的功用產生了疑問,于是他又仔細觀察了恩布沙的各種行為舉止。比如它受到驚嚇后的大步逃走,被人類捕捉后的驚恐不安,拒絕其他昆蟲靠近時的奮力沖撞……法布爾終于知道,恩布沙頭上的凸起構造恰如雄羊的前額,是用來抵觸的武器。這一觀察結果使我們對恩布沙的身體特點和行動方式有了更直觀的印象,對其獨特的蟲性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法布爾注意到,被關在籠子里的恩布沙表現(xiàn)出與在戶外自然條件下完全不同的行動方式。“它用它四只后足的爪,緊握著鐵絲倒懸著,絲毫不動,背部向下,整個身體就掛在那四點上。如果它想移動,就把前面的魚叉張開,向外伸去,握緊另一鐵絲,朝懷里拉過來。這種方法能使它在鐵絲上拽動時,仍然保持著背脊朝下?!保ǖ?05頁)然而在戶外的時候,它卻總是背脊朝上,昂然地立在草上。通過這種對比性的觀察,法布爾很形象地勾勒出恩布沙可怖外形掩飾下的膽怯性格,既為這種特殊的昆蟲正了“兇名”,又使其增添了一抹可愛的色彩。有鑒于此,法布爾認為,“嗜好和習性,并不完全基于形體的結構。在決定物質的定律上,還有決定本能的定律存在”(第108頁)。
至于白面孔螽斯,它的突出特征則是“有灰色的身體、一對強有力的大顎及寬闊的象牙色的面孔”。最突出的是“身后生有兩條異常的腿—兩條跳躍用的撐竿”(第113頁)。即便在幼蟲期,這種身體特點也極為顯著。這決定了它們在捕獵的時候只能“一步一步很笨重地向前聳進。因受長脛的阻礙,不能敏捷”(第109頁)。一旦抓住獵物,它就立刻用強有力的顎咬住捕獲物的頸部,使其失掉抵抗力。這是這種昆蟲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體條件,揚長避短之下的生存之道。
法布爾注意到,對這種白面孔螽斯的幼蟲來說,“它有一粒小沙就能折斷的觸角,少許的力量就會斷脫的長腿”,那它是如何從土壤中鉆出來的呢?為此,法布爾從雌性螽斯產卵這個過程開始,密切關注著隨后的每一個進程。在長期不懈的觀察下,法布爾終于揭開了這個秘密。為了從土壤中鉆出時比較容易,小螽斯出生時穿著簡單而且緊窄的外衣,也即被包裹在鞘里?!八男⊥瓤`在胸前”,觸須也被壓在外鞘里。“它用頸部推動潮濕的沙土,掘成一個小洞。于是筋脈張開,成為球狀,緊塞在洞里,因此使得蠐螬在移動它的背部和推土時,能有足夠的力量?!保ǖ?14頁)就這樣不斷重復同樣的動作,小螽斯終于破土而出。新生的小螽斯在夏初的草地上跳躍,像那些成蟲一樣活力充沛。法布爾也為自己完整地了解了這種昆蟲的生命形態(tài)而感到欣喜,這是對觀察者最好的回饋。
法布爾對這些小生命的“衣、食、住、行”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從他的觀察態(tài)度到描寫的手法都體現(xiàn)出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在《昆蟲記》中,這些被賦予人性的昆蟲形象不僅是科學考察的對象,更是一種具有浪漫情懷的審美對象,它使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不同生命形態(tài)的美好旨趣,在蟲性與人性的相互映襯中,整個世界從此具有了別樣的詩意風情。
法布爾在描寫各種昆蟲的形象時極力去表現(xiàn)各種生命形態(tài)的美好和單純由生存帶來的歡愉,始終秉持著一種對生命價值的贊頌。在描寫蟋蟀的篇章中,法布爾更借用一首詩來表現(xiàn)蟋蟀的滿足與安逸。面對洋洋自得地飛舞著的蝴蝶,如隱士一般的蟋蟀反而樂于藏匿在自己低凹的窩中。詩作贊美道:“遠離世界吧!不要過分享受它的快樂和繁華,安逸寧靜的低凹火爐旁,至少可以給你無憂無慮的時光?!笨梢哉f,蟋蟀的知足和樂天是最為法布爾稱道之處,在對蟋蟀形象的描寫中不僅體現(xiàn)了法布爾自身的生活態(tài)度,更體現(xiàn)出法布爾的浪漫情懷。“四月之末,蟋蟀開始唱歌”,在“百里香和歐薄荷盛開時”,蟋蟀與百靈鳥互相唱和?!八鼈兊母鑶握{而無藝術性,但它的缺乏藝術性和它蘇生之單純喜悅正相適合,這是驚醒的歌頌,也是萌芽的種子和初生的葉片所了解的歌頌?!保ǖ?59頁)這也是來自大自然的歌,是生命自有形態(tài)的一次恣意綻放。法布爾感受到了這種來自生命的律動,體悟到了這種律動中蘊藏著的歡愉,并且與讀者一起分享了這種來自生命深處的喜悅。在法布爾看來,蟋蟀的快樂是簡單而持久的。它的聲音清澈而又富有美感,在荒石園里,“從每叢小樹到每一根樹枝上,都飄出頌揚生存的快樂之歌”(第166頁)。法布爾非??粗剡@種單純由生存本身帶來的快樂,他覺得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法布爾認為,世界是由多種多樣的生命形態(tài)構成的,既有飛翔在銀河間的天鵝,也有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微小昆蟲。在這些微小生命的歌聲中,法布爾感受到了生命的快樂,為了觀察這些微小的生命,他甚至“忘記了星辰的美景”,因為在他看來,那些如星辰一般高高在上的物體“缺少大秘密—生命”,而在昆蟲這種看似微小的生命形式中,恰恰蘊藏著生命的真正意義。他甚至對著蟋蟀贊嘆道:“因為和你們在一起,使我感到生命的蓬勃,這是我們軀體中的活力”“一個活的微點—最小最小的有生命力的一?!軌蛑揽鞓泛屯纯啵葻o限大的單純的物質,更能引起我的無窮興趣”(第166頁)。這是法布爾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同時也顯示出他獨有的浪漫情懷。
法布爾后半生隱居在荒石園,與昆蟲為伴,以觀察昆蟲、描寫昆蟲為畢生的事業(yè)。在他對昆蟲興致盎然的觀察中,飽含著對人類自身生活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反思。在他對微觀世界的美好性靈所進行的自然書寫中,顯示出對人類生存的整個世界的理性關懷和哲學思索。他以自己獨到的視角和特有的情懷,為讀者開啟了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又一扇大門,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