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楊艷
解讀書法藝術密碼,領略漢字書寫魅力?!捌胶褪卣貞c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清代帖學書法特展”正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歷代書畫廳展出。這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繼2020年“館藏清代及民國碑學書法特展”之后,對館藏書法整理成果的又一次專題集中展示。
展覽分為“晚明余緒 崇董風尚”“崇趙尊唐 帖學鼎盛”“守正固本 帖學式微”“以書取士 狀元書法”“菁英迭出 巴蜀帖風”五個單元,旨在表達清代帖學書法承接晉唐以來帖學傳統(tǒng),賡續(xù)經典法脈,尚中和、重雅致的書學追求,以及總體追求平和婉麗的書藝風尚。
此次展品均為珍貴文物。
此次展覽策劃人曾敏介紹,書法史角度的“帖學”,指代宋元以來形成并占據正統(tǒng)地位的以崇尚王羲之、王獻之及屬于“二王”系統(tǒng)的書法史觀、審美理論和以晉、唐以來名家墨跡、法帖,包括真跡、臨本、摹本、刻帖等為取法對象的書法創(chuàng)作風氣。其概念與“碑學”相對應。帖學盛行于兩宋,直至清代中期,帖學在書壇上始終占據著正統(tǒng)的主流地位。
本次展覽集結了館藏清初期王鐸、傅山、宋曹、査士標,清中期劉墉、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成親王(永瑆)、鐵保,清晚期郭尚先、吳榮光、林則徐等帖學書家和頗具書法造詣的翁同龢、金榜、陸潤庠等,以及呂潛、張問陶、卓秉恬等清代巴蜀籍名家的書法作品近80件(套)。這些展品均為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3件(套),二級文物25件(套),三級文物50件(套)。同時輔以館藏清拓《三希堂法帖》等公私刻帖拓本進行展出。
展覽大廳里的書法作品厚古承今,或雅正清麗、秀逸多姿;或縱橫豪邁、狂放真率;或平和典雅、雍容端莊;或蒼厚雄強、靜穆高古;或雍容合度、中正堂皇,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與美學格調,吸引眾多書法愛好者前來觀展。
廣大書法愛好者可駐足觀摩、細心品味,零距離感受中國書法藝術之美。此次展覽免費對公眾開放,展出至8月27日。
清 王鐸 臨王獻之行草書軸
清初書法藝術承接晚明余緒,主要體現為晚明變革書風的延續(xù)與明末董其昌書法的推崇。王鐸、傅山等為代表的晚明帖學鼎革運動的書家,鐘情于草書的創(chuàng)制,上追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先賢之法,博采唐、宋、元諸名家之長,以多樣性臨帖方法和提倡個性、反對束縛的思想,對傳統(tǒng)審美要求展開實踐新創(chuàng),形成了縱橫豪邁、狂放真率的浪漫主義書風。
清 劉墉 行書冊頁卷(局部)
乾隆初期,推崇董其昌書法之風氣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陀^方面,董其昌書法極度流行后的轉向是必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主觀方面,新興書家的視野逐漸拓展,取法對象勢必會從單純學董投向董氏以外的其他書家。乾隆帝受祖父康熙帝影響亦喜愛書法,與祖父不同,乾隆帝極為推崇元代的趙孟頫,“于是香光(董其昌)告退,子昂(趙孟頫)代起,趙書又大為世貴?!?/p>
清 吳榮光 行書七律屏
道光以降,隨著碑學理論的興起和碑派書風的強化,帖學由盛而衰。雖帖學式微,然而皇權貴族一力倡導與官僚士子秉持帖學正統(tǒng)意識,晚清傳統(tǒng)帖學的繼承者仍大有人在,他們重傳統(tǒng),不脫正統(tǒng)帖學的畦町,使之重帖書風未成絕響,得以綿延。其中郭尚先、林則徐、祁寯藻等一大批官僚文人維持風雅,守正固本,宗“二王”,法歐、顏、柳、趙,承米、蘇、董,勤臨閣帖,書法造詣亦各具風韻,為世所重。
“以書取士”是清代科舉制度的突出表現,書法的規(guī)范與否直接關系到考生干祿求仕的成敗,工書善端楷成為廣大士子科舉應試的敲門磚。清代自順治三年(1646)開科取士至光緒三十年(1904),共取狀元114名,凡狀元,均能書,且大多有書名。
清 董誥 行書軸
清 張問陶 行書軸
清代巴蜀地區(qū)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概況與整個清代書法歷史脈絡保持一致。前、中期的書法以帖學為主流,帖學書家崇尚法帖,普遍受到董、趙書風的影響。呂潛、張問陶、卓秉恬等是這一時期涌現出的巴蜀籍菁英,這些文人士大夫潛心帖學傳統(tǒng),書法具有濃郁的書卷氣,又各具風韻,雖不完全以書名世,但書法造詣與同時期的書法名家相較,亦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