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江南中學
聽說課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課型,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必修系列設有Listening and Speaking 板塊、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塊、Video Time板塊,提供了廣播、博客、學術報告、講座、新聞、演講、英語歌曲、電視劇片段等多模態(tài)語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情境真實,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等方面的技能,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在當下的實際教學中,聽說課教學依然存在導入缺乏主題關聯(lián)、語篇分析缺乏深度、對話缺乏真實情境[1]等問題,使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無法有效落地課堂。筆者認為,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高中英語聽說課教學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體現(xiàn)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2]。該理念運用到聽說課,就要求教師以真實的問題情境為起點,以探究主題意義為主線,聽中有說,說中有聽,使學生在聽說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二Unit 5 Music中的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塊為例,具體闡述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聽說課教學。Unit 5 Music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下“文學、藝術與體育”主題群,單元主題意義為“個人對音樂的認識”。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究單元主題意義,教材設計了“談論喜愛的音樂”“了解在線音樂”“策劃一次音樂節(jié)”“寫一篇講述音樂對人生影響的演講稿”“探索音樂的樂趣”五個活動。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塊的活動是“策劃一次音樂節(jié)”,其主題意義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策劃音樂活動,體驗音樂帶給人類的樂趣”。教材Listening文本是一則口頭通知,包含音樂節(jié)的時間、地點、內容、人物、志愿者招募信息和活動目的;教材Talking文本是一則廣播對話,涉及表達偏好的功能結構。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在完成本節(jié)課學習后,學生應能夠:
①通過聽通知,準確獲取音樂節(jié)的時間、地點、嘉賓、志愿者、如何參與等關鍵信息;
②在雙人對話和小組討論中,準確選擇表達偏好的功能結構來描述自己可能邀請的嘉賓和愿意承擔的工作。
語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3]。教師應圍繞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引出要解決的問題[4]。具體到聽說課中,教師應在聽前引發(fā)學生對主題的感知和注意,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后續(xù)的聽說活動作鋪墊。
基于學生已經在Unit 5 Music中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探究過音樂的類型,筆者設計“Talking about the preferences for music”和“Talking about the ways to enjoy music”兩項聽前學習理解類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引出學生需要通過后續(xù)的聽說活動來獲取的信息。在“Talking about the preferences for music”中,筆者提出問題“Do you like music?”“What type of music do you prefer?”,激活學生關于表達偏好的結構(如I prefer...、I like...)。在“Talking about the ways to enjoy music”中,筆者提出問題“Where can you enjoy music?”“Have you ever attended a music festival?”“How did you feel?”“Have you ever planned a music festival?”“How to plan a music festival?”,旨在使學生在談論喜歡的音樂類型、欣賞音樂的途徑、參加音樂節(jié)經歷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缺乏策劃音樂節(jié)的知識和相關經驗,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問題情境——策劃一次音樂節(jié),為后續(xù)的聽說活動作鋪墊。
語篇賦予語言學習以主題、情境和內容,并以其特有的內在邏輯結構、問題特征和語言形式,組織和呈現(xiàn)信息,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5]。聽說課的教學應對聽力內容進行全面而有深度的解讀,設計以探究主題意義為主線的聽說活動,使活動過程成為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6]。因此,教師應在訓練學生聽、說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對聽力文本進行概括和梳理,幫助學生獲取表達主題意義的話題詞匯、語法結構等,為后續(xù)的口語輸出搭建必要的語言支架。
筆者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Predicting the information involved in an announcement about the music festival”“Listening for the details”“Retelling and classify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usic festival”,引導學生通過聽通知獲取和梳理音樂節(jié)的時間、地點、嘉賓、志愿者招募、如何參與、目的等關鍵信息,大致了解音樂節(jié)籌備工作,積累相關話題詞匯,為后續(xù)的語言輸出做好詞匯準備,以及應用實踐類活動“Role-playing the conversation and retelling the speakers’preferences”,以使學生簡單運用表達偏好的功能結構,并理解其交際意義,為后續(xù)的口語表達做好語法結構準備。在“Predicting the information involved in an announcement about the music festival”中,筆者提出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music festival?”,引導學生根據(jù)語境線索推測語篇內容,幫助學生獲取關鍵信息。在“Listening for the details”中,筆者讓學生聽兩遍通知,第一遍獲取time、place和musical guests三項信息,第二遍獲取志愿者類型、參與方式和活動目的三項信息,培養(yǎng)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有選擇地記錄所需信息的能力[7]。在“Retelling and classify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usic festival”中,筆者提出問題“What kind of volunteers are needed?”“How to join the music festival?”“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music festival?”“To plan a music festival, what kind of preparations should be done?”,讓學生通過復述剛輸入的信息,對聽力文本進行梳理,加深學生對話題詞匯(如choir members、food stands)的理解。在“Role-playing the conversation and retelling the speakers’preferences”中,筆者提出問題“What would John rather do?”“What would Debbie prefer to do?”,讓學生模仿并使用“I’d rather do...”“What would you rather do?”等表達詢問和回答偏好的功能結構,理解和體會這些功能結構的交際意義,為后續(xù)的口語輸出做好語言支架準備。
在學生對聽力文本信息有一定了解后,教師應設計活動,幫助學生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充分表達思想,探究主題意義。具體到聽說課中,教師應圍繞主題,創(chuàng)設真實的口語表達情境,使學生能運用聽前和聽中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充分表達思想,探究主題意義。一般而言,口語表達情境不僅需要真實,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也需要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8]。
筆者基于問題情境“策劃一次音樂節(jié)”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為學校策劃一次迎亞運主題音樂節(jié)”,并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Talking about the possible guests to invite for the festival”“Talking about what to do for the festival”和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Making a report to the headmaster about the plan”,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充分表達思想,探究主題意義。在“Talking about the possible guests to invite for the festival”中,筆者呈現(xiàn)示范對話,并讓學生兩人一組闡述自己想要邀請的嘉賓及原因,以使學生內化關于表達偏好的功能結構,深化對主題意義的探究。示范對話如下:
A:×××,who would you like to invite?
B:Well,I’d like to invite____who is my favourite singer.I’d also like to invite____,as____________.Who would you prefer?
A:I would have a preference for____,because__________.
在“Talking about what to do for the festival”中,筆者呈現(xiàn)如圖1所示的志愿者招募海報,并提供示范對話,讓學生四人一組討論自己希望做的志愿者工作,幫助學生內化表達偏好的功能結構。示范對話如下:
圖1 志愿者招募海報
A:×××,did you see the poster?Performers and volunteers are needed.Would you prefer to be a volunteer or a performer?
B:I prefer to be_____.I like_____.×××,you can_____.How about_____in the festival?
C:Oh,no.I would rather_____than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Making a report to the headmaster about the plan”中,筆者提供示范報告,讓學生課后完成,以使學生利用內化的表達偏好的功能結構,整合同學的觀點,生成自己的報告。示范報告如下:
Hi,Mr. Yang. I’d like to report our preferences for the guests to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o,our final decision is_______.Besides,we are all excited about the festival and want to contribute to it.×××_______. ×××_______.×××_______.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it.
上述三個活動從模仿到應用再到生成,幫助學生逐步感知并理解表達偏好功能結構的意義,并逐步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實現(xiàn)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深度學習、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
綜上所述,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聽說課教學應以對聽力內容的全面而有深度的解讀為基礎,引導學生全面關注聽力內容,加工和提煉主題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以下兩個要點:一是立足學習層次,重視過程、成果與反饋,即在聽前幫助學生關聯(lián)已知,明確問題情境,在聽中幫助學生獲取信息,搭建語言支架,在聽后幫助學生運用、內化語言知識,表達思想,以使學生實現(xiàn)從簡單模仿目標語言結構到運用目標語言結構的螺旋式上升;二是聚焦主題語境,融語言、思想和情感于一體,即引導學生在主題語境引領下,聽前感知主題,聽中獲取相關信息、積累話題詞匯,聽后在真實情境中表達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