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友
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及弊端,因此,需要對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地完善。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信息化教學是現階段應用范圍較廣,產生效果最為明顯的高效教學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融合,不僅可以改善以往的教學方式,讓教師的教學更加高效,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不同的層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當下,具體的融合對策及如何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設奠定基礎,是筆者一直探索的問題。
隨著“教育信息化2.0”概念的提出,我國教育領域已經基本實現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各種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方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科現代課堂教育的輔助作用也得到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廣泛認可?,F代信息技術因其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可視化和動態(tài)模擬的顯著特點而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那么,何為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最有效的融合策略?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的一些做法。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的意義
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強的特點,這也常常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課堂教學中,為了使數學知識的抽象化和邏輯性減弱,教師往往會運用大量的語言進行描述和渲染,以便讓學生聽得懂、弄明白、會運用。但是,這種講解方式卻常常使學生們陷入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尤其對那些抽象思維發(fā)展尚不成熟的學生來說,很多教學內容他們都無法理解和掌握,因而他們會感覺枯燥乏味,長此下去,學生們對數學課堂的最后一點興趣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殆盡。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后,數學知識就能以一種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不僅方便了他們的理解和記憶,而且能讓學生們體會到不一樣的數學,強化學習的體驗感。同時,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堂教學,既能發(fā)展學生們的數學思維,又能將他們的思維認知轉化為數學技能,進而提升學生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
1.巧用信息技術將抽象內容形象化,彌補學生的思維不足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對圖像、音頻、視頻等內容進行整合,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可以使生澀難懂的知識簡單化、形象化,從而彌補小學生在邏輯思維方面的不足。在講解立體幾何、簡單代數等知識的時候,學生們很難依靠自身的邏輯性思維對所學知識進行詳細的分析,因此,需要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對立體圖形進行分解,對代數進行變式,將數學語言變成文本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準確掌握相應的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旋轉、平移和軸對稱”這部分內容前,教師通過網絡為學生找到了風車旋轉的慢放鏡頭。通過慢放鏡頭,學生可以輕易地發(fā)現扇葉在圍繞著中心軸做旋轉運動。然后,教師又為學生播放了電梯運動的示意剖析圖,在對該剖析圖進行分析的時候,學生發(fā)現電梯在做直上直下的平移運動。這樣,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平移、旋轉以及軸對稱的概念。除了圖像、視頻展示等形式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電子白板或者幾何畫板等教學工具,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再如,在講解“長方體體積”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發(fā)放一定數量的小正方體模型,然后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個長方體圖形,讓學生通過擺放小正方體模型的形式,組建長方體模型,從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進而得出可以采用“擺放層數×擺放行數×擺放個數”的方法計算出長方體體積的結論。之后再帶領學生學習這一課的知識,這樣,就更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了,也能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情境化教學,強化學生的認知
傳統的“一刀切”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現代化課堂教學?,F代教學要求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那么,教師就要充分了解和分析每名學生的基本情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所以,教師們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實施分層教學,重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同時做到重新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
以“折線統計圖”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完折線統計圖的基本知識后,可以分別設計兩個難度不同的習題,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訓練和強化。教師首先利用互聯網技術的投屏功能為學生們呈現出最近的天氣變化圖,然后提出問題。問題一: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什么信息?問題二:通過統計圖可以看出折線統計圖的構成要素有哪些?之后讓學生們由淺到深進行作答,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讓學生在實際情境和真實問題中,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數學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就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現有知識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注入生活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設計生動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使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密不可分,從生活中來也要運用到生活中去,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24時計時法”課程后,筆者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作息、學習習慣制訂一份屬于自己的時間計劃表,并讓學生們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學生們對這一課堂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紛紛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了自己的時間計劃表。因此,讓學生們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讓數學更加深切地走進生活,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樂趣。
3.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畫,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數學是一門非常有趣味的學科,也是最有邏輯性的學科之一,它不存在似是而非,也不存在模棱兩可。小學階段,學生們的思維最初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之后逐步發(fā)展為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平衡,學生們的自覺性較差,因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之間構建一定的聯系。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大腦刺激反應最強的形式為動畫,圖形次之,文字的刺激反應相對較弱。基于小學階段學生這樣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變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尋找與知識相關的動畫,將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畫面,從而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快理解所學知識,強化他們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容積”的相關知識時,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們播放動畫片《曹沖稱象》,之后,教師再拿來一塊不規(guī)則的石頭、一個水杯、一個量杯和一些水,讓學生們計算這塊石頭的體積。這時,學生們就會發(fā)現,由于石頭并不是規(guī)則的形狀,因此很難利用卷尺、直尺等工具進行測量,所以,他們開始按照動畫片中“曹沖稱象”的原理,將水杯盛滿水,然后輕輕地將石頭放進去,當石頭沉入水杯后,再將溢出來的水收集起來,最后根據溢出來的水計算出石頭的體積。當然,除了這部分知識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們播放一些數學的啟蒙知識,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內在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相關的內容。
4.借助互聯網拓寬教學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對學生進行數據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是小學數學學科新課程標準中的兩項重要教學目標,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就必須轉變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教育觀念,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實踐人才。要達到這個目的,筆者認為,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可以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在教學中設置一些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最后進行一些留白,等等,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學“統計表”一課時,由于教師和教材能提供的數據是有限的,而且這些數據中的個別數據也不夠精確,那么,更多的統計數據從哪里來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去查找數據,如歷屆奧運會上各國獲得的金牌數、國家人口普查的數據、商場不同時期的銷售數據等。然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整理相關的數據并繪制成統計表。學生們在互聯網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里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這為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總之,要做好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一名合格的創(chuàng)新型教師,就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反思鉆研,把握好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契機,使自己的課堂做到常教常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更適應現代化的發(fā)展要求。在此過程中,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們在互聯網這片汪洋大海之中自由地探尋,并對獲取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辨別、評價、優(yōu)選和進一步加工,從而快速提升自己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5.依托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平臺,拓寬學生學習渠道
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提供較為便捷的學習平臺。教師可以把導學案、復習材料甚至是輔助用書上傳到平臺,讓學生們借助信息化平臺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這也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一個師生間交流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學生有什么問題或者對某個問題有全新的理解,都可以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對一些較難的問題,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給教師留言,尋求教師的幫助,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現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程度也日益深入。為了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作用,教師們正努力探索有效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其實,細細品味之后,就會發(fā)現融合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學生的興趣為根本,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提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實現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xù)深化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理念的理解,改變傳統固有的教學思維和模式,深入探索信息化教學新模式,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診斷性、趣味性、開放性、針對性的特點,最大程度地給學生們呈現一個交互化、信息化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