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平臺責任配置研究

        2023-06-26 10:08:49唐要家唐春暉
        財經問題研究 2023年6期

        唐要家 唐春暉

        [摘 要:數字內容產業(yè)的供求機制容易導致非法有害內容泛濫,從而帶來嚴重的負外部性。由于數字內容平臺處于守門人地位,因而需要強化以平臺主體責任為核心的治理體制。平臺責任配置的重點是激勵平臺履行合理注意義務,以最低的社會成本治理非法有害內容。平臺責任配置應遵循法治原則、促進創(chuàng)新原則、有效激勵原則、比例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并建立多元主體合作治理體制。平臺主體責任體制的基礎是建立非法有害內容分類分級細則和分類配置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為此,應從以下方面完善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體制:建立平臺主體責任履行激勵機制,完善非法有害內容違法犯罪的處罰措施,確保平臺內容治理行為納入法治化軌道,強化平臺內容治理的透明度和問責機制,創(chuàng)新平臺人工智能應用治理手段,提升平臺內容治理的技術賦能。

        關鍵詞:網絡信息內容治理;平臺責任配置;負外部性;數字內容平臺;合理注意義務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23)06?0059?14 ]

        一、問題的提出

        網絡信息內容安全是國家網絡空間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是數字經濟治理的重大課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具有低成本和零邊際成本復制、生產者與消費者合一等特點,網絡信息內容消費則具有網絡化和便捷性等特點,這使其容易成為生產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恐暴內容、極端思想、謠言傳言、盜版侵權和虛假信息等非法有害內容的溫床。根據《2022年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統(tǒng)計報告》,2020—2022年,在網民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關注度中,其對傳播謠言、誹謗和暴力等違法有害信息的關注度一直位居第二位;盡管近年來國家加大網絡內容治理,使違法有害信息的傳播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2022年網民違法有害信息遇見率仍高達54.69%。由于網絡信息內容傳播的速度快和范圍廣,大量非法有害內容的出現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因此,迫切需要加強網絡非法有害內容治理。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包括加強網絡空間行為規(guī)范和加強網絡空間生態(tài)治理等八個部分。因此,強化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是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重要內容。同時,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有助于促進數字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更好地貫徹《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guī)劃》提出的“大力發(fā)展網絡文化,加強優(yōu)質網絡文化產品供給,引導各類平臺和廣大網民創(chuàng)作生產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產品?!?/p>

        網絡信息內容治理重在構建科學的平臺主體責任。近年來,以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今日頭條和微信等為代表的數字內容平臺成為百姓文化消費和人際溝通的主要渠道。數字內容平臺是網絡信息內容傳播擴散的中介,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著數字經濟社會信息內容的傳播。目前,數字內容平臺日益成為影響人們溝通交流、文化傳播、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的重要力量。相對于政府,數字內容平臺在治理非法有害內容方面具有明顯的信息優(yōu)勢和技術優(yōu)勢,但由于平臺以私人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其并沒有充分實施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非法有害內容治理激勵,消極治理往往是一種常態(tài)。因此,強化平臺主體責任是實現網絡信息內容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網絡信息內容事前治理體制構建的核心。但是,由于數字內容產業(yè)具有獨特的運行規(guī)律且處在快速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中,如何科學配置平臺主體責任是世界各國尚未很好解決的制度設計難題。如何科學設計平臺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主體責任不僅關乎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效能,也關乎平臺經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以Caillaud和Jullien[1]、Rochet和 Tirole[2]與Armstrong[3]為代表的學者對數字平臺的早期研究重點關注雙邊市場的交叉網絡效應以及不平衡價格結構,他們認為,維護有效競爭的市場是確保雙邊平臺經營行為不損害社會福利的重要條件。近年來,數字平臺治理成為平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很多研究都指出,平臺是重要的私人規(guī)制者,但由于平臺的治理機制設計往往基于私人利益目標,并不能保證平臺用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平臺治理的核心是如何激勵平臺營造安全、信任的在線交易環(huán)境,并增進消費者福利和社會總福利[4-5]。

        數字內容平臺責任配置是平臺經濟學重要的前沿問題,是平臺治理理論的前沿熱點問題。Buiten等[6]指出,由于外部性和不對稱信息,托管服務平臺會采取次優(yōu)的內容治理。為此,平臺責任配置應采用“好撒瑪利亞人”條款和確保平臺履行注意義務的透明度,并將內容治理責任在所有相關方之間合理分配。Price[7]從媒介法的角度分析指出,數字內容平臺不僅僅是托管服務提供者,其實際上利用架構和算法構建了一種社會性群體互動的空間,內容帶來的風險將具有非常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因此,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應嵌入到平臺責任體制中,并重點強化數字內容平臺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責任,以營造安全的網絡空間。Hua和Spier[8]指出,平臺責任體制會激勵平臺進行非法有害內容治理,有效降低非法有害內容帶來的社會成本。Jimenez?Duran[9]通過實驗方法和經濟模型推導發(fā)現,在平臺內容審查外部性較小的情況下,賦予平臺內容審查責任會實現平臺利潤與社會福利的統(tǒng)一。

        與上述學者對平臺責任體制持積極態(tài)度不同,Hogan Lovells[10]重點分析了嚴格責任的弊端,它指出,過于嚴格的平臺責任會使平臺成為社會話語的審查者,損害內容多樣性,并對小平臺產生不利影響。Hornik和Llera[11]指出,讓平臺承擔全部責任的嚴格責任體制會限制公民表達自由,平臺完全免責則會給用戶和社會帶來嚴重損害,因而需要科學設計平臺責任。劉權[12]指出,不適當地強調平臺主體責任會導致平臺運營成本過高和過度行使內容管理權而損害公共利益,并且容易使政府逃脫應負的監(jiān)管責任。Jeon等[13]發(fā)現,強平臺責任會導致平臺提高向商家征收的傭金,并不利于創(chuàng)新和市場競爭。Lefouili和Madio[14]從經濟學的角度審視了歐盟《數字服務法》確定的平臺責任體制,他們指出,過于嚴格的平臺責任會對平臺商業(yè)模式、技術創(chuàng)新和市場競爭產生明顯不利的影響。Madio和Quinn[15]分析廣告支持社交媒體平臺內容審核激勵發(fā)現,平臺可能操縱內容審核以獲取商業(yè)利益,并會對平臺用戶造成傷害。

        由于平臺責任配置具有一定的政策風險,因而需要科學設計。De Chiara等[16]針對內容侵權中托管服務平臺責任問題分析指出,僅規(guī)定托管服務平臺責任無法有效治理侵權,有效的版權內容治理責任體制應分別明確權利人和平臺應承擔的責任,采取雙軌制責任體制。Jain等[17]對內容審查權賦予不同主體的有效性進行分析發(fā)現,相對于將內容審查權賦予內容生產者,將內容審查權賦予內容平臺能更有效地治理有害內容。Liu等[18]對社交媒體平臺內容審核激勵問題研究發(fā)現,平臺會將內容審核作為實現用戶增長的重要策略工具,并且平臺內容審核的激勵受到商業(yè)模式(以注冊費為基礎還是以廣告費為基礎)的影響,需要基于平臺商業(yè)模式進行設計。

        總體來說,現有關于數字內容平臺治理責任的理論研究在肯定平臺治理責任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指出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和負面影響,因而需要科學設計和謹慎實施平臺責任,但對于如何合理配置平臺責任并確保其有效實施,現有理論研究相對不足,尚未得出有政策指導性的結論。本文重點研究數字內容平臺治理責任配置問題,通過對數字內容平臺的供求分析解釋非法有害內容形成機制及其負外部性損害,采用法經濟學侵權責任理論分析最優(yōu)平臺責任配置,最后基于國際經驗和中國實踐系統(tǒng)設計平臺責任配置及其實施機制。

        二、非法有害內容的生產傳播機制及其負外部性損害

        (一)非法有害內容的生產傳播機制

        以網絡新聞、網絡視頻、網絡游戲和網絡直播等為代表的數字內容產業(yè)是數字文化產業(yè)的主體,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是數字產業(yè)化的重要行業(yè),同時數字內容平臺也在商業(yè)活動中大量生產和推送關于商品或服務的信息內容,如在線廣告、商品搜索結果展示和算法推送等。數字內容產業(yè)和網絡信息內容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因素是數字內容平臺帶來的內容產品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巨大變革。數字內容產業(yè)是以大型數字平臺為中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數字內容平臺處于突出的守門人地位,內容生產商或內容提供商只有接入平臺并借助平臺中介才能實現內容傳播,用戶只有接入平臺才能瀏覽信息內容,并且平臺借助算法推薦系統(tǒng)決定了哪些內容被優(yōu)先或重點推薦,從而決定了內容的傳播范圍和用戶的內容選擇。因此,作為守門人的數字內容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并塑造了用戶的網絡信息空間及互動方式。

        數字內容平臺是典型的多邊市場商業(yè)模式,是不同主體實現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19]。數字內容平臺通常涉及三邊用戶:首先,內容提供商,其提供的內容既包括第三方機構生產的內容,也包括網絡直播、短視頻行業(yè)中用戶生產的內容。其次,廣告需求商,其在在線廣告市場購買平臺在線廣告服務,通過平臺向目標用戶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廣告。最后,受眾,平臺通過提供數字內容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盈利模式來看,數字內容平臺主要采取“廣告支持的平臺”商業(yè)模式。為了實現網絡效應,平臺往往對受眾免費或低收費,通過做大用戶基礎和數據流量來提高數字廣告的商業(yè)價值,然后通過向廣告商收費或向商家收取傭金等方式來獲得利潤。受眾是最有價值的資產,一個平臺吸引的受眾數量越多,則創(chuàng)造的廣告收入越高[20]。因此,數字內容產業(yè)本質上是“注意力經濟”,即通過播放吸引用戶注意力的內容來獲得高用戶流量,并通過高廣告費收入實現高盈利。為了實現吸引用戶注意力的目標,數字內容平臺可能生產和傳播吸引用戶眼球效應的信息內容以吸引流量,并通過廣告費、注冊費和傭金等方式實現流量變現。因此,作為網絡信息內容守門人的平臺有動力通過影響數字內容供給及呈現架構實現商業(yè)利益最大化。

        數字內容產業(yè)獨特的供給和需求自強化機制容易導致非法有害內容泛濫。從供給側來說,以網絡直播、短視頻和流媒體為代表的數字內容產業(yè)發(fā)展大幅度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使全民成為創(chuàng)意內容生產者,同時深度合成技術的發(fā)展也使得數字內容生產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些因素為非法有害內容的生產提供了土壤,并且在直播帶貨和用戶打賞等盈利模式下,內容生產者有很強的通過非法有害內容來吸引流量進而牟取高收益的激勵,并由此催生了惡意炒作和惡意刷單等網絡黑灰產。同時,數字內容平臺追求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不是公共利益最大化。數字內容平臺的收益與平臺內容的用戶流量直接掛鉤,因而數字內容平臺之間的競爭實際是用戶注意力的競爭,一個平臺越能吸引用戶,則擁有越高的用戶流量,即用戶點擊量或瀏覽量越高,其通過廣告費、注冊費和傭金等方式獲取的利潤回報就越高。由于很多非法有害內容迎合了用戶的獨特偏好,更能吸引用戶眼球,其對吸引用戶注意力和增加平臺流量具有重要貢獻,因而數字內容平臺有可能對非法有害內容采取縱容態(tài)度。從需求側來說,數字內容消費與其他產品消費的一個非常大的區(qū)別是,其具有明顯的“信息瀑布效應”,即一個內容閱讀或瀏覽的人越多,就會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話題或內容。特別是在數字內容消費由算法推送主導的情況下,由于算法主要依據用戶偏好數據進行推送,用戶選擇偏差的數據會通過算法推送被放大,從而進一步強化非法有害內容的傳播。正如Sunstein[21]指出,數字媒介內容消費中消費者存在明顯的“回音室效應”,即消費者更偏好與其價值判斷或觀點相近的內容,而基于算法定向推送的數字內容傳播模式會進一步強化消費者對極端內容的偏愛。

        (二)非法有害內容的負外部性損害

        非法有害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本質上是負外部性問題,根源是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存在沖突。非法有害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行為會給其他主體和社會帶來嚴重損害,即帶來較高的社會負外部性成本,但其并不為此承擔成本,反而借此獲取了高流量及高利潤,此時邊際社會成本明顯高于邊際私人成本,即數字內容平臺生產者和傳播者在牟取個人利益的同時卻將成本轉嫁給社會。由于數字內容平臺傳播非法有害內容給其他主體和社會造成的巨大成本并不由其自身承擔,其生產者和傳播者有非常強的激勵向社會過度供應非法有害內容,造成非法有害內容泛濫,惡化數字內容產業(yè)生態(tài),并帶來嚴重的社會危害。

        數字內容產業(yè)具有顯著的爆炸性增長和短期迅速大范圍傳播的特征,數字內容平臺傳播的非法有害內容往往會在短期內迅速傳播并造成非常大的社會危害。數字內容平臺生產和傳播的是精神文化產品,非法有害內容不僅污染網絡空間環(huán)境,也會給個人和社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首先,損害個人身心健康,網絡霸凌、暴力、自殘和自殺等內容會對人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特別是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危害更為嚴重。其次,拉低社會道德水準,功利主義、金錢至上和炫富等內容會產生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社會倫理道德構成嚴重威脅,對社會有序運行和建設更加文明社會帶來阻礙。再次,阻礙數字經濟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量盜版侵權內容會對數字版權創(chuàng)新構成損害,嚴重打擊原創(chuàng)性版權作品持有人的創(chuàng)新激勵,大量低質量內容占據網絡空間主導地位以及算法推薦的強化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大量高質量內容被擠出網絡空間,不利于高質量作品的生產和傳播。嚴重威脅社會穩(wěn)定,群體歧視、民族仇恨、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和邪教等內容成為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最后,嚴重威脅國家政治安全,滲透和顛覆等內容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新手段。

        數字內容平臺是數字內容生產和傳播的中介,特別是大型數字內容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內容生產者能否接入平臺并獲得傳播機會,以及決定數字內容的傳播范圍和時間。因此,數字內容平臺是數字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總協調者,是重要的治理主體。但是,負外部性導致數字內容平臺缺乏實施社會最優(yōu)的內容治理激勵,必要的政府監(jiān)管就具有了合理性。據此,非法有害內容治理重點是基于數字內容獨特的生產和傳播機制,強化數字內容平臺的主體責任,通過有效的治理政策實現負外部性內部化,即平臺在傳播數字內容獲得高收益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治理責任和治理成本,其不能通過增加社會成本和損害公共利益來實現私人利益最大化。為此,需要重構以數字內容平臺責任為核心的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機制,通過平臺責任配置來改變非法有害內容生產和傳播主體的行為激勵,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和健康的平臺生態(tài),促進數字內容創(chuàng)新并維護社會公共價值,切實保護網絡信息內容安全。

        三、網絡信息內容治理中平臺責任配置的基本原則

        (一)平臺責任配置的法經濟學基礎

        數字內容平臺是非法有害內容的重要傳播媒介,非法有害內容治理的重點是如何合理確定平臺應該承擔的內容治理責任,實現損害成本外部性的內部化,激勵平臺主動履行合理注意義務,積極過濾和刪除非法有害內容。從最優(yōu)責任體制設計來說,如果數字內容平臺對非法有害內容完全免責,即不承擔任何責任,則私人激勵會導致非法有害內容過度泛濫,給數字內容創(chuàng)新者和社會公眾帶來嚴重的損害,不利于數字內容創(chuàng)新和安全健康內容空間的形成;如果平臺承擔嚴格的完全責任,則平臺將面臨較高違法風險和較高治理成本,造成寒蟬效應。平臺可能會改變商業(yè)模式,并由于治理成本上升而提高收費水平,為規(guī)避風險,平臺也可能會過度過濾并刪除信息內容,從而損害公民自由表達權,其甚至會放棄引入某些新業(yè)務和新模式,從而不利于數字經濟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需要構建最優(yōu)的平臺責任體制。

        平臺責任配置應有助于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實現對非法有害內容的治理,不應采取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完全消除非法有害內容的治理方式。根據法經濟學理論,主體責任體制設計的根本目標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實現對非法有害內容的防范和控制。Calabresi[22]指出,侵權責任設計應使包括預防成本、損害成本和行政成本在內的總社會成本最小化??继睾陀葌悾?3]指出,侵權責任的基本原則是使包含預防損害成本和損害成本在內的社會總成本最小化。責任配置效率原則的重要體現是履行合理注意義務成本更低的一方應承擔更大的責任。為此,平臺責任體制需要明確哪一方能以最低成本來履行合理注意義務。由于數字內容平臺是非法有害內容生產和傳播不可或缺的中介,并且其具有相對的信息優(yōu)勢和明顯的生態(tài)治理權,因而數字內容平臺應在非法有害內容治理中承擔重要的主體責任,這符合效率原則,即賦予平臺更多的責任會大幅降低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社會總成本。

        根據法經濟學責任配置理論,平臺責任配置必須考慮平臺中介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技術或能力約束,以及履行治理責任帶來的社會成本,從而尋求基于效率的最優(yōu)責任配置。通常,當數字內容平臺具有有效的技術手段并且治理成本較低時,平臺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來過濾或刪除非法有害內容。當數字內容平臺治理非法有害內容面臨較大的技術或能力約束并且具有較高的治理成本時,對平臺提出的治理責任要求則要相應降低。

        假設社會總成本為[SC],內容治理水平為[x],單位治理成本為[c],損害為L,損害出現的概率為[p(x)],其取決于內容治理水平[x],則社會總成本為:[SC=cx+p(x)L]。預防損害成本[cx]隨內容治理水平的上升而線性增加,損害成本[p(x)L]隨內容治理水平[x]的上升而下降。根據社會總成本最小化原則,對上述社會總成本公式求最優(yōu)內容治理水平[x]的一階導數可得:[c=-p(x*)L]。這一結果顯示,社會最優(yōu)的責任配置應是使內容治理的邊際社會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收益,[x*]是社會最優(yōu)的內容治理水平,也是法律意義上的“合理注意”標準。顯然,在損害L給定的情況下,如果單位治理成本下降,則非法有害內容損害發(fā)生的概率也應下降,即在單位治理成本下降的情況下,數字內容平臺應提高內容治理水平來降低損害發(fā)生的概率。根據漢德公式,違反合理注意義務的公式為[pL>B],其中,[B]為履行合理注意義務的成本。如果預期損害大于履行合理注意義務的成本,并且當事企業(yè)沒有采取治理措施,則其就需要承擔相應的過失責任。上述分析說明,數字內容平臺治理主體責任配置不應是一刀切政策,而應根據內容治理技術發(fā)展和平臺治理能力變化進行動態(tài)調整和個案設計,從而實現動態(tài)的社會最優(yōu)內容治理。

        平臺責任體制實際是外部性內部化的一種機制,在責任體制成本—收益約束下,相關主體的理性決策會促使其主動采取社會合意的注意義務,以免承擔相應的過失責任。平臺責任配置應為相關主體提供最佳的實施合意行為的激勵,具體來說:首先,平臺責任配置應激勵平臺以有效率的方式來履行合理注意義務,如數字內容平臺的決策通常遵循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原則,通過責任分配的外部性內部化會促進平臺投入資源來履行合理注意義務。其次,平臺責任配置必須考慮內容治理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基于社會成本與社會收益權衡來尋求合理的適度內容治理[24]。最后,由于平臺內容治理的比較優(yōu)勢,平臺責任配置不應是一種行政性的指揮命令,而應是平臺擁有較大自主權下的主動合規(guī),是將平臺作為重要內容治理主體并以過程為導向的責任履行,是“政府+平臺”的治理新模式。

        (二)平臺責任配置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法治原則。網絡信息內容治理要堅持法治原則,制定完備的法律,并依法治理。一方面,政府監(jiān)管機構要依法監(jiān)管,做到執(zhí)法有據、程序公正,不濫用執(zhí)法權力,依法維護國家公共安全、公民表達權和企業(yè)經營權;另一方面,在網絡信息內容審查權授予數字內容平臺的情況下,平臺對網絡信息內容的審查、屏蔽和刪除等行為也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或法律授權,并遵守法定的處理程序和建立相應的爭議處理機制。

        第二,促進創(chuàng)新原則。數字內容平臺責任配置應建立科學、明確的法律政策環(huán)境,增強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可預期性,降低企業(yè)合規(guī)成本,在保證內容安全的基礎上促進行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平臺責任配置應有利于消除非法有害內容,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也應有利于保障內容創(chuàng)新者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新業(yè)態(tài)和新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時,由于平臺責任配置會對數字內容平臺商業(yè)模式產生重要影響,要防止過度的責任要求帶來過高的合規(guī)成本,從而產生扭曲平臺商業(yè)模式并阻礙數字內容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負面影響。

        第三,有效激勵原則。平臺責任配置應激勵數字內容平臺主動過濾和刪除非法有害內容,實現激勵性內容治理,政府監(jiān)管不應弱化或消除平臺的主動治理激勵。為此,平臺責任體制應對沒有介入非法有害內容生產并且積極履行合理注意義務的平臺實行必要的責任豁免。同時,有效激勵也要求避免對平臺產生過度激勵,即防止平臺采取過于嚴格事前過濾和刪除行動,導致大量合法內容被屏蔽和刪除,從而限制公民合法的表達權。

        第四,比例原則。該原則要求平臺責任配置要根據平臺行為對損害的影響程度、損害嚴重程度、平臺履行治理責任的能力與成本、平臺規(guī)模等因素來合理確定數字內容平臺應該承擔的責任,平臺不應承擔過度的責任,即責任要求不能超越平臺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知識、信息和技術能力。過度的責任要求會導致平臺對內容的過度審查,不僅損害公民表達自由,而且還會顯著增加平臺內容治理的成本,不利于數字內容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第五,過失責任原則。根據該原則,只要數字內容平臺履行了合理注意義務,就可以免于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反之,其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數字內容平臺為第三方進行非法有害內容的傳播提供便利、積極參與非法有害內容的制作、對非法有害內容完全知曉或有能力知曉但不采取治理行動,甚至故意放縱或操縱非法有害內容傳播來牟利,則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三)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與合作治理

        非法有害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涉及數字內容平臺、內容生產者、內容傳播者、受眾和政府等多元主體,是多元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短視頻等行業(yè),內容生產出現明顯的主體身份混同問題,單一的平臺主體責任難以有效應對。Helberger等[25]指出,網絡非法有害內容的傳播是由“多只手”推動的,不同的主體以不同的方式共同造成這一問題的發(fā)生,為此應建立合作責任體制。因此,對于非法有害內容傳播帶來的社會危害,不能將責任全部歸于數字內容平臺,不能對其實行單方完全責任或嚴格責任,應在相關方之間合理分配治理責任,明確各參與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形成合作治理體制。因此,數字內容平臺責任配置需要合理配置不同主體的責任,明確各類參與主體的法律責任、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義務,每個主體都應做一個負責任的內容生態(tài)參與主體,從而形成基于責任分擔的多元主體合作治理體制。

        非法有害內容的多元主體合作治理體制需要以公平、效率和可實施的方式來分配不同主體應承擔的責任。首先,數字內容平臺的基本定位是內容傳播擴散的服務中介,其既可能是被動的信息傳輸者,也可能是主動的信息傳輸者,主動的信息傳輸者應承擔更大的治理責任。對于具有嚴重危害的非法有害內容,數字內容平臺必須承擔過濾和屏蔽義務,嚴格禁止非法有害內容的上傳和傳播。其次,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應分別承擔不生產和發(fā)布非法有害內容的責任,而生產者和傳播者合一的則要承擔更大的直接責任。對于給社會或用戶造成嚴重損害的內容,其生產者和傳播者需承擔直接責任。再次,受眾既可能是非法有害內容的生產者或推動者,也可能是非法有害內容的受害者。為此,既需要提升受眾的道德水準,也需要賦能其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并建立有效的舉報機制和維權機制。當非法有害內容存在時,受害者應主動發(fā)現并告知數字內容平臺,要求其刪除非法有害內容。最后,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主要維護者,面對非法有害內容傳播和泛濫帶來的社會危害,政府作為治理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應在數字內容治理中發(fā)揮核心作用。政府職責主要是完備法律、完善執(zhí)法機構體制、創(chuàng)新治理政策工具,強化對數字內容平臺、內容生產者和內容傳播者等主體的監(jiān)管,并有效防范和處理風險。

        四、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平臺責任體制演變

        (一)平臺責任的避風港原則及其局限性

        傳統(tǒng)意義上,美國和歐盟等都將平臺看做從事內容分發(fā)的托管服務提供商,為此確立了避風港原則。根據避風港原則,平臺在傳輸第三方上傳的內容時將免于承擔責任,除非平臺明確意識到非法內容的存在并且沒有立即采取行動加以制止或刪除。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和視頻內容等新型數字內容平臺的快速發(fā)展,數字內容平臺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內容中介,而是成為數字經濟社會信息內容的守門人,避風港原則的適用性受到質疑。因此,對數字內容平臺的責任要求不再僅局限于責任豁免的中介責任,強化平臺主動治理的責任觀念日益增強,平臺責任體制正逐步轉向強化平臺積極行動者責任。這種變化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數字內容平臺的發(fā)展使避風港原則的現實基礎發(fā)生重大改變。避風港原則主要是針對單純從事信息內容傳輸的中立性信息中介,其僅僅作為信息傳輸通道、信息緩存或托管他人生產內容的中介,并不介入內容的生產和操縱內容傳播,扮演消極、中立的中介角色。數字內容平臺的商業(yè)模式使其不僅傳輸或托管他人信息,也積極介入信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并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來深度影響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傳播范圍,同時平臺扮演守門人角色,具有強大的生態(tài)規(guī)制能力,重構數字經濟網絡信息內容組織運行方式,并對數字經濟社會文化消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數字內容平臺不是一個中立的中介服務提供者,其應該承擔積極治理責任。其次,數字內容平臺具有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技術能力。避風港原則的設立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數字經濟發(fā)展初期內容過濾技術約束作出的制度設計,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qū)塊鏈等技術發(fā)展為平臺對內容進行審查提供了重要技術手段,大幅降低了平臺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成本,平臺有能力采取多種手段并以較低成本來履行合理的過濾責任[26]。綜上,避風港原則適用的現實基礎和技術約束消失,此時強化平臺內容治理責任正當其時,平臺責任體制需要由責任豁免體制轉變?yōu)楸O(jiān)管責任體制[27]。

        (二)強化平臺履行內容審查的合理注意義務成為基本趨勢

        目前,平臺責任體制的基本趨勢是激勵平臺主動識別并及時刪除非法有害內容,即強化平臺事前過濾義務和事后通知—刪除義務,激勵平臺積極履行合理注意義務。2017年,德國制定的《網絡執(zhí)行法》對數字平臺信息內容治理作出明確規(guī)定,特別是對履行事前過濾義務和事后通知—刪除義務提出了具體要求。2021年,英國頒布的《在線安全法》對數字服務提供商提出了具體的注意義務要求,包括進行非法有害內容風險評估、保證信息內容安全、提交非法有害內容報告、保護公民表達自由和隱私、保留有關記錄文件等。2022年,歐盟通過的《數字服務法》構建了差序結構的信息中介責任要求,對平臺責任、內容控制、透明度報告義務、原因說明義務、爭議解決機制、信任標簽制度和政府監(jiān)管體制等作出具體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通知—刪除程序,明確區(qū)分積極的和消極的平臺中介角色,引入“好撒瑪利亞人”條款激勵平臺主動監(jiān)控非法有害內容并善意地加以處理,鼓勵數字平臺在非法有害內容治理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歐盟、英國和德國對網絡信息內容治理體制的改革有三個明顯的特點:首先,數字內容平臺責任要求注重激勵平臺積極履行合理注意義務,激勵平臺主動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非法有害內容,充分發(fā)揮平臺私人治理的基礎作用。其次,建立基于風險的分類分級治理體制,并對不同類型平臺中介提出差別化責任要求。最后,賦予數字內容平臺較大的治理自主權。歐盟、英國和德國等日益強化平臺主體責任并不是轉嫁政府的監(jiān)管責任,也不是對企業(yè)實行傳統(tǒng)的命令—控制型監(jiān)管,而是對數字內容平臺提出的責任要求基于自愿同意的框架,賦予其較大自主權,由平臺來決定如何采取相應措施以確保合規(guī),從而實現非法有害內容的有效治理和行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中國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平臺主體責任體制

        為加強對網絡信息內容的治理,近年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確立了中國網絡數據安全監(jiān)管的制度架構,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十二條對禁止傳播的網絡內容作出了原則性規(guī)定,第四十七條確立了網絡運營者的信息管理責任。同時,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下簡稱“網信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部門也出臺了多部部門規(guī)章。總體來說,目前中國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涉及多部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對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諸多方面都作出了相應規(guī)定。與此同時,國家非常重視強化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平臺主體責任,網信辦發(fā)布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關于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的意見》重點對平臺主體責任作出了規(guī)定,將壓實平臺主體責任作為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重要措施。但中國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平臺主體責任體制還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平臺主體責任缺乏國家層面的統(tǒng)一法律規(guī)定,法規(guī)層級不高和立法分散問題突出。目前中國還沒有一部規(guī)范網絡信息內容的專門法律,缺乏對網絡信息內容治理基礎性制度安排的法律規(guī)定和頂層設計,網絡信息內容治理主要依據部門法規(guī)來執(zhí)法,平臺主體責任主要由部門規(guī)章來規(guī)定,法律層級較低。由于網絡信息內容治理實行“1+X”的治理機構體制,由網信部門牽頭,協同廣電、文化、工信、公安等多個部門分頭治理,政出多門和法規(guī)不統(tǒng)一問題比較突出,不僅增加了治理的不確定性和行政成本,也增加了企業(yè)合規(guī)成本。

        第二,平臺主體責任不明確和責任配置不合理,無法為平臺責任履行提供明確指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第八條和第九條規(guī)定,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建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機制、健全用戶注冊、賬號管理、信息發(fā)布審核和跟帖評論審核等制度?!蛾P于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的意見》重點強調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對主體責任內涵、平臺社區(qū)規(guī)則、賬號規(guī)范管理、內容審核機制、信息內容質量、信息內容傳播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責任規(guī)定,一些規(guī)定涉及平臺內容治理的內部具體操作問題。但是,上述文件對于內容審核的風險評估機制、通知—刪除程序、具體的舉報投訴機制等沒有作出規(guī)定。

        第三,網絡信息內容分類分級治理的細化規(guī)定缺乏,嚴重影響平臺責任的落地實施。分類分級治理是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有效落地實施的重要抓手,是實現高效、科學、精準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常態(tài)化治理的重要基礎制度。盡管國家對數字經濟明確提出分類分級管理的基本要求,但現行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規(guī)定沒有建立針對不同規(guī)模和不同商業(yè)模式平臺實行分類治理標準,也沒有建立依據損害程度對不同風險等級內容的分級治理標準。由于缺乏對網絡信息內容明確的分類分級細化規(guī)定,導致平臺主體責任要求無法充分落地實施,嚴重降低了治理效能,并給數字內容平臺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較高風險。

        第四,平臺主體責任實施主要采取行政監(jiān)管體制,無法激勵平臺主動治理非法有害內容?,F行平臺主體責任規(guī)定主要是以行政命令和嚴格監(jiān)督為手段的“壓實型”網絡信息內容治理主體責任體制,缺乏對平臺主動進行內容治理的激勵機制設計,沒有賦予平臺主動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自主權,尚未構建起“政府+平臺”的合作治理體制。同時,目前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平臺主體責任體制主要是針對大型平臺,對其他相關主體的責任沒有進行整體設計。大型平臺成為主要責任承擔者,并有潛在承擔無限責任的風險,缺乏對非法有害內容相關主體責任的系統(tǒng)設計和綜合治理。

        第五,網絡信息內容治理以專項整治為主,尚未實現常態(tài)化治理。目前網絡信息內容治理主要采取專項整治行動,近年來網信辦牽頭實施了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典型的如凈網行動、護苗行動、秋風行動和清朗行動等,并重點針對網絡直播、短視頻、在線廣告、公眾號和論壇等領域非法有害內容。盡管專項整治行動對凈化網絡空間起了重要作用并取得明顯成效,但其是針對短期問題關切采取的臨時性措施,不是一種常態(tài)化治理制度。近年來,監(jiān)管部門大量采用行政約談機制,嚴格來說,行政約談不是一種法治化的執(zhí)法方式,大幅增加了執(zhí)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不應成為常態(tài)化執(zhí)法的主要方式。以專項整治為核心的運動式執(zhí)法和大量采用行政約談機制顯著增加了監(jiān)管政策的不確定性,監(jiān)管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較高,并會導致數字內容平臺過度審查,從而嚴重損害公民表達自由和數字內容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總體來說,目前中國在網絡信息內容治理中強調政府監(jiān)管,平臺主體責任要求過于嚴格,缺乏對平臺主動治理和合規(guī)的機制設計,也沒有實行科學精準的分類分級治理,具有典型的運動式執(zhí)法特征,尚未建立起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長效機制。這不僅導致數字內容平臺企業(yè)合規(guī)成本大幅上升和面臨非常高的政策風險,而且會激發(fā)數字內容平臺為規(guī)避風險而過度治理,從而既無法實現信息內容治理效率和效果的統(tǒng)一,也無法為數字內容平臺和數字內容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穩(wěn)定、可預期的政策環(huán)境。

        五、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平臺主體責任構建

        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核心是促進數字內容平臺積極履行治理責任,激勵其采取合理、必要和規(guī)范的主動行動來履行注意義務,確保平臺成為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第一屏障。數字內容平臺責任的核心是確保其充分履行事前過濾義務和事后通知—刪除義務。為此,國家需要適時出臺網絡信息內容法,對網絡信息服務中介主體責任和政府監(jiān)管體制作出系統(tǒng)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根據網絡信息內容治理基本原則和國際經驗,中國應建立基于分類分級的網絡信息內容治理平臺主體責任,并完善平臺主體責任履行機制。

        (一)建立非法有害內容分類分級細則

        建立可操作的非法有害內容分類分級細則,是實現網絡信息內容常態(tài)化治理,全面提升其治理效能的重要任務。

        第一,針對不同類型數字內容平臺實行分類責任配置。不同類型數字內容平臺具有不同的信息內容類型、商業(yè)模式和盈利方式,為提高非法有害內容治理的針對性,需要依據平臺類型實行差別化的責任要求,根據不同類型平臺介入非法有害內容的程度來實行差別化政策設計。根據數字內容平臺介入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程度以及平臺業(yè)務模式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平臺中介:純中介服務平臺、托管服務平臺和在線平臺。首先,純中介服務平臺是單純提供網絡信息內容傳輸管道服務的信息中介,其主要是網絡服務基礎設施提供商。對于單純傳輸信息的中介服務平臺,由于其在網絡信息內容傳輸中扮演純技術性、被動的角色,僅是網絡信息內容傳輸的技術中介,因而承擔相對輕的責任,適用避風港原則。其次,托管服務平臺是向他人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的信息中介,主要包括云服務和網絡托管等,一般不對公眾開放。托管服務平臺對內容有一定的控制和審查能力,在對其適用避風港原則的同時,還應要求其履行通知—刪除義務。最后,在線平臺是連接消費者和賣家并促進兩端用戶相互作用的平臺中介,主要包括社交媒體、APP商店、電子商務平臺、內容分發(fā)平臺和分享經濟平臺等。在線廣告、搜索結果排序和算法推送等是在線平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重要商業(yè)策略工具,在線平臺深度介入內容生產與傳播,通過信息內容傳輸及呈現獲取商業(yè)利益,因而在線平臺應承擔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主體責任。

        第二,針對不同規(guī)模數字內容平臺實行差別化治理責任。由于超大數字平臺具有大量用戶基礎和強網絡效應,非法有害內容具有更廣的傳播面,造成的社會危害更大,且其具有更強的技術能力,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治理非法有害內容[28]。因此,超大型平臺應承擔更多的責任,應對其提出附加的特別要求,尤其是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制度,重點提升其對非法有害內容的事前過濾?!稊底址辗ā肪蛯Τ笮推脚_提出了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實行風險外部審計、滿足規(guī)定的技術性保障措施要求、遵守算法推送規(guī)則、完善內部組織制度、與監(jiān)管機構分享數據、遵守必要的行為準則和實施有效的危機管理等特別的責任要求。小平臺或新進入平臺則豁免某些責任要求,只需履行基本的主體責任要求,甚至對提交透明度報告責任加以豁免,同時政府鼓勵小平臺自愿履行更高的責任要求。對不同規(guī)模數字內容平臺實行差別化的責任要求可以防止一刀切的治理政策對小平臺創(chuàng)新發(fā)展造成傷害,鼓勵初創(chuàng)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第三,實行以風險為基礎的內容分級責任配置。首先,對網絡恐怖主義、危害國家政治安全、民族仇恨和侵犯版權等高風險內容,國家立法應明確加以禁止,數字內容平臺必須實施風險評估和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組織人事保障進行識別并直接屏蔽,對國家公共安全構成重大風險的事件必須及時上報國家監(jiān)管機構并與其積極合作。其次,對于色情暴力、侮辱誹謗他人、造謠恐嚇、網絡霸凌和侵犯個人隱私等中風險內容,數字內容平臺需要履行事前主動過濾義務和事后通知—刪除義務,在技術經濟合理范圍內主動過濾非法有害內容,在受害人或用戶舉報后及時告知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并依法及時刪除。最后,對于惡意炒作、低俗內容和虛假信息等低風險內容,由于缺乏明確統(tǒng)一的判定標準而具有非常高的事前審查成本和審查失誤風險,數字內容平臺責任重點是履行通知—刪除義務,在受害人或用戶舉報的情況下及時核實,如果屬實應及時刪除,并有效履行反通知程序。

        (二)分類配置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

        總體來說,數字內容平臺應該承擔的基本責任包括:注冊和準入管理、非法有害內容風險評估、確保網絡信息內容安全、保留有關文件記錄、建立內部治理制度、保護用戶隱私和表達自由、保護未成年人、提交透明度報告、與監(jiān)管機構合作、及時報告重大違法內容等。確保網絡信息內容安全是數字內容平臺責任的重點,具體包括防止用戶遇到非法有害內容、最小化非法有害內容呈現時間、暢通舉報處理機制與程序、告知后及時刪除非法有害內容、限制非法有害內容傳播、防止未成年人接入非法有害內容、保護消費者表達自由和隱私安全等。

        根據分類分級治理要求,筆者設計了分類配置的平臺責任,對純中介服務平臺、托管服務平臺、在線平臺和超大型平臺提出了差別化的責任要求,在線平臺和超大型平臺除了承擔基礎責任和履行通知—刪除義務外,還承擔一定的特別責任,尤其是事前風險評估和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更偏重于強化其履行事前過濾義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的分類配置

        [類 型? 純中介服務平臺??? 托管服務平臺?????? 在線平臺?????? 超大型平臺??? 具體

        責任?????? 公開服務條款;用戶注冊制度;第三方準入審查;透明度報告;與監(jiān)管機構合作;滿足安全標準;未成年人保護;用戶權益保護?????? 除承擔純中介服務責任外還承擔:通知—刪除義務?????? 除承擔托管服務責任外還承擔:用戶投訴處理機制;爭議解決機制;算法透明;內部風險管理制度;重大案件報告??? 除承擔在線平臺責任外還承擔:風險評估;外部風險審計;算法推送規(guī)則公開;重大風險報告;向監(jiān)管機構開放數據?????? 重 點??? 盡職責任?????? 通知—刪除責任??? 投訴處理機制??? 風險管理和外部監(jiān)督??? ]

        (三)完善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體制

        為確保數字內容平臺有效履行合理注意義務和落實主體責任,應重點強化如下方面:

        第一,建立平臺主體責任履行激勵機制。為激勵數字內容平臺主動履行合理注意義務,平臺主體責任體制應引入“好撒瑪利亞人”條款,即如果平臺自愿、主動采取措施對非法有害內容進行事前過濾,并在舉報投訴后及時屏蔽刪除,則其可以免于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政府監(jiān)管機構可以委托專業(yè)的第三方機構對數字內容平臺主動履行非法有害內容審查成效進行評估考核,并公開發(fā)布,對于履行主體責任成效突出的平臺則賦予較高的內容治理自主權、部分責任豁免及優(yōu)先獲得國家有關政策優(yōu)惠,對于履行主體責任不力的平臺則提出黃牌警告,提高對該類平臺的監(jiān)管強度。另外,政府監(jiān)管機構在強化監(jiān)管職能的同時還需要大力提升服務職能,指導數字內容平臺更好地履行合理注意義務,更好地開展合規(guī)經營。

        第二,完善非法有害內容違法犯罪的處罰措施。法律責任是實現非法有害內容負外部性內部化的重要機制。應建立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法律責任體制,根據風險程度對違法行為實行梯度罰款制度。首先,對于低風險非法有害內容主要采取行政告誡、短期終止服務和整改要求等行政措施;對于中風險非法有害內容實行最高罰款上限制度,如對個人違法者最高罰款10萬元,對企業(yè)違法者最高罰款500萬元,或者處以個人和企業(yè)違法所得3—5倍的罰款,最后取兩者中最高者;對于高風險非法有害內容實行企業(yè)上一年度營業(yè)額1%—6%的罰款,或者處以違法所得3—5倍的罰款,最后取兩者中最高者。其次,對于非法有害內容給當事人帶來明顯和嚴重損害的,違法行為實施人應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存在過失的平臺應承擔相應的連帶民事賠償責任。最后,對于生產和傳播非法有害內容并對社會構成嚴重危害的高風險非法有害內容,行為主體涉嫌刑事犯罪的,應依法采取刑事制裁措施。

        第三,確保平臺內容治理行為納入法治化軌道。強化平臺主體責任實際賦予了數字內容平臺對個人信息內容的審查權,為防止平臺濫用內容審查權而侵害公民基本權利,需要完善平臺內容審查程序,確保平臺內容審查和處置行為遵守法治原則。目前數字內容平臺基本都在運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手段審查平臺內容并對其傳播加以控制,許多平臺設置了敏感詞條的機器自動識別或屏蔽刪除功能,采取針對個人用戶的封號刪除等手段處理非法有害或爭議內容,甚至對內容發(fā)布者采取懲罰性措施。為了規(guī)避治理責任,一些數字內容平臺有可能濫用內容管理權,過度粗暴地屏蔽刪除內容,嚴重損害公民的自由表達權,并給個人生活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為了確保數字內容平臺依法履行過濾義務和通知—刪除義務,防止其濫用內容管理權,應強化平臺治理非法有害內容的通知—反通知程序和理由說明義務,其刪除或屏蔽內容需要給出當事人明確的理由。應建立投訴機制和爭議裁決機制,確保數字內容平臺以透明和公平的方式對非法有害內容進行過濾和刪除,平臺采取的處置措施必須依法依規(guī)進行,不能超越法律授予的權限。

        第四,強化平臺內容治理的透明度和問責機制。數字內容平臺應明確和公開內容審查標準、審查程序、刪除行動和投訴處理等相關條款,使用戶容易接入并知曉上述內容。數字內容平臺每年應提交履行平臺責任的年度報告,并對社會公開。報告應對數字內容平臺履行非法有害內容過濾義務和通知—刪除義務、保護用戶隱私、打擊虛假廣告與盜版侵權、保護未成年人接入等方面的成效,以及平臺為此進行的技術開發(fā)與配備、程序與組織保障、人員與經費投入等情況作出說明。為強化問責機制,應建立大型平臺合規(guī)審計制度,由外部獨立審計機構對平臺履行主體責任進行獨立客觀審計,監(jiān)管機構應出臺具體的審計政策,對審計機構的資質、人員組成、審計事項、審計標準、審計程序、保密義務和審計報告內容等作出具體規(guī)定。

        第五,創(chuàng)新平臺人工智能應用治理手段。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和大規(guī)模應用,機器合成的內容日益增多,算法推送成為信息內容傳播的主導機制,一些數字平臺甚至利用算法推送、暗模式和選擇性架構設計來誤導消費者決策,通過內容算法扭曲消費者決策進而獲取高利潤[29]。為此,需要強化網絡信息內容的算法監(jiān)管,創(chuàng)新針對算法的網絡信息內容監(jiān)管政策工具,確保算法應用遵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首先,對于新聞合成類數字內容平臺,其呈現的新聞內容應保持必要的客觀中立性和透明度,不能侵犯知識產權,平臺有責任防止虛假信息傳播,為此深度合成信息內容必須在顯著位置特別標注,讓受眾知曉該信息內容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合成的。其次,平臺基于算法的內容推送應保證推送行為不系統(tǒng)地偏向特定的極端觀點或非法有害內容,不對平臺自己制作的內容或關聯單位制作的內容給予優(yōu)先推薦,確保算法推薦的公平性和非歧視性,不得通過操縱和扭曲消費者決策剝削消費者。算法推薦的內容應通過顯著的標簽明確告知消費者,并對算法推送規(guī)則作出必要說明,同時賦予消費者選擇權,不得強制消費者接受推送服務,消費者有權關閉推薦服務或者刪除個人標簽,數字內容平臺要同時提供不基于個人數據推送服務的選項。最后,為保護未成年人和用戶隱私,數字內容平臺不能向未成年人推薦內容和利用個人敏感數據推薦內容,以加強對未成年人和個人隱私的保護。

        第六,提升平臺內容治理的技術賦能。技術手段是應對非法有害內容的重要工具,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在非法有害內容的識別、審查和刪除中發(fā)揮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持續(xù)提升內容治理的技術賦能。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應鼓勵數字內容平臺主動采取技術性自動過濾系統(tǒng),實現機器審查與人工審查的有效結合。為此,應強化平臺內容治理的技術保障能力,鼓勵其采取更為有效的人工智能內容過濾系統(tǒng)來主動識別和刪除非法有害內容,提升內容風險防控能力和屏蔽刪除非法有害內容的有效性。數字內容平臺應充分落實《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的技術保障措施,政府應加強對平臺履行責任技術保障能力的評估、認定和動態(tài)評價。政府應鼓勵行業(yè)組織通過推廣最佳實踐經驗、安全標準和技術方案等促進內容治理技術能力提升。政府應支持網絡信息內容安全技術的開發(fā)和產業(yè)化發(fā)展,鼓勵應用推廣,不斷提升網絡信息內容安全治理的技術保障能力。

        六、總結性評論

        維護網絡空間安全需要強化網絡信息內容治理,非法有害內容泛濫會給公民權益和國家公共安全帶來諸多損害,因而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是政府治理的重要方面。由于數字內容平臺是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的守門人,其有能力和有義務承擔相應的治理責任??茖W配置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既是網絡信息內容治理體制的核心,也是提升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效能的重要機制。

        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配置應堅持法治原則,在保證內容安全基礎上促進行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激勵數字內容平臺主動過濾和刪除非法有害內容,遵循比例原則合理配置數字內容平臺的主體責任,只要數字內容平臺履行了合理注意義務,就可以免于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構建法治化、協調化、科學性的平臺主體責任體制。目前,強化數字內容平臺積極履行內容審查的合理注意義務成為網絡信息內容治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趨勢。中國網絡信息內容治理體制缺乏國家層面的統(tǒng)一法律規(guī)定,平臺主體責任配置過于嚴格,缺乏對平臺主動進行內容治理的激勵機制設計,具有典型的運動式執(zhí)法特點和自由裁量權過大問題,給平臺合規(guī)經營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為此,應從以下方面完善數字內容平臺主體責任體制:建立平臺主體責任履行激勵機制,完善非法有害內容違法犯罪的處罰措施,確保平臺內容治理行為納入法治化軌道,強化平臺內容治理的透明度和問責機制,創(chuàng)新平臺人工智能應用治理手段,提升平臺內容治理的技術賦能。

        參考文獻:

        [1]???? CAILLAUD B,JULLIEN B. Chicken and egg: 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4(2): 309-328.

        [2]???? ROCHET J C,TIROLE J.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4(1): 990-1029.

        [3]????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 668-691.

        [4]???? BOUDREAU K J,HAGIU A. Platform rules: multi?aided platforms as regulators[M]//CHELTENHAM A G. Platforms,markets and innovation.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9:163-191.

        [5]???? TEH T H. Platform governance[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2022,14 (3): 213-254.

        [6]???? BUITEN M C,STREEL A D,PEITZ M. Rethinking liability rules for online hosting platfo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20,28(2):139-166.

        [7]???? PRICE L. Platform responsibility for online harms: towards a duty of care for online hazards[J].Journal of media law,2021,13(6): 238-261.

        [8]???? HUA X Y,SPIER K E. Holding platforms liable[R]. HKUST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Paper,2022.

        [9]???? JIMENEZ?DURAN R. The economics of content moderation: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hate speech on Twitter[R].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 Working Paper Series,2022.

        [10]??? Hogan Lovells. Liability regulation of online platforms in the UK: a white paper[R].London:Hogan Lovells,2018.

        [11]??? HORNIK J. LLERA C V.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iability of hosting services: uncertainty and incentives online[R].Bruges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Papers,2017.

        [12]??? 劉權.論互聯網平臺的主體責任[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2,25(5):79-93.

        [13]??? JEON D,LEDOUILI Y,MADIO L. Platform liability and innovation [R]. NE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21.

        [14]??? LEFOUILI Y,MADIO L. The economics of platform li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22,53(3): 319-351.

        [15]??? MADIO L,QUINN M. Content moderation and advertising in social media platforms[R].Marco Fanno Working Papers,2023.

        [16]??? DE CHIARA D,MANNA R,SEGURA?MOREIRA A. Efficient copyright filters for online hosting platforms[R]. NE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21.

        [17]??? JAIN T,HAZRA J,CHENG E. Illegal content monitoring on social platform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0,29(8):1837-1857.

        [18]??? LIU Y,YILDIRIM P,ZHANG J. Social media,content moderation,and technology[R].arXiv Papers,2021.

        [19]??? HAGIU A, WRIGHT J. Multi?sided platfo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5,43(1):162-174.

        [20]??? 吉莉安·道爾. 理解傳媒經濟學[M].黃淼,董鴻英,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0.

        [21]??? SUNSTEIN C R. The council of psychological adviser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6,108(67):713-737.

        [22]??? CALABRESI G. The cost of accidents: a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24.

        [23]??? 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 法和經濟學[M]. 張軍,等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79-486.

        [24] ? THOMPSON M. Beyond gatekeeping: the normative responsibility of internet intermediaries[J].Vanderbilt journal of entertainment & technology law,2016,18(4):783-848.

        [25]??? HELBERGER N,PIERSON J,POELL T. Governing online platforms: from contested to cooperative responsibility[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8,34(1):1-14.

        [26] ? BELLEFLAMME P,PEITZ M. The economics of platforms: concepts and strateg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41-42.

        [27]??? BUITEN M. The digital services act: from intermediary liability to platform regulation[R].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21.

        [28]??? 陳璐穎.互聯網內容治理中的平臺責任研究[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0(6):12-18.

        [29]???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 Algorithms: how they can reduce competition and harm consumers[R].London:CMA,2021.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of Platform Liability for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Governance

        TANG Yao?jia1, TANG Chun?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Summa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liferation of illegal and harmful content has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an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governanc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content platform is the intermediary of dissemin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the gatekeeper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digital content platform governanc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governance system. How to allocate platform liabilities is a problem that is not well solve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unique business model and competition strategy of the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lateral platform economics, so as to expla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of illegal and harmful content.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roduc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illegal and harmful digital content is essentially a problem of negative externality, the root cause of which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private interests and public interest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tort liability theory of law and economics to analyze basic principles of platform liability allo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ocus of platform liability allocation is to stimulate platforms to adopt reasonable duty of care to govern illegal and harmful content with the lowest social cost. To this end, the platform liability allocation should follow principles of rule of law,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effective incentive, proportionality and negligence, and establish a cooperative liability system for multiple subjec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isks and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system of platform liability. The key for platform liability allocation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ding and classification rules and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system on ris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centive implementation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centive,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of platform content governance, regulate content management right, have innovation in algorithmic regulation, enhance technical capability and optimize the penalty system.

        This paper clarifies basic principles of online content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y of digital content platforms, designs operable hierarchical and categorical governance rules and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for different digital content platforms in response to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online content system, and proposes an implementation system for main liabilities of platform govern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abilities of digital content platforms.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governance; platform liability allocation; negative externality; digital content platform;reasonable duty of care

        (責任編輯:孫 艷)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最新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毛片午夜女人喷潮视频| 久久人妻公开中文字幕| 尤物AV无码色AV无码麻豆| 国产美女冒白浆视频免费| 白白色发布免费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 国产三级av大全在线爽| 中国少妇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熟妇乱又伦精品|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观看| 女同另类激情在线三区|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国色天香卡2卡3卡4|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蜜桃| 极品夫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激情网| 亚洲天堂免费一二三四区| av免费观看网站大全|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91国产视频自拍在线观看| 女女同恋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风情韵味人妻hd|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中文字幕乱伦视频| 欧美性爱一区二区三区无a|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一区二区av日韩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