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錫高
在我的家鄉(xiāng)臺州黃巖,在這元宵節(jié)里,人們最喜歡的食品,就是“糟羹——山粉糊”。
老實說,這近十年,由于家庭種種原因,吃“山粉糊”也成了我的奢望??梢哉f,我?guī)缀跏畮啄隂]有好好吃“糟羹——山粉糊”了。
父母親于2012年夏天,住進了老家親戚的某養(yǎng)老院。過年里,我們也沒有把他們接回家,所以春節(jié),元宵,也就那么過:我大多初一一大早起來,去養(yǎng)老院,陪伴父母親,聽他們嘮叨嘮叨,有時帶他們?nèi)ジ浇s趕廟會,熱鬧熱鬧,開心開心,這樣就算過了年。至于元宵節(jié),父母在養(yǎng)老院里還能吃到糟羹——山粉糊。而我呢,由于父母不在家,加上我不大會親手做糟羹——山粉糊,所以就這么將就地過了年。這十幾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半,我?guī)缀鯖]有回過空蕩的老家,更沒有闔家團聚,與父母親一起,邊吃糟羹——山粉糊,邊話佳節(jié)的機會了。
三天前,也就是今年的正月半,我終于吃到了象征著親情的山粉糊。
那天,我從老家茅畬西泉村清理母親遺物完畢(2022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母親因感染新冠后遺癥,加上97歲高齡,搶救無效離開了我們,父親也在6年前的2016年,年近90,離開了我們),在趕回城關(guān)家中的路上,突然想起今日是元宵佳節(jié),應(yīng)該嘗嘗多年沒有吃到,象征著親人團聚的山粉糊。于是,在路上,我電告我的同胞姐姐(姐姐60多歲了,是個勞動能手,這20多年的元宵節(jié),她幾乎都在外地種瓜,唯有今年,因母親去世奔喪在家),讓她今晚給我做糟羹——山粉糊吃。電話里,姐姐樂開了花。說她馬上就做,叫我及時趕到她家頭陀鎮(zhèn)小里灰村,不能遲到。因為這糟羹——山粉糊,趁熱吃才有味兒。
沒過幾分鐘,我就到了姐姐家,我來到廚房,看到姐姐正在忙著做山粉糊的各種佐料(山粉糊分成糊和甜糊兩種,我更喜歡吃成味的山粉糊)。只見姐姐的廚房里,桌子上,放滿了芥菜葉、咸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蟶、豆干、油泡、川豆瓣、年糕條、番薯粉等等,應(yīng)有盡有。
看到我進來,她說,馬上開燒,生怕怠慢了我——她親愛的弟弟。此時,我感到心里有說不出的暖意!
我正想幫姐姐做點下廚活兒,卻被她拒絕了。沒幾分鐘,水煮沸了,姐姐把已準(zhǔn)備好的炒至半熟的芥菜葉、精肉、香干、筍、花生米之類的顆粒(先不放芥菜葉)。逐一放人沸水中,與此同時倒入番薯粉漿,按順時針同一方向,不斷攪拌,再放人芥菜葉,繼續(xù)攪拌著,等待煮熟。
過了一會兒,鍋里的東西,逐漸呈糊狀變稠,姐姐再往鍋里放入鹽、味精,我們就可以吃了。
姐姐生怕招待不周,挺客氣地給我盛了一大碗,還不斷地嘮叨著:“錫高,小心燙著,慢慢吃,鍋里還有,鍋里還有!”
我吃著這象征著親情的熱騰騰的香噴噴的糟羹——山粉糊,又一次感受到親情,心里暖暖的,幾乎熱淚盈眶。
據(jù)說,這糟羹——山粉糊,還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大唐初年,臺州臨海還是一個小漁村,當(dāng)時總是遭到海盜的搶劫騷擾。當(dāng)時的臺州刺史尉遲恭發(fā)動兵士筑城防盜。開工那天,剛好是正月十四,老百姓照例要鬧元宵,海盜就乘虛而入。尉遲恭聞報,一面派兵抵御,一面加緊筑城。入夜了,風(fēng)雪交加,百姓就在一起商量,怎么才能表達大家內(nèi)心的感謝呢?有的提議送酒菜去,好讓士兵御寒,但是刺史大人嚴(yán)令士兵不許喝酒,怎么辦好呢?有個老漢想出了個兩全的好方法:用帶糟的新酒當(dāng)水,調(diào)進好菜和粉,攪成“糟羹”送去。士兵吃了“糟羹”渾身是勁,不久就筑好了城墻。從此,元宵吃“糟羹”的習(xí)俗就這樣世代沿襲著(臨海為古時臺州府所在地。臺州習(xí)俗是正月十四吃成的糟羹,正月十五吃甜的山粉糊。臨海一帶主要吃米糊,黃巖主要吃山粉糊)。
哎,這“糟羹——山粉糊”,它讓我們懂得了古代臺州一帶的軍民魚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