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英 李學艷 王 靜
( 天津市北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手術室, 天津 300400 )
膝關節(jié)是人體最大的關節(jié)之一,也是解剖結構最復雜的關節(jié)之一[1]。 由于膝關節(jié)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多,膝關節(jié)的損傷率一直位居所有關節(jié)之首,其中多數(shù)為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也是引起中老年人活動障礙的主要原因[2]。 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是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重要方法,能促進快速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也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但是任何手術都為一種應激源,特別是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為一項創(chuàng)口較大的手術,可導致患者產生較強烈的應激反應,使得生理與心理狀況出現(xiàn)波動,從而持續(xù)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有研究顯示,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后患者多伴隨有焦慮和抑郁癥狀,也是患者術后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而積極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4]。 同時隨著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患者的增多,也使得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導致護理質量下降。 放松是一種表現(xiàn)為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的無緊張狀態(tài),可為機體的自然狀況與有意識狀態(tài)。 放松訓練是指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可以使肌肉先緊張后放松,從而讓機體達到身心放松狀態(tài)的方法[5]。 有研究表明放松訓練可有效減輕內外科患者的應激水平,緩解負性情緒,也可改善軀體癥狀[6]。 本文具體探討與分析了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骨科2020 年2 月-2022 年5 月進行擇期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78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1:1 隨機抽簽方式把患者分為觀察組39 例與對照組39 例,2 組患者的受教育水平、性別、年齡、手術部位、入院到手術時間、體質量指數(shù)等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見表1。 本次課題研究得到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納入標準:具有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指征,符合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初次行單側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由我院同一醫(yī)療小組完成手術;小學及其以上文化水平;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患者年齡55 歲-75 歲。 (2)排除標準:入院時既往有骨折者;有嚴重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者;合并高危傳染性疾病者;伴有心臟、肝臟、腎臟功能異常者;合并骨腫瘤的患者;合并先天性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具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
表1 2 組一般資料對比(±s,n)
表1 2 組一般資料對比(±s,n)
組別例數(shù)受教育水平(y)性別(男/女)年齡(歲)手術部位(左側/右側)入院到手術時間(d)體質量指數(shù)(kg/m2)觀察組3916.22 ±1.4514/2563.66 ±6.2521/185.22 ±0.2623.85 ±1.11對照組3916.54 ±1.5115/2463.33 ±5.2020/195.18 ±0.1823.76 ±0.98 t/x20.9550.0550.2530.0510.7900.380 P 0.3430.8150.8010.8210.4320.7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 主要為日常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健康宣教,積極跟患者講解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基本常識,指導患者自我護理,幫助患者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手術室放松訓練心理護理小組。 由科主任負責,醫(yī)生、護理人員共同參與,其中醫(yī)生1 -2 名(副高及以上職稱),護理人員4 -6 名(中級及以上職稱)。 (2)心理護理。 組織護理小組人員學習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的相關內容與措施,全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互相交流經驗并進行質量控制;與患者開誠布公,構建暢通的交流渠道,增進雙方了解,就護理問題跟患者展開討論,為患者提供實時指導,將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相關的健康知識講述給患者;根據患者身心特征,積極鼓勵表揚患者,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懷活動,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 同時在護理中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情緒變化,積極緩解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3)患者在術后及時進行放松訓練。 術后第1 天協(xié)助其下床,每次活動的時間為15 -20 分鐘,持續(xù)2 -3 次。 術后第2 天的活動時間為4 -5 次。 術后第3 天活動的時間為6-8 次。 在下床活動期間由護理小組成員進行陪同護理,確保護理的正常實施與運行。 (4)在舒緩音樂伴隨下,每天早上9∶ 00 和下午17∶ 00 進行2 次放松訓練,要求環(huán)境舒適、安靜,患者集中注意力,保持身心平靜,每次訓練控制在20 -30 分鐘。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時間持續(xù)到術后14 天。
觀察指標如下:(1)下床活動情況。 記錄2 組患者術后第1 天、第2 天、第3 天的活動距離。 (2)在術前1 天與術后14 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 depression scale,SDS)對患者進行評分。 評分≥50 分,說明有焦慮(抑郁)癥狀。 (3)記錄與觀察2 組患者術后14 天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情況。 包括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 (4)在術前1 天與術后14 天采用美國膝關節(jié)協(xié)會(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進行評分。 分為功能評分與關節(jié)評分,關節(jié)評分、功能評分各為10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關節(jié)與功能越好。
選擇SPSS25.00 軟件進行分析,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計數(shù)數(shù)據采用百分比(%)表示,活動距離等計量數(shù)據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兩對比方法分別為卡方(x2)檢驗、t檢驗。 檢驗水準為α=0.05。
觀察組術后第1 天、第2 天、第3 天的活動距離都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2 組術后不同時間點活動距離對比(±s,m)
表2 2 組術后不同時間點活動距離對比(±s,m)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術后第3 天觀察組 39208.93 ±13.82560.29 ±16.02895.16 ±15.09對照組 39144.29 ±16.02407.09 ±14.44675.22 ±16.79 t 19.08044.36060.844 P 0.0000.0000.000
觀察組術后14 天的SAS 評分與SDS 評分與術前1 天相比都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術后14 天的SAS 評分、SDS 評分與對照組對比也明顯降低(P<0.05)。 見表3。
表3 2 組手術前后SAS 評分與SDS 評分對比(±s,分)
表3 2 組手術前后SAS 評分與SD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SAS 評分術前1 天術后14 天tPSDS 評分術前1 天術后14 天tP觀察組 3956.55 ±2.5433.28 ±2.1443.7540.00056.87 ±5.0935.39 ±2.5923.4880.000對照組 3956.20 ±2.1939.20 ±3.1127.9110.00056.19 ±4.8538.19 ±3.0019.7110.000 t 0.6529.7930.6044.412 P 0.5160.0000.5480.000
觀察組術后14 天的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13%,與對照組的20.51%相比,有顯著降低(P<0.05)。 見表4。
表4 2 組術后14 天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觀察組術后14 天的KSS 關節(jié)、KSS 功能評分與術前1 天相比明顯增高(P<0.05),且觀察組術后14 天的KSS 關節(jié)、KSS 功能評分與對照組相比,都顯著提高(P<0.05)。 見表5。
表5 2 組手術前后KSS 評分對比(±s,分)
表5 2 組手術前后KS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KSS 關節(jié)評分術前1 天術后14 天tPKSS 功能評分術前1 天術后14 天tP觀察組 3957.22 ±5.2286.01 ±7.0120.5710.00056.87 ±5.8883.27 ±4.4423.1830.000對照組 3957.98 ±4.1578.25 ±5.5818.2030.00056.91 ±4.4476.29 ±5.1817.7210.000 t 0.7125.4090.0346.680 P 0.4790.0000.9730.000
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在當前比較常見,是用人工關節(jié)代替病變關節(jié),以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jié)功能、穩(wěn)定關節(jié)、矯正畸形的目的。 但是膝關節(jié)為機體最大和最復雜的關節(jié),關節(jié)置換后創(chuàng)傷較大,導致患者術后活動受限,加之很多中老年患者伴隨有各種基礎疾病,無法積極投入康復訓練中,導致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不良[7]。 同時長期的膝關節(jié)疼痛可使患者焦慮與抑郁,與外界溝通減少,術后又擔心手術效果達不到自己的預期,也容易出現(xiàn)害怕、恐懼的心理,為此對于手術室護理的要求比較高[8]。
從心理狀態(tài)上分析,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患者在精神上會有較大的壓力,易焦慮不安,情緒易激動,可增加機體內皮質醇和兒茶酚胺的分泌,影響手術過程的順利實施,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9]。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第1 天、第2 天、第3 天的活動距離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14 天的SAS 評分與SDS 評分與術前1 天相比都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術后14 天的SAS 評分、SDS 評分與對照組對比也明顯降低(P<0.05)。 表明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能增加活動距離,也可促進緩解焦慮與抑郁癥狀。從機制上分析,傳統(tǒng)臨床護理實踐多規(guī)定膝關節(jié)炎患者要在術后2 -3 天進行下床活動,導致患者術后康復進程比較慢[10]。 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在質量控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護理方法,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變化,也非常注重患者的行為護理與心理護理,從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在術后1 天就提倡患者開始下床活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糾正患者的軀體紊亂狀況。 并且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是以交互抑制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干預,能減弱視皮層的活動,幫助患者緩解負性情緒,其也可幫助患者應對護理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與遵醫(yī)依從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11]。 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不僅會造成患者的心理創(chuàng)傷,也會影響術后早期的膝關節(jié)功能,對于護理的要求比較高。 放松理論認為情緒狀態(tài)與肌肉活動間存在協(xié)調性、對抗、相互性的特征,放松能夠增強機體對應激反應的對抗能力,能夠有意識的調節(jié)患者心理與生理活動,平衡患者的迷走神經活動與交感神經活動。 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可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并且針對性的給予心理護理,讓患者感受到人文關懷,將患者不適感降至最低程度,利于提高舒適感[12]。 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也使得小組成員、患者、家屬之間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狀況,可為患者提供宣泄、分享、溝通的機會,能夠促進三者之間的交流,以保障護理康復內容的科學性、全面性、有效性[13]。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14天的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13%,與對照組的20.51%相比有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14 天的KSS 關節(jié)、KSS 功能評分與術前1 天相比明顯增高(P<0.05),且觀察組術后14 天的KSS 關節(jié)、KSS 功能評分與對照組相比都顯著提高(P<0.05)。 表明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能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從機制上分析,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要求依照醫(yī)學證據采取一系列護理措施,可使患者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增強機體適應應激能力,從而減少患者身心創(chuàng)傷,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與提高生活質量[14]。 由于經費投入太少,本次研究納入樣本數(shù)量比較少,沒有為患者的具體手術情況進行分類分析,將在后續(xù)研究中探討。
綜上所述,基于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能增加活動距離,也可促進緩解焦慮與抑郁癥狀,也能改善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