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萌迪
專著
《“現(xiàn)實”之重與“觀念”之輕——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鄉(xiāng)村小說敘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七月出版;
《新世紀文學的河南映像》,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出版;
《呈像的鏡子:海峽兩岸社會轉(zhuǎn)型期鄉(xiāng)村敘事比較》,九州出版社二〇二一年三月出版。
編著
主編《落花生:許地山作品》,河南文藝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出版;
主編《二〇一七年河南文學作品選》(評論卷),河南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出版;
參編《中國當代文學經(jīng)典作品選講》(上、下冊),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八月出版。
論文
二〇〇三年
《“月食”與“月蝕”》,《語文知識》二〇〇三年第六期;
二〇〇六年
《鄉(xiāng)村的斷裂敘事——評<秦腔>》,《文藝新觀察》二〇〇六年第一期;
二〇〇七年
《面對底層,文學能做什么》,《文藝新觀察》二〇〇七年第四期;
《論曉蘇面對底層的兩副面孔》,《文學教育》二〇〇七年第十期;
二〇〇八年
《卑微,這唯一的高貴》,《小說評論》二〇〇八年第一期;
《我反對的是寫作的霸權(quán)——韓東訪談錄》,《小說評論》二〇〇八年第一期;
《遠離“底層”》,《長江學術(shù)》二〇〇八年第二期;
《從“汶川詩歌”看中國新詩的狀況與思路》,《長江學術(shù)》二〇〇八年第四期;
《困境與突破——論紅柯兼及西部文學》,《武漢大學研究生學報》二〇〇八年第四期;
《命中八尺,難求一丈——畢飛宇小說女性命運問題》,《武漢大學研究生學報》二〇〇八年第四期;
《生命、寫作、記憶——從<小城好漢之英特邁往>談起》,《文藝新觀察》二〇〇八年第四期;
《母親的法令——評郭文斌的<草場>》,《語文教學與研究》二〇〇八年第四期;
《世俗時代藝術(shù)家的痛苦——評曉蘇的<天邊的情人>》,《語文教學與研究》二〇〇八年第五期;
《帶我去遠方——評阿成的<四棵松>》,《語文教學與研究》二〇〇八年第六期;
二〇〇九年
《權(quán)力與女殤》,《文藝新觀察》二〇〇九年第二期;
《面對苦難的方式——評新世紀以來鄉(xiāng)村小說敘事》,《武漢科技大學學報》二〇〇九年第二期;
《劉慶邦的“夢境”與鄉(xiāng)愁》,《平頂山學院學報》二〇〇九年第三期;
《意象的衰減——從<高老莊>到<秦腔>》,《武漢科技大學學報》二〇〇九年第四期;
《“延安文學”時期鄉(xiāng)村小說的發(fā)展境遇》,《長江學術(shù)》二〇〇九年第四期;
《論紅柯小說創(chuàng)作新變》,《小說評論》二〇〇九年第六期;
《心靈的內(nèi)在需要——紅柯訪談錄》,《小說評論》二〇〇九年第六期;
二〇一〇年
《在現(xiàn)實與觀念之間——論九十年代鄉(xiāng)村小說敘事格局》,《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二〇一〇年第一期;
《可批判的現(xiàn)實與可批判的文學——評喬葉<龍袍>》,《文藝報》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二日;
《眼淚不該為羞恥和傷感而流》,《文藝報》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日;
二〇一一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鄉(xiāng)村小說敘事新變及其研究批評》,《文藝評論》二〇一一年第一期;
《多樣性、復雜性,西部書寫的應(yīng)然和必然》,《文藝新觀察》二〇一一年第三期;
《偏執(zhí)與耽溺:閻連科鄉(xiāng)村啟蒙敘事批判》,《文藝評論》二〇一一第五期;
《新世紀鄉(xiāng)村敘事未來發(fā)展的啟示與可能》,《文藝評論》二〇一一年第九期;
《“看小說”三則》(鮑爾吉·原野《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等),《文藝報》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深究”是文學的權(quán)利和個性》,《文藝報》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卑微者及其對卑微的坦承》,《文藝報》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看小說”二則》(鐘求是《皈依》等),《文藝報》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九日;
《“看小說”一則》(千夫長《鼠的草原》反思現(xiàn)代文明的極致書寫),《文藝報》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看小說”二則》(計文君《帥旦》等),《文藝報》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時代的尷尬和疼痛》,《文藝報》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二〇一二年
《海峽兩岸鄉(xiāng)村敘事比較——以賈平凹和黃春明、陳映真為例》,《文學評論》二〇一二年第一期;
《轉(zhuǎn)型時代的文學轉(zhuǎn)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鄉(xiāng)村小說敘事的美學新變》,《長江學術(shù)》二〇一二年第一期;
《思想者的苦惱和藝術(shù)家的逍遙——論田中禾的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評論》二〇一二年第二期;
《在人性的困境中發(fā)現(xiàn)價值與美——田中禾訪談錄》,《小說評論》二〇一二年第二期;
《文學寫作與道德實踐的陷阱》,《文學教育》二〇一二年第三期;
《個性的囚牢》,《新文學視野》二〇一二年第三期;
《新世紀大陸鄉(xiāng)村敘事的困境與出路——由賈平凹的<秦腔>、<高興>談起》,《文藝評論》二〇一二年第七期;
《喬葉小說批判話語解析》,《文藝報》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二〇一三年
《“前瞻”與“反觀”——新世紀鄉(xiāng)村敘事中的“受難農(nóng)民”形象改寫》,《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〇一三年第一期;
《談“近二十年文學”與當代文學史寫作》,《語文知識》二〇一三年第二期;
《論“底層敘事”中的“受難農(nóng)民”形象塑造》,《長江學術(shù)》二〇一三年第三期;
《新世紀鄉(xiāng)村敘事的價值、困境與出路》,《平頂山學院學報》二〇一三年第六期;
《正視作家“中年危機”》,《人民日報》(讀書版,二十四版)二〇一三年五月十四日;
《莫言為當代文學正名》,《鄭州大學報》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焦慮與文學表達》,《人民日報》(讀書版,二十四版)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二〇一四年
《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時代認知與文學表達》,《時代文學》二〇一四年第一期;
《如何認識和書寫我們眼下的時代》,《新文學評論》二〇一四年第二期;
《社會轉(zhuǎn)型期底層寫作的出路》,《鄭州師范教育》二〇一四年第五期;
二〇一五年
《追述歷史的方式》,《大觀》二〇一五年第一期;
《如何批判,怎樣激勵——對劉醒龍<蟠虺>的一點看法》,《新文學評論》二〇一五年第二期;
《批判、懺悔與行動——賈平凹<帶燈>喬葉<認罪書>陳映真<山路>比較》,《文學評論》二〇一五年第五期;
《我們的時代和我們需要的詩》,《星星》(詩歌理論版)二〇一五年第七期;
《社會轉(zhuǎn)型時期需要怎樣的文學》,《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十四版)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七日;
《周大新的官場想象》,《南方都市報》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四日;
《時代的焦慮與文學的夢想》,《光明日報》(十三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七日;
《教什么,怎么教》,《光明日報》(十三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二〇一六年
《邊地敘事的局限——評冉正萬<銀魚來>》,《新文學評論》二〇一六年第四期;
《先鋒寫作的當代可能——讀墨白中篇小說集<謀殺與終結(jié)>》,《鄭州師范教育》二〇一六年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二〇一六年第十二期全文轉(zhuǎn)載;
《關(guān)于焦慮和理想的言說——評李清源<蘇讓的救贖>》,《平頂山學院學報》二〇一六年第六期;
《社會活力的體現(xiàn)》,《人民日報》(二十四版)二〇一六年八月十八日;
《一種深切的打動力》,《青年報》(上海)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六日;
《如何批判,怎樣激勵》,《劉醒龍研究》(二),武漢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九月。
二〇一七年
《主持人的話》,《新文學評論》二〇一七年第一期;
《這個故事為什么動人》,《莽原》二〇一七年第一期;
《海峽兩岸社會轉(zhuǎn)型敘事比較——以<金水嬸>和<瓦城上空的麥田>為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〇一七年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二〇一七年第十二期全文轉(zhuǎn)載;
《這焦慮而憂郁的平原——論李佩甫新作<平原客>》,《長沙大學學報》二〇一七年第四期;
《陳映真的特質(zhì)和價值》,《文藝報》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五日;
二〇一八年
《一個人的陳映真閱讀史》,《中州大學學報》二〇一八年第六期;
《如何言說歷史和現(xiàn)實——二〇一六年河南短篇小說選評》,《二〇一六年河南文學作品選(短篇小說卷)·序》,何弘主編,河南文藝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六月;
《輕與重的難題——二〇一六年河南中篇小說選評》,《二〇一六年河南文學作品選(中篇小說卷)·序》,何弘主編,河南文藝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六月;
《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召喚面前》,《河南日報》(十版)二〇一八年一月三日;
《重返故鄉(xiāng)的方式》,《文藝報》二〇一八年三月十九日;
《當代文學教育的新嘗試——讀龔奎林<文學與人生——墨白小說研究與教學>》,《河南日報》(十三版)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嘗試與開啟》,《文藝報》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二〇一九年
《臺灣左翼鄉(xiāng)土文學對大陸社會轉(zhuǎn)型期文學發(fā)展的啟示——以陳映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例》,《華文文學》二〇一九年第二期;
《閱讀王十月》,《新文學評論》二〇一九年第二期;
《新時代如何建設(shè)新文學》,《芳草》二〇一九年第二期;
《陳映真的中國情感與中國立場》,《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〇一九年第三期;
《社會轉(zhuǎn)型視野下當代文學史(一九七六-)撰寫的一種可能性》,《寫作》二〇一九年第三期;
《主持人的話》,《新文學評論》二〇一九年第三期;
《近二十年鄉(xiāng)村小說敘事的危機與前景》,《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〇一九年第四期;
《人到中年的頹萎與自知》,《鄭州師范教育》二〇一九年第五期;
《河南新世紀文學論》,《中州大學學報》二〇一九年第五期;
《邵麗訪談錄》,《寫作》二〇一九年第五期;
《溫暖的行旅》,《長江叢刊》二〇一九年第七期,《快樂閱讀》二〇二二年第五期轉(zhuǎn)載;
《陳映真入獄事件考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二〇一九年第七期;
《作家批評對中國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報》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二〇二〇年
《經(jīng)典的建立和它的裂隙》,《莽原》二〇二〇年第一期;
《在告別革命的年代里召喚革命》,《莽原》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現(xiàn)實與理想的交響曲》,《新文學評論》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作家和作家之外的田中禾》,《小說評論》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田園將蕪胡不歸——論城鄉(xiāng)之間的李佩甫》,《文學評論》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兩個世界的相遇》,《莽原》二〇二〇年第三期;
《看他如何在這大地上行走》,《長江文藝》二〇二〇年第十七期;
《尋繹歷史追索理想——評柳岸<文姜傳>》,《文藝報》(七版)二〇二〇年十月十五日;
二〇二一年
《從現(xiàn)代主義到現(xiàn)實主義——論海峽兩岸文學史上的一次轉(zhuǎn)向》,《當代文壇》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啟蒙敘事的消解與消解背后》,《新文學評論》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作家批評的個性、問題與當代意識》,《中國文學批評》二〇二一年第四期;
《在理想的挫折面前——生命晚景中的尉天驄、劉大任、陳映真》,《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二〇二一年第八期;
《挽留住故鄉(xiāng)那片山水》(第一作者),《長江叢刊》二〇二一年第十六期;
《讓文學批評更有活力》,《湖北日報》二〇二一年四月九日;
《新時代的“紅旗渠故事”》,《河南日報》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二〇二二年
《這個時代的人生故事》,《閱讀與出版》二〇二二年第二期;
《近三十年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路向》,《文藝論壇》二〇二二年第五期;
《戰(zhàn)后臺灣左翼知識分子精神史一探——以陳映真和劉大任的精神關(guān)聯(lián)為中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二〇二二年第七期;
《宋豐年的文化情懷》,《個人的故事,時代的縮影》,徐洪軍主編,鄭州大學出版社二〇二二年;
《生動而微的社會轉(zhuǎn)型史畫傳》,中國作家網(wǎng)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閱讀是美好生活的“入口”》,《河南日報》二〇二二年九月三十日;
《河南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及發(fā)展路向》,《河南日報》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二日。
(責任編輯:宋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