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冰
“三方共讀”是以書為媒介、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家長和老師共同進行的閱讀過程。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陪伴、共讀,更是為了低學段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愛上閱讀、學會閱讀。
一、設立清晰可行的共讀目標
共讀需要建立起三方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閱讀環(huán)境,并關注學生作為閱讀者、思考者、學習者時的不同狀態(tài)。這樣家長和教師才能與孩子一起制定出清晰可行的閱讀目標。在這一階段,教師和家長應時刻關注孩子需要知道什么、需要發(fā)展哪些能力、需要哪些行之有效的行為操作,并且與孩子們達成共識。這樣,這個共同的目標才有意義。
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閱讀、思考、學習,能逐漸學會把控自己學習和發(fā)展的方向,從而擁有自我完善、自我學習的能力。
二、采取層次明朗的共讀方式
方式一:同讀一本書
同時讀一本書,這一方式較適用于小學低學段的起步階段,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初步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1.原文朗讀。原文朗讀就是把書中的文字一字不落地讀給孩子聽,這種閱讀方式適用于閱讀能力較弱、閱讀興趣較薄弱的孩子。
除去常見的教師、家長為孩子們朗讀,原文朗讀還可以逆向操作、交互操作。比如,讓孩子作為朗讀者。低學段的孩子在面對字數(shù)較少或者注音材料時,其演繹雖沒有成人熟練與豐富,卻能提升他的朗讀能力,教師和家長也能從中了解到孩子對文本的理解與表達。
2.藝術閱讀。藝術閱讀是藝術形式與閱讀的整合,富有趣味性。一般而言,低學段孩子的閱讀材料大多帶有較強的畫面感和想象空間,藝術閱讀能讓書籍中的內容給孩子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案例一:小小配音員
教師或家長引導學生看著圖片,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或將自己看到的畫面和前面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說成一段完整的話。這種方法適合圖片和文字分開的繪本。
案例二:故事接力棒
在多個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候,圍繞一幅圖,讓每個學生說一句話,多個學生接力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案例三:走進情景劇
教師先繪聲繪色地給孩子講述故事,引導孩子觀察圖畫,接著組織孩子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置身于故事中,或再現(xiàn)書中情節(jié),或對人物活動進行補充、創(chuàng)新。
方式二:共讀一本書
三方選擇某一本書作為一個時間段內的必讀書目,閱讀之后展開交流。共讀一本書相較于同讀,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便于三方的共同參與。
1.引導閱讀。低學段孩子僅從封面、書名等粗淺的信息很難判斷自己想讀什么書。這時就需要教師和家長提前做好功課,為孩子提供一定的導讀。比如,老師的一節(jié)片段閱讀指導課,家長的一次情節(jié)分享,都能提升孩子對陌生書籍的閱讀興趣。
2.同步閱讀。孩子之間也會互相推薦好看有趣的書籍。面對這類書籍,教師和家長可進行與孩子相對同步的閱讀流程和閱讀進度,目的是話題的構建與延續(xù)。這樣建立在閱讀內容、閱讀體驗之上的交流,是有效了解孩子認知、心理與閱讀現(xiàn)狀的途徑之一。
方式三:共讀一類書
共讀一類書是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與閱讀方向,三方默契地選擇同一類書目中的某一本書,分頭閱讀,并針對自己的閱讀書籍進行交流的一種共讀形式。其中,首推交互閱讀,就是在閱讀的同時,既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能知道他人的見解,甚至是他人對自己想法的評價。這樣讓閱讀具有了交互性,而不僅僅是輸入與內化。
方式四:共讀一小時
共讀一小時指不限時間、地點、書目,三方堅持每天一個小時的自由閱讀時間。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獨立閱讀,并逐步進行個性化、開放性的閱讀。在這段閱讀時間中,孩子的閱讀書目、閱讀形式都不受限制,可依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材料開展閱讀。當然,低學段孩子缺乏足夠的自我約束能力,也無法確保都能在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內樂在其中。所以,仍需要教師、家長參與到一小時的約定中,以平等的挑戰(zhàn)者身份,互相監(jiān)督、互相肯定、共同進步。
三、交流真實的共讀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美的樂趣。閱讀之后的感悟及交流是對閱讀的提煉與內化,其重要性并不亞于閱讀本身。
方式一:口頭交流
口頭交流是一個相對便捷、但是隨意性比較大的交流形式。它可在多種閱讀形式之后,與閱讀伙伴進行簡單直接的讀后感悟交流,可以是對角色的探討,可以是對詞句的理解等。它不需要刻意準備,張口即來,可以作為讀后感悟交流最基本的形式。
方式二:批注交流
批注交流可以跨越時間、空間,閱讀者只需要在閱讀時批注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其他的閱讀伙伴不僅可以同樣留下批注,還可以就前者的批注進行再批注。那么,共讀者可以通過書籍的傳遞達到細致的交流,同時又不至于因為時間、空間的限制而延誤了自己新鮮的感悟。
由于低學段孩子對批注比較陌生,教師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為孩子簡單介紹一下如何批注,并引導孩子在此基礎上設計個性化的批注。
方式三:手札交流
手札交流是相對系統(tǒng)的方式??紤]到低學段孩子在閱讀的起始階段對于從哪個角度思考、如何表達思考比較迷茫,所以,教師、家長可以依托共讀手札,來引導孩子多角度、多層次思考自己的閱讀。不管是字詞句的習得,還是對文章內容的感想,或是由此及彼的反思,都可以及時地記錄在手札中,并且通過手札的點評、留言,進行有效溝通。
一本書,是作者用文字和思想搭建的一個世界,文字尚且可數(shù)清,思想?yún)s難以丈量,家長、老師應該與孩子一起,去探索這個或虛或實的世界,讓孩子學會閱讀、學會探究、學會思想,讓孩子思維的觸角大膽觸碰、延伸,沿著奇妙的文字,延展到更廣闊的世界。
(責 編 阿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