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民
《仕女圖》張大千
1939年夏天,為躲避日機轟炸,張大千攜全家到青城山寓居。其時張大千已是譽滿天下的國畫大師,無論居家還是在外應酬總是青布衣衫、圓口布鞋,十分簡樸。一日,張大千和同樣寓居青城山的好友張目寒、易君左擺龍門陣(拉家常)。張、易二人笑著問他,灌縣舉辦都江堰放水大典,為何受邀而不前往參加,是不是沒有西裝。這本是一句調侃話,張大千卻正色道:家母教訓,不敢遺忘。
民國初期,西風漸進,大凡有名望和地位的人都喜歡西裝革履。上流社會交往,莫不以西裝革履作為身份的象征。像張大千這樣的社會名流,在人們的眼中似乎應該是著西裝,吃西餐,坐洋車,而他卻始終布履青衫,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深感不解。交談中,張大千向大家講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1899年,張大千出生在四川內江,出生時家道早已中落,所以幼時的張大千并未嘗到多少甜味。張大千父母一共育有九男二女,大千排行第八,人稱張老八。家中人口多,穿衣吃飯就成了沉重負擔,父母終日勞累,也難以解決一家老小的溫飽問題。窮人家的娃娃穿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對張大千而言,“新三年舊三年”的衣服甚至都輪不到他。每當張大千用羨慕的眼光看別的小朋友穿新衣服時,母親就會對他說:小時候穿金戴銀,長大了不一定能成得了人(才)。這句話讓他記住一輩子,受用一輩子。
張大千小時候也跟同齡孩子一樣喜歡玩耍,要想讓他靜下心來寫字畫畫確實有點難。張心慶晚年在回憶父親張大千時就曾經講過他童年“上房揭瓦”的故事,因懾于母親的嚴格管教,還離家出走過。故事說的是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張大千和幾個小伙伴在離家不遠的老城墻上捉迷藏。墻頭很窄,他們在上面來回追跑。沿著城墻蓋的民房房頂的一邊是搭在城墻上的,張大千竟然跑到人家的屋頂上去并將屋頂踩破了,一只鞋子掉到了人家正在煮年夜飯的鍋里。那家主人氣得火冒三丈??吹準玛J大了,張大千嚇得和小伙伴一起離家出走。被家人找回來后,母親既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只是拿出畫畫用的紙和筆,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們家窮,不能和人家比,要比就比長大了誰有出息?!?/p>
張大千的母親曾友貞雖然是家庭婦女,卻有著較深的文化和藝術修養(yǎng),繪畫、繡花在當地小有名氣,常常在家中接些活兒幫助丈夫補貼家用,并且從小就培養(yǎng)大千哥姐幾個學習畫畫。最讓張大千感到心靈震撼并收起頑童之心專心學畫的是,有一天他睡到半夜起來小解,看見母親還在油燈下替人家描畫,昏暗的燈光照著母親憔悴的面容,張大千突然發(fā)現母親蒼老了,心中不禁一陣酸楚。他坐到母親身邊靜靜地看著她描畫,一直陪坐到天亮。從此,母親充滿慈祥和期待的目光深深地印在了張大千的腦海中。后來,在母親和哥哥姐姐們的指導下,張大千專心地學習繪畫和書法,且日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從中體會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快樂。
張大千對書畫的感悟能力很強,他在十歲時就能上街寫春聯(lián)賣字賺錢補貼家用,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復雜的花卉、人物,毛筆字寫得也很漂亮。張大千的四哥是私塾老師,有扎實的國文功底,所以張大千小時候就隨四哥學習國文,練習詩詞,打下了扎實的古典詩詞基礎。因此,在他的畫中幾乎都是詩畫相隨,詩、書、畫也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達到了一定高峰。
張心慶晚年回憶說,小時候我最愛聽父親操著濃重的四川鄉(xiāng)音擺龍門陣,尤其是聽他講自己兒時的故事。我記得,那天父親是這樣開頭的:“你們這些娃兒,什么事都不懂,既不好學,又不勤快;我像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開始寫字來賣,還能自己糊口了?!睆埓笄Э谥兴f的好學和勤快,正是他童年時從母親那里受到的教育,在他幾十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中,幾乎無一日不作畫寫詩,僅在青城山寓居的三年多時間里,他就創(chuàng)作了一千多幅作品。
《萱壽圖》張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