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上常聽到某人為“大師”,有時是尊敬,有時是吹捧。又常不滿于某件作品,說有“匠氣”。匠人與大師到底有何區(qū)別?大致有三點。
匠人在重復,大師在創(chuàng)造。一個匠人比如木匠,他總在重復做著一種式樣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練程度和技術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對縫更嚴等。但是就算一天做一百把也還是一個木匠。大師則絕不重復,他設計了一種家具,下一個肯定又是一個新樣子。判斷他的高下是有沒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匠人總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兒做得更多、更快、更絕;大師則早就不稀罕這玩意,又在構思一件新東西。
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常說一技之長,一招鮮,吃遍天,這是指匠人。大師則不靠這,他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為凡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都是在引進、吸收、對比、雜交、重構等大綜合之后才出現(xiàn)的。同樣是碳元素,軟時可為鉛筆,硬時可為金剛石,蓋因結構之變化。當匠人靠一技之長,享一得之利,壓人一籌時,大師則把這一技收來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磚、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樓。牛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大師并不只因物理,還有更重要的數(shù)學、哲學等。一個畫家,當他成為繪畫大師時,他藝術生命中起關鍵作用的早已不是繪畫,而是音樂、書法、文學、政治、哲學等。同理,一個音樂、書法、文學、科學方面的大師也是如此。這就是大師與匠人的區(qū)別。(摘自《當代貴州》 梁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