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斌
在江西省遂川縣,有這么一位青年,他放棄外地高薪職業(yè),毅然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引領鄉(xiāng)村振興;他埋頭鉆研,初學制茶技藝便得到業(yè)內肯定;他初次參賽,就奪得江西省選拔賽吉安市制茶技藝大賽的冠軍。他出生在世界名茶狗牯腦茶原產地吉安市遂川縣湯湖鎮(zhèn),他叫蘭橋林。
蘭橋林,1983年出生在遂川縣湯湖鎮(zhèn)南坪村。他年少時外出闖蕩,沒幾年就和朋友一起做起了奢侈品外貿工作。2015年,他看到家鄉(xiāng)茶產業(yè)發(fā)展勢頭良好,便回到家鄉(xiāng)開始創(chuàng)業(yè)。
為了盡快熟悉制茶行業(yè),蘭橋林先找到好朋友王成路請教怎么制茶。王成路一邊操作制茶機器,一邊詳細地解說給蘭橋林聽。就這樣,蘭橋林在王成路的廠里學了制茶的方法。制茶的手藝也從原來的略知一二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不久,蘭橋林開始建立制茶作坊。他在家旁邊蓋了40平方米左右的鐵皮棚子,然后買了一整套制茶機——一臺殺青機、兩臺揉捻機、一臺風干機、一臺篩選機。他從自家茶園采了茶葉,又收購些新鮮茶葉,準備操作機器制茶。想到自己對制茶的技術還不是很有把握,蘭橋林很是忐忑。為了保險起見,他請來幾個叔伯到場觀看。雖然幾個叔伯也不太會擺弄機器,但制手工茶的經驗十分豐富,還是能幫上忙的。
開好機器,調好溫度,蘭橋林把準備好的鮮茶葉放進機器。還沒開始翻炒,他們就聞到一絲焦味。蘭橋林趕緊讓機器翻炒起來。等茶葉全炒干了,蘭橋林便把茶葉起鍋,將茶葉攤在簸箕上。叔伯們圍過來一看,三分之一的茶葉都焦了。把焦了的茶葉揀去后,蘭橋林又把茶葉倒進揉捻機,茶葉卻很難揉捻成形,大都碎掉了。第一鍋茶葉,以失敗告終。
就這樣一次次的摸索操作,蘭橋林才摸索出原因。原來,炒出的茶葉不能直接倒入揉捻機,而是要讓茶葉攤放一段時間,讓茶葉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等茶葉回點潮后,再揉捻,這樣揉出來的茶葉就好多了。那天,蘭橋林從下午六時忙活了到了第二天上午七八時。用了20多公斤鮮葉,終于制出了60公斤干茶。這一批干茶品相不算好,每公斤只賣到260多塊錢。
這樣的過程持續(xù)了兩三天,慢慢地做快了,成本也下降了,2.3公斤鮮葉就能做出0.5公斤干茶。蘭橋林制茶的技術更成熟,茶葉品相也更好,同等級的茶葉每公斤已經能賣到400多元。
制作茶葉不成問題了,茶葉的銷路又成了擺在蘭橋林面前的難題。因為制的茶沒有自己的品牌,也沒有精美包裝,蘭橋林就用蛇皮袋裝一大包茶葉,天還沒亮就跑到街上擺攤吆喝。因為他的茶葉沒有知名度,與別人的茶葉相比辨識度也不高,一天下來也難賣幾斤茶。為了銷量能上去,蘭橋林只好便宜賣給那些收購茶葉的商人。為了有穩(wěn)定的客戶,蘭橋林開始想辦法找銷路。他首先向以前合作過的朋友推銷茶葉,初步建立起客戶群體。后來,他又通過朋友們的推薦,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銷茶渠道。從2016年開始,蘭橋林將茶葉推廣到網絡平臺,逐漸發(fā)展了一些穩(wěn)定的客戶。同時,他走遍全縣城和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茶葉店,將茶葉推薦給這些實體店,逐漸拓展了市場。
遂川縣是中國茶業(yè)百強縣。近年來,遂川縣“茶王”輩出,為當?shù)氐牟璁a業(yè)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蘭橋林看到前輩們一次次捧獎而歸,也想著有一天能參加比賽。
現(xiàn)在,自己的茶園、茶廠、銷售都基本走上正軌。那時,遂川縣承辦吉安市茶產業(yè)技能大賽,蘭橋林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報名參加了鎮(zhèn)里的選拔賽。比賽時,有很多選手都是做茶年份比較長的茶伯們。蘭橋林看到他們的嫻熟手法,頓時感到了壓力。最終,蘭橋林只是獲得了第十名,勉強拿到了晉級的入場券。
比賽的前兩天,蘭橋林專門試炒了一鍋茶練手。看到自己制作出來的茶葉比選拔賽時做的茶葉好很多,他頓時信心又回來了。他對自己說,下次面對的不僅是這些選手,還要面對全市的高手。自己是第一次參加比賽,能得到鍛煉就很好了。至于其他選手的技術怎么樣,自己能不能獲得好的名次,他都不去想了,只要能正常發(fā)揮就知足了。
帶著這樣的心境,蘭橋林和來自全市的40名選手參加了比賽。比賽當天,天氣不冷也不潮,正是制茶的好天氣。殺青、揉捻、篩選、二青、復揉、提毫、烘干……所有工序在蘭橋林的手中一氣呵成。蘭橋林細細檢查了自己做出的茶葉,微微撥弄擺放好后,才把茶葉交上去。
比賽結束那天晚上,蘭橋林躺在賓館的床上翻來覆去,就像參加高考的學生一樣,很期待盡早知道自己的成績。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想著能拿個優(yōu)勝獎也是值得的。不曾想,在第二天的頒獎會上,大賽的頭獎竟被他斬獲。
回想制茶創(chuàng)業(yè)之路,幾經坎坷。好在前行路上,蘭橋林遇到了很多的貴人。
當年,聽聞蘭橋林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而且他家還是貧困戶,駐南屏村第一書記、縣人社局主任李小軍專程來到他家里。了解到他想走制茶創(chuàng)業(yè)之路,李小軍便介紹他參加縣里、鎮(zhèn)里組織的免費茶產業(yè)技能培訓。通過參加培訓,蘭橋林不僅學了制茶等方面的知識,還學習了電商和企業(yè)管理知識,拿到了評茶師的證書。李小軍還向蘭橋林宣講政府的貼息貸款政策,幫他貸了5萬元用于創(chuàng)業(yè)。他還建議蘭橋林:“創(chuàng)業(yè)之初不要貪大求全,要穩(wěn)扎穩(wěn)打。廠房的規(guī)模也好,機器的采購也好,都不要投資太多。等今后發(fā)展好了,再來擴大規(guī)模。”就這樣,蘭橋林的茶廠很快建起來了。
因為沒經驗,蘭橋林剛開始制茶時碰到了不少技術上的難題。有一年制茶,蘭橋林揉捻茶葉時,發(fā)現(xiàn)茶葉不容易成條,怎么也揉不成形,炒了幾鍋都是這種情況。蘭橋林急忙請教蘭年石。蘭年石也是湯湖鎮(zhèn)人,是當?shù)赜忻摹安柰酢?。請教了蘭年石后,蘭橋林才知道是因為氣候的關系。那年的天氣比較冷,北風天氣,風的濕度也和平時不一樣,所以制茶工序在細節(jié)上會有所不同。第二天,蘭年石冒著嚴寒,騎著摩托車趕了13公里的山路,專程來蘭橋林的廠里指導。殺青的火候、氣候和溫度的影響、揉捻的力度和程度、風干的溫度和時間等制茶技術上的心得,他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蘭橋林。有了他的指點,蘭橋林的制茶技術得到了質的提升。
有一次,民政部門下派的第一書記來到蘭橋林的茶廠,得知他沒有穩(wěn)定的鮮葉來源,便建議他要建茶園,擴大茶林面積,同時可以帶動周邊貧困戶一起勤勞致富。蘭橋林便開始建茶園,從六七畝的茶園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的二三十畝,還成立了茶葉合作社。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幾十年來的幫襯,創(chuàng)業(yè)路上眾人無私的幫助,讓蘭橋林常懷感恩之心。這么多年來,若是誰家遇到了難事,誰家親人得了重病,只要蘭橋林知道了,他都會主動捐助。
南坪村離湯湖鎮(zhèn)有十幾公里,留守的村民們大部分都是老人。平時,老人們在家里會摘些鮮茶葉。由于交通不便,老人們又不會騎車,每當逢圩的時候,老人們要么委托別人將鮮葉帶出去賣,要么就自己步行十幾公里去賣,茶葉經常賣不到好價錢?,F(xiàn)在,蘭橋林在家門口開了茶廠,大大方便了南坪村民。收購茶葉時,雖然蘭橋林是按市場價收,但在鮮葉的斤兩上經常上浮尾數(shù),主動讓利給老人們。有時,蘭橋林還會跑到老人家里去收鮮葉,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睘榱藥哟蠹乙黄鹬赂唬m橋林還經常教村民們種茶和制茶技術。陳觀明是南坪村民,也是貧困戶,以前開店銷售茶葉。后來,他看到制茶效益還好,就想向蘭橋林學制茶。蘭橋林便去他家傳授制茶的經驗,介紹銷售的路子。一年后,陳觀明也成立了茶廠,采購了一整套制茶的設備。現(xiàn)在,陳觀明茶廠的年產值也能達到十多萬元了。
作為遂川“新茶王”,蘭橋林感受到了肩膀上的那份責任——振興遂川狗牯腦茶產業(yè)的責任。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蘭橋林想好了,今后要將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出去,讓更多的家鄉(xiāng)人走上制茶之路,讓這一片“黃金葉”引領家鄉(xiāng)人民奔走在致富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