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海
同志們:
當前,正值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大家不遠千里匯集江蘇鹽城大豐參加弘揚鐵軍紅色文化工作座談會,會期雖短,意義重大。這是我們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精神的實際行動,也是一次我們難得的相互學習、增進友誼的大好機會!剛才鐵軍雜志社王社長做了很好的工作報告,我完全贊同。會領導宣讀了表彰通報并頒了獎。我們都要向受表彰的同志們學習。下面我再說一說四個方面的想法。
一是衷心感謝中國老區(qū)建設促進會胡佳總編、韓佳翔主任,江蘇省老區(qū)開發(fā)促進會崔曉部長,他們在百忙之中親自參加我們今天的會議,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為我們開好這次會議,辦好《鐵軍》雜志增強了信心;二是衷心感謝各位與會代表,在座的大多數同志都是戰(zhàn)斗在《鐵軍》雜志編輯、發(fā)行工作的第一線,你們絞盡腦汁、克服困難、勤勤懇懇、默默奉獻,為《鐵軍》雜志的穩(wěn)固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不管是剛才受表彰的,還是沒受表彰的都是功臣,都是鐵軍紅色文化的忠誠傳人;三是衷心感謝大豐鐵軍國防教育基地,該基地是顧小錦董事長近年來帶領團隊打造起來的,地處新四軍的再生地鹽城大豐,面積大、項目多、裝備齊、功能全,不僅有中華英烈展、新四軍革命精神教育課堂,而且還從紅色文化和國防教育延伸到種植、養(yǎng)殖、娛樂、休閑等多個領域,是一個超大規(guī)模的綜合性教育基地。這次我們選擇在這里開會,顧總高度重視、準備充分,給會議和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務。
近年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鐵軍》雜志的辦刊工作取得了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我感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編輯有特色?!惰F軍》雜志始終堅持“姓軍”的性質不動搖,宣傳紅色的主基調不動搖,講好黨的故事的主旋律不動搖,扎實接地的根脈不動搖,團結一致,狠抓質量,重點欄目更有影響力,編輯質量逐步提高。剛才王社長在報告中講到,我們《鐵軍》雜志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中國社科院評為軍事類最受歡迎期刊,躋身全國軍事學刊的前三甲,還列入江蘇農家書屋重點報紙期刊推薦目錄,連續(xù)兩年入圍全國數字閱讀影響力期刊100強。這些重要的榮譽來之不易,值得慶賀。二是發(fā)行很穩(wěn)定。堅持以服務客戶為中心,盡力穩(wěn)住基本盤,特別是在紙質媒體需求下滑,疫情影響嚴重,政府開支大幅壓減的情況下,年均發(fā)行量仍保持在6萬份以上,很不容易,很了不起。我們各工作站的同志們,立了大功,向你們學習致敬。
就辦好《鐵軍》雜志而言,我感到當前的優(yōu)勢還是比較明顯的,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主管部門的優(yōu)勢。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簡稱中新會),是我們《鐵軍》雜志的主管主辦單位,中新會是在粟裕、譚震林、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提議下創(chuàng)建的,由國家民政部、軍委政治工作部批準,由國家教育部主管,中新會成立于1980年4月,第一屆會長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開國上將葉飛,第二屆、第三屆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彭沖,第四屆是總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將,第五、第六屆是原南京軍區(qū)司令員朱文泉上將。去年11月份召開了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選舉我為執(zhí)行會長,張曉龍為第一副會長,龔躍、顧星、顧小錦、于國家、俞錦方、陸軍、錢麗萍為副會長,王路奇為副會長兼秘書長,并選舉產生了來自全國各省市區(qū)研究會、紀念場館的171名理事和70名常務理事。中新會下轄辦公室和財務處、學術宣傳委員會(鐵軍書畫社、新四軍圖書資料館、鐵軍文化發(fā)展基金會、鐵軍雜志社等機構),駐會上班40人,雜志社的同志們每周一到周五全天上班,研究會的其他同志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上班,還是比較正規(guī)的,辦公地點在南京市玄武區(qū)中山東路147號。主要任務是以學術研究為中心,以編撰出版新四軍全書、整理史料為重點,深入研究宣傳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革命傳統(tǒng)。業(yè)務范圍包括理論研究、書刊編輯、影視制作、國內外合作交流,進行業(yè)務培訓和提供咨詢服務等。成立40多年來,在歷任會領導的堅強領導下,通過一茬茬同志的共同努力,不斷成長壯大,到今天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國家比較關注、社會影響力較強的“國”字頭社團組織。介紹這些主要是讓大家知道紅色的組織辦紅色的刊物,是比較正宗的,工作起來,包括組織業(yè)務、協調對接、力量的運用,更加方便快捷。二是我們各類資源的優(yōu)勢。全國各地的新四軍研究會和紀念場館數量都很多,其中有15個省級研究會、143個地縣級研究會和156個新四軍紀念場館,開展工作比較活躍,運行也非常正規(guī),成果很多。全國黨史地方志部門、黨校和行政學院、社科院、軍隊和地方的高等院校、革命紀念場館、檔案館、各類研究社團以及其他理論工作領域都有一批客觀的、有組織的或者自發(fā)的新四軍研究者。目前,我們鐵軍雜志社的編輯和發(fā)行人員,思想好、業(yè)務精、作風實,是一支非常過硬、非常有戰(zhàn)斗力的團隊。比如剛才王社長報告當中提到的,通報中表彰到的這些同志,都是典型的代表。又比如鐵軍雜志社80%以上是退下來的老領導、老同志,他們不顧老年疾病的困擾,頂住家人不太理解的壓力,默默工作,特別是他們的綜合素質比較好,90%以上通過新聞出版部門組織的崗位任職資格考試。我感到以上這些都是我們辦好《鐵軍》雜志的寶貴資源、中堅力量、可靠的保證!
新時代如何弘揚鐵軍精神,辦好《鐵軍》雜志,我有3個方面的想法:一是要提升政治站位,這是根本。這個方面出現了偏差,我們將滿盤皆輸。因此我們所辦的雜志,必須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要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高度,記載好黨的歷史、新四軍的歷史,講述好老前輩的革命故事,闡述好建立的偉大功績,總結好形成的寶貴經驗,傳承好光榮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為深刻把握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提供歷史的經驗,從中受到啟迪,得到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助力,這點非常重要。二是要重視辦刊質量,這是關鍵。這方面好了,大家才真喜歡,才想看,才能打開市場,因此我們辦刊必須把質量當作生命來對待,要真正把《鐵軍》雜志的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要在重點領域熱點、緬懷、傳承三大版塊,凸顯宣傳主題的基礎上,要不斷地充實完善多樣化領域,推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系列的文章,要加大各級新四軍研究機構、紀念場館重大活動、重要成果的宣傳報道力度,要想方設法打造一支強大的優(yōu)良的作者隊伍,讓使用的稿件多中選優(yōu)、優(yōu)中選精,否則就不會有高質量的稿件。要在欄目設置和選題策劃上下大功夫,要努力制造視覺的沖擊力,要嚴格建立編審制度,要把好關口,不出問題。三是要擴大發(fā)行數量,這是目標。只有達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增加受教育的面,才能保證《鐵軍》雜志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銳意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運作思路和合作載體。在穩(wěn)住現有規(guī)模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發(fā)行數量,要加大《鐵軍》雜志的宣傳力度,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雜志、認識雜志、喜歡雜志,變“我讓你訂”為“我主動訂”,要發(fā)揮好全國120多個工作站的作用,解決好人員的新老交替和人頭到位問題,要進一步調動每一位同志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拓展用戶增加訂量,要不怕辛苦沒有差錯地把每一份雜志送到千家萬戶,要經常主動地向領導機關、業(yè)務部門、社團組織、企業(yè)黨建等單位匯報介紹,要確保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支持,要積極聯合社會的發(fā)行機構、閱覽場所等合作共贏。
同志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我們遇到了最好的歷史時期。高舉紅色旗幟,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重要議題,這為我們進一步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讓我們共同努力,同心協力,為弘揚鐵軍紅色文化,辦好《鐵軍》雜志,作出我們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