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峰
莫名被祭奠
家住福建省廈門市的陸燕尚未婚嫁。2022年7月23日,陸燕接到閨密馮琳的電話:“你在?。∥荫R上把‘追思堂的微信公眾號發(fā)過來去,你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陸燕打開“追思堂”的微信公眾號,頓時錯愕不已。原來,“追思堂”竟然設立了“陸燕紀念館”,不僅通過遺像的形式展示了陸燕的頭像照,還發(fā)布了陸燕的十余張生活照,并寫明生卒年月日?!吧健苯榻B稱:“2017年3月上旬失聯(lián),過了數月才在大海里發(fā)現她,愿在天堂安息。”看見這些內容,陸燕崩潰得大哭。
馮琳很快趕到陸燕身邊,關切地說:“我的親戚前不久去世,在‘追思堂設了網上靈堂,我瀏覽時無意間看到這個,非常吃驚?!瘪T琳還問,“你有沒有得罪過誰?”陸燕搖搖頭說:“我從來沒有與別人紅過臉?!薄笆遣皇悄膫€追求者惡搞呀?”陸燕沉思片刻,想不出可疑的人。
當天,陸燕在馮琳的陪同下去派出所報警,民警迅速找到“追思堂”微信公眾號的創(chuàng)建人李慶。李慶聲稱,“追思堂”于六年前創(chuàng)建,只是一個網絡祭奠平臺。而所謂的“陸燕紀念館”于2017年10月前后設立,因為未建立登記制度,無從查找申請者的信息,不過有對方的網絡IP地址。
民警根據李慶提供的IP地址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該IP地址所在地的建筑物已經拆遷,是誰使用的電腦無法查清。派出所召集李慶與陸燕調解,李慶只同意向陸燕口頭道歉,但拒絕給予經濟補償。
維護名譽權
2022年8月23日,陸燕向廈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陸燕要求李慶關閉“追思堂”內設的“陸燕紀念館”,在微信公眾號置頂發(fā)布道歉聲明,并主張李慶賠償精神撫慰金4萬元。另外,陸燕還要求李慶提供申請人的身份信息。
法院組織調解期間,李慶同意在“追思堂”微信公眾號置頂發(fā)布道歉聲明,但認為陸燕主張的精神撫慰金數額過高,只能象征性補償2000元,至于開設“陸燕紀念館”申請者的身份信息,根本無法提供。
陸燕訴稱,“追思堂”系網絡祭奠平臺,內設“陸燕紀念館”,該館建立于2017年10月,歷經五年時間,網絡訪問量達數萬人次。網頁上詳細記載了陸燕的“生平”,包括出生日期、籍貫、悼詞等。該紀念館還設有動畫靈堂和網上墓園,供網友購買電子祭品祭掃。
法庭上,陸燕的代理律師表示,“陸燕紀念館”網頁中記載的信息全部與陸燕的信息相同,且所有照片都是陸燕發(fā)布在個人社交平臺的生活照。李慶的行為不僅侵犯了陸燕的隱私權和名譽權,還侵犯了陸燕的肖像權。陸燕在公司擔任文員,自從發(fā)現“追思堂”內設的“陸燕紀念館”之后,她的情緒始終處于低落狀態(tài),因為上班時注意力分散,幾度受到單位領導的批評,因此,4萬元精神撫慰金的主張合理而適度。
李慶辯稱,自己創(chuàng)建“追思堂”,并非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其通過售賣電子祭品獲取的微薄利潤僅夠維持平臺日常運營?!白匪继谩遍_展網絡祭奠活動,適應了移風易俗的時代潮流。
李慶還辯稱,陸燕所述情況雖然屬實,但“追思堂”并不是侵權實施人,在未查明侵權者的情況下,讓“追思堂”代人受過屬實不妥。同時,“追思堂”沒有規(guī)定相關需求者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行為,不存在過錯。
支持訴訟請求
法院審理認為,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ヂ?lián)網信息提供者應當向上網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并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不得制作、復制、發(fā)布、傳播含有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信息。本案中,“追思堂”創(chuàng)建人作為特殊網絡平臺的服務提供者,應嚴格落實實名制登記,并嚴格審核被紀念人的相關信息,特別是對設立者與被紀念人的身份關系及被紀念人的死亡信息進行嚴格審查,如要求提供相關部門出具的死亡證明等,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平臺對他人人格權益進行侵害。然而,“追思堂”并未嚴格審查被紀念者“陸燕”的真實信息,沒有嚴格落實注冊用戶實名認證,導致實際侵權人認定難。
法院指出,“追思堂”作為網絡祭奠平臺,至今仍未依法要求注冊用戶進行實名制認證,未履行審核責任。結合本案,“追思堂”因未設置開設個人紀念館的審核責任,存在過錯,進而導致陸燕的人格權益被他人侵害,且無法查明實施侵害的具體網絡用戶,屬于平臺未盡到審慎和勤勉的義務。且“追思堂”在相關板塊中通過出售電子祭品獲得利益,依法應對陸燕遭受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
2022年11月3日,廈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追思堂”關閉“陸燕紀念館”,并在其微信公眾號發(fā)布聲明,向陸燕賠禮道歉,賠償陸燕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宣判后,“追思堂”沒有上訴。(文中“追思堂”及人物均為化名)
【以案說法】
“云祭祀”有法可依
在網絡創(chuàng)建“靈堂”,讓親朋好友通過“云祭祀”的方式追憶故人、寄托哀思,本是值得倡導的新風尚,然而,在利益驅動下,一些網絡祭祀平臺出于吸引用戶考慮,大多降低注冊門檻,無須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簡單輸入手機號就能為任何人創(chuàng)建網上紀念館,甚至發(fā)生給活人建網墓,將網絡祭祀演變成網絡暴力的咄咄怪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服務,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fā)布、即時通訊等服務,在與用戶簽訂協(xié)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北景钢?,“追思堂”的經營者正是因為沒有對信息發(fā)布者實施實名登記,所以才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編輯 馬哲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