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人類群星璀璨時;歷史長河汩汩而流。那些出色的人和他們所留下的藝術作品,共構了人類文明的基業(yè),也定義了人類文明的坐標。百川匯流終成海,從涓涓細流、篳路藍縷,走向滔滔的時代洪流和豐沃土壤,那必然不是一句話、一個段落乃至一篇文章所能概括。正如海派繪畫的源流與發(fā)展,幾乎沒有可能
為海派繪畫的產生找到一個準確的時間刻度,它是一個生長的過程,新的因素慢慢生發(fā)并占據(jù)主導,舊的因素慢慢式微而處于從屬。因而海派的發(fā)展除卻明顯的時代特征之外,始終保持著一些傳統(tǒng)的元素。而群星璀璨的藝術大師,感謝他們,才有了今天我們面對歷史研究的豐厚寶庫,也讓我們油然升起敬畏之心。
依托大美術館計劃和國有美術航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海派文化研究,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主推的“何謂海派”藝術系列大展,便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作為“何謂海派”系列重要展覽,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近期相繼推出了“歷史的星空—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繪畫研究展”以及“光風霽月 藝術百年—上海近現(xiàn)代美術特展”兩個大展,對于上海美術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其中,“歷史的星空”展覽從海派繪畫切入,以作品和文獻為媒介,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策展團隊經過了將近兩年的研究,從六個方面呈現(xiàn)了海派繪畫的名稱緣起、隊伍構成、風格源流、社團組織、藝術市場以及影響傳播,全面勾畫了當時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生態(tài),是一次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對海派繪畫進行深入研究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嘗試。
海派繪畫是一個老話題,從“海派”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的提出一直到今天,已經經過了一個多世紀;有意思的是,海派的能指和所指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更迭、語境的變遷而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從原初的橫遭貶議,到今天的廣為認同,背后的邏輯推演和價值認定,可以反映出上海這個城市在不同時期的集體意識和文化建構。
海派繪畫是在上海城市現(xiàn)代化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傳統(tǒng)繪畫向現(xiàn)代轉型的轉折,是傳統(tǒng)中國畫現(xiàn)代化的開始。上海這座城市產生了海派京劇、海派文學、海派繪畫,并逐步形成了海派文化,養(yǎng)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這種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已經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一個樣本。
這個專欄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上述話題展開的,總體上來自兩部分:一是海派文化研究專家談海派,二是“歷史的星空”策展人的策展心得。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方世忠局長的文章作為“何謂海派”藝術系列大展的總序,指出對于海派的研究不僅僅在于學術的本身,也在于如何對今天的理論探討、藝術創(chuàng)作以及文化建設提供有益的支持。
毛時安的文章一如既往地充滿激情,視野開闊,見地獨到。他認為:“海派作為一種廣地域性文化,其精神、其做派始終頑強地潛在地影響、推動著上海文化和中國文化的進步,從來沒有消失過。因為它符合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都市化的一種方向和路徑?!?/p>
胡曉軍和韓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海派文化現(xiàn)象當時和當下的意義。胡曉軍認為:“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為新時代海派文化注入新的定義和概念、植入新的內容和形式、納入新的領域和地域、升至新的層次和檔次,從而實現(xiàn)對第一、二輪海派文化的承繼和創(chuàng)新、重塑和升級?!倍n生由海派繪畫延伸到上海精神,指出:“上海精神”體現(xiàn)了先進的文明交流形態(tài),也非常符合這個城市自身的秉性?!?/p>
案例:“何謂海派”之“歷史的星空—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繪畫研究”展這一欄目發(fā)表的八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這個展覽的策展人,尤其是李玉、湯哲明、王彬、汪滌、王欣、顧村言這六位作者,他們結合了自己策劃主持的各個板塊內容對海派繪畫以及海派文化進行了闡述,這些闡述是他們各自萬言論文的濃縮和提煉。
上海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創(chuàng)新從來就是海派精神最重要的內涵,敢為天下先和勇當先行者也已經成為海派文化的深層基因,成為我們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