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稀方
本期“香港文學期刊研究專題”,突出一個主題,即香港文學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這里精選了三篇文章,它們分別研究1918年《梨影》雜志、1946年達德學院與《海燕文學叢刊》及1987年香港《當代詩壇》雜志,呈現(xiàn)三個不同時代香港文壇與中華文化關系間的不同側面。
《梨影》是作者新發(fā)現(xiàn)的刊物,意義不可小覷。在19世紀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香港是前沿要地。從1853年香港第一份中文刊物《遐邇貫珍》,到1974年王韜主編的《循環(huán)日報》,均在傳播西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不過,到了五四時期,香港文化呈現(xiàn)出與內地不同的復雜性。在內地全面擁抱西方現(xiàn)代性文化的時候,香港卻因為自身的性質而看到西方文化殖民性的一面。這一時期香港反而引進晚清舊文人,保存中國文化,并倡導中西文化結合?!独嬗啊凡坏切率皆捳Z,同時也刊登班本、粵謳、雜俎等本地文化,呈現(xiàn)出“混搭”的特征。20世紀三四十年代因為戰(zhàn)爭的緣故,內地大量知名作家南下,香港文壇成了中國文化的中心,這是難得一見的奇觀。達德學院是左翼文人的一個陣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及延安文藝作品在這里都能得到傳播。不過香港也有其獨特的一面,即對于南洋社會的關心和對殖民主義的批判。至20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情形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70年代以來的本土化浪潮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達到高峰。不過,本土化本身即包含中華文化的內容,龍香文學社與《當代詩壇》更是以弘揚中華文化而引人注意。
香港無疑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它有著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歷史,故而形成了自己的個性。香港以自己的優(yōu)勢,為中華文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