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在我們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讓世界快速運轉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植物讓地球封凍的歷史,植物對地球的影響并不僅僅是讓物種變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暫停鍵”。
地球之所以有適于生物生存的溫度,還多虧了像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有了這些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就像被裝進了一個“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急劇降低,就像拆掉了溫室頂棚上的玻璃板,讓屋子外邊的暴風雪闖進來。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地球就該改名叫“雪球”了。對現(xiàn)有的生物來說,這樣的變化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在距今3.7億~3.5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出現(xiàn)了高達30米的陸生植物,它們強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一路飆升到地球有史以來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則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濃度的降低削弱了溫室效應,加快了熱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溫中煎熬。
與此同時,由于高大的陸生植物的活動,陸地上的巖石變得支離破碎,很多礦物質隨著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藻類植物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礦物營養(yǎng),于是它們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當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來,這就把地球保溫層徹底破壞了。結果,習慣了溫暖生活的生物集體陣亡。
在這起大滅絕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種都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擊,生物圈的蕭索持續(xù)了數(shù)千萬年。但這也留下了豐厚的遺產(chǎn):富氧的大氣有助于動物的體型增大和新陳代謝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為肌肉、骨骼和大腦的發(fā)育提供了原料。當新時代來臨,動物將演化出更龐大的軀體、更強韌的力量和更復雜的行為,它們將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沒有這樣的轉變,也許今天地球的海洋里還滿是奇蝦和三葉蟲這些奇形怪狀的生物,而人類祖先能不能生存下來也都是未知數(shù)。
植物“老板”的力量遠不止于此,它們不僅能決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英國或許并不是偶然,這也與上億年前的植物變化密切相關。
在課本里,工業(yè)革命的技術進步被大寫特寫,如蒸汽機、紡紗機、電燈、電報,但是大家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點,如果沒有煤炭這種能源的支撐,上述一切的發(fā)明都是零。如果英國的地面之下沒有埋藏這些煤炭,那么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什么地方,人類的歷史進程如何,這些都未可知。而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2億年前就準備好的。
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紀,石炭紀正是因為產(chǎn)生的煤炭多而得名。那個時候的地球是巨型昆蟲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夠做一道大葷菜了。這是因為大氣中的氧氣實在是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兒了呢?都被植物儲存在自己的身體里了。按照這個邏輯,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會越來越少,氧氣會越來越多,但是這樣的情況并沒有發(fā)生。這都得感謝那些小真菌、大真菌,正是它們孜孜不倦地啃木頭,二氧化碳才得以釋放到空氣中,這就維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環(huán)。但是在石炭紀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兒,植物開始合成木質素,這種化學物質不僅能讓植物的身板硬挺,還能防備真菌的侵襲。就好像是在三文魚肉塊里加了很多魚刺,如果不清除干凈,真菌根本沒辦法下嘴啊。奈何那時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歐美朋友一樣,根本無法應對帶刺的草魚、鯉魚、胖頭魚,于是導致亞洲鯉魚大泛濫。而石炭紀的真菌啃不動木頭,就導致了大量的植物遺骸積累了下來。這些積累下來的煤炭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我們需要的能源也越來越多。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中國原煤產(chǎn)量36.8億噸(25.8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5%;原油產(chǎn)量1.89億噸(2.7億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氣產(chǎn)量1602.7億立方米(2.13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8.3%。將視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內的各類液體燃料需求總和達到1億桶!但這顯然不是人類能源需求的極限,因為我們還沒有沖出太陽系,走向全宇宙。人類對于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在一次性能源總量有限的情況下,開發(fā)可再生能源就成了人類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到目前為止,雖然人類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術上都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是,較低的能源轉化效率和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擾這些新能源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瓶頸。
破解瓶頸的路徑在何方?人類再次將目光投向“捕捉陽光”能力強大的植物身上。學者預測,人類使用的機器的能源“口味”也將由植物來決定,就如同工業(yè)革命時期的蒸汽機需要煤炭,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的內燃機需要石油。在未來,植物或將再次成為推動世界快速運轉的新動力。
(選自《植物塑造的人類史》)
◆品讀
這篇科學小品文語言形象生動,比如用“暫停鍵”來比喻泥盆紀末期地球生物物種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大量滅絕的現(xiàn)象,用“玻璃房子”來比喻溫室氣體在地球表層形成的適宜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用“口味”進行通感,代指人類所使用的機器的能源類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文中描述的畫面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