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紅
古陽堤是古黃河左岸堤防,起自焦作武陟縣木欒店,經(jīng)獲嘉、新鄉(xiāng)、延津、衛(wèi)輝、浚縣,終至滑縣。它興起于春秋,形成于戰(zhàn)國,統(tǒng)一完臻于秦,具有相當規(guī)模于漢?!洞笄逡唤y(tǒng)志》將其記作“漢堤”,《河南通志》稱其為“太行堤”。
東漢王景治河曾“筑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其起點以右岸的滎陽為地標,其左岸堤防起點應(yīng)當就在滎陽對岸的武陟。
歷史上黃河的決口改道有一個演變過程。從其趨勢來看,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決河之前,黃河大的改道均以浚縣、滑縣之間為頂點,武陟縣至滑縣之間的黃河堤防因此得以延續(xù)使用。此后,黃河大的河道變遷便以武陟為頂點,變化的趨勢是由北向南發(fā)展。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決陽武以后,新鄉(xiāng)、汲縣境內(nèi)無河。至此,武陟縣至滑縣段黃河大堤均成為故堤、廢堤。
右岸的堤防因黃河決流泛濫,被破壞得消失無存。左岸的古陽堤因能防止黃河決流北犯得以保存。此外,古陽堤得以保留,還與封建治河者在“重北輕南”的治河思想指導(dǎo)下修筑的北岸二線堤防有關(guān)。
明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劉大夏治河時,修筑了從胙城(今延津境內(nèi))至徐州180千米的太行堤,作為黃河北岸的第二道防線。清初又利用古陽堤將太行堤從胙城延伸到武陟縣木欒店,古陽堤由此成為太行堤的一部分。
清雍正二年(1724年),張鵬翮組織整治武陟縣黃沁河交匯處堤防后,曾上疏:北岸太行堤自武陟縣木欒店起,至直隸長垣縣,系圣祖仁帝指示修筑之工,關(guān)系黃沁并漲并衛(wèi)河運道重門保障,應(yīng)令河南巡撫催促承修各官,作速修筑,一律堅固,如有遲延,聽其指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陳宏謀任河南巡撫時曾上奏:河南省內(nèi)除黃河兩岸大堤外,另有古堤一道。由懷慶府之武陟縣起,經(jīng)獲嘉、新鄉(xiāng)、延津、滑縣與長垣縣交界止,俗稱太行堤。若遇黃河水漲,實為外圍護堤。今因武陽壩合龍后,此堤亟待補修加固。由于此乃浩大工程,故奏請國家出資修理。
隨著黃河、沁河交匯處堤防體系的完備和黃河的南趨,古陽堤逐漸失去了堤防作用。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武陟縣志》記載:“今河形漸次南趨,太行堤廢棄已久?!?/p>
由于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盜決堤防、損壞堤防的處罰十分嚴厲,加之黃河決口頻繁,老百姓畏洪水、懼刑罰,古陽堤因此得以長期存留。20世紀70年代,武陟縣仍有大量殘堤。據(jù)《武陟縣志》記載,古陽堤在武陟縣的長度為20多千米。20世紀80年代,古陽堤被當?shù)匕傩甄P平,與莊稼地連為一體。
古陽堤雖被鏟平,但其遺跡仍依稀可見。其在圪垱店村以西的走向,基本沿著伊里村北、馮村以南,過小巖村北、大城村北,再過馬曲村北,經(jīng)木欒店直達沁河楊莊改道前的老左堤。
如今,圪垱店村東北的湯王堤村還殘存著古陽堤的一段堤防——湯王堤,殘存堤基長約30米,頂寬6米左右,高出北面地面約0.5米。緊臨湯王堤村的商村還存留著部分高于地面1.5米的古陽堤殘堤。
由于黃河河道變遷,失去防御洪水功能的古陽堤隨著時光流逝雖已湮沒無聞,但先人們面對洪水敢于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將永存于人類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