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文飛
歷史的發(fā)展總是有規(guī)律可循。以平定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無不求賢若渴,太平盛世的出現(xiàn)往往得益于知人善任,而朝代衰落更替總是“親小人、遠賢臣”的注腳。司馬光說:“臣聞致治之道無它,在三而已:一曰官人,二曰信賞,三曰必罰。”而“官人”,就是選人用人。所謂“治國理政,惟在得人”,人才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先秦開始,我國就認識到要“知人善任,禮賢下士”,相繼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才行兼?zhèn)洹薄安诺录鎯?yōu)”等思想。宋代對人才標準的認識已經(jīng)較為全面,其中尤以司馬光對德、才關(guān)系的論述為佳。其所著《資治通鑒》以韓、趙、魏三家分晉開篇,認為智家之亡、趙家之興,均系于用人,興亡之嘆,實為德才之思。書中提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的著名論斷,并按德、才的不同構(gòu)成將人才分成四類:“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彼念惾酥?,首用圣人,次者君子,在愚人和小人之間,寧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這一觀點對后世選人用人影響深遠。
黎青/圖
德才兼?zhèn)涫恰肮偃恕钡睦硐肽J剑糯鐣鎮(zhèn)渲私?jīng)??捎龆豢汕?。朱元璋曾感嘆,“大抵人有才能者,不失于貪鄙則失于驕蹇”。在這種情況下,德與才孰先孰后,孰輕孰重,如何更精準地識別德,更精確地衡量才,常常成為具體制度層面解決不好的難題。歐陽修在《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一文中認為,選武將應(yīng)以“材能”即“才”為先,選文臣,應(yīng)以“名節(jié)”即“德”為先。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我建議重讀一下《資治通鑒》。治國就是治吏?!绷暯娇倳浺捕啻我谩顿Y治通鑒》中的名句來闡述其選人用人思想。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在繼承古代“德才觀”的基礎(chǔ)上,賦予了“德”“才”明確的時代內(nèi)涵,為選人用人提供了根本遵循?!饵h政領(lǐng)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在必須堅持的原則部分明確,第一要堅持“黨管干部”,第二便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嚴把德才標準,德才兼?zhèn)?,方堪重任。德包括政治品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同時也不能忽視才干,有才無德會壞事,有德無才會誤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
德才之間即是前進方向。廣大黨員干部要立德修身,懷才抱器,從嚴從實加強自身建設(shè),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fù)興重任的高素質(zh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