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霞
馬鈴薯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是一種高產(chǎn)的糧、菜、飼兼用農作物,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馬鈴薯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種植周期較短,增產(chǎn)空間大,經(jīng)濟效益較高。
1 馬鈴薯生育特點及產(chǎn)業(yè)優(yōu)勢
馬鈴薯是塊莖植物,可以加工成淀粉、薯條、薯片等。在種植中,主要以塊莖或種子進行繁殖,根系比較淺,生長在土壤的表層,生長期間會有小范圍向外延伸,上部長度45 厘米,下部長度30 厘米,馬鈴薯分為早、晚熟品種,其中早熟品種根系較淺,晚熟品種根系較深,應結合不同品種特點加強栽培管理。
2 馬鈴薯栽培要點
2.1 選地整地
馬鈴薯栽培不能連作,單塊地長年種植馬鈴薯增加了病蟲害發(fā)生的機會,也損失了土壤養(yǎng)分,使馬鈴薯長勢不佳。所以要選擇三年內未栽種茄科類植物的土地,采用輪作方式提高馬鈴薯產(chǎn)量和質量水平。馬鈴薯塊莖在膨大過程中,土壤要保持松散,所以要選擇在地勢較平的地塊進行栽培,要方便灌溉和確保排水效果。采收馬鈴薯時,要深耕土壤,分割畦道,視地勢情況而定畦道寬窄,如排水良好地區(qū)可設寬畦,排水效果差地區(qū)可設窄畦。
2.2 種薯處理
馬鈴薯播種前約1 個月開始曬種和切芽,待薯塊長出小白芽后即可切芽,除去病芽和爛芽后再切,每切一刀便要對刀具進行消毒,使每一個芽重維持在30 克左右。在種植馬鈴薯之前,要及時曬種,直播無病傷小薯。栽植大薯塊要嚴格進行室內消毒,確保切塊清潔。消毒過程中備2 把刀,其中1 把用酒精或鹽水徹底消毒,切病薯時更換刀具,將病薯豎著切,確保芽眼有2 個或更多。
種薯加工完畢即開始浸種:淤變溫浸種法,將馬鈴薯用45益溫水浸泡60 秒,再放60益溫水中浸泡15 分鐘。于藥物浸種,將種薯放置于50%多菌靈內15 分鐘,曬干即可播種。
2.3 施肥
種植馬鈴薯前要對土壤進行全面施肥,以施用含有人畜糞尿、餅肥、灰土肥和農雜肥料等有機肥為主,必要時施入硝酸銨、碳酸氫肥和硫酸鉀,碳酸氫肥是堿性肥料,含氮量為18%,能顯著提高馬鈴薯產(chǎn)量,但是它很容易揮發(fā)。硫酸鉀是酸性化肥,可作種肥,有很好的增產(chǎn)作用。耕地前種植人員要向地表撒肥,耕地后耕翻。施用種肥時應沿薯塊播種。
2.4 適時播種
要根據(jù)氣候情況,適當選擇馬鈴薯播種時間以確保生長旺盛,通常氣溫要控制在14益~24益。土壤10 厘米溫度達7益~10益后即可播種,可根據(jù)馬鈴薯品種特點及土壤條件決定栽種密度以確保個體和群體協(xié)調生長。每667 平方米馬鈴薯應種植6000 株,每株種植2~3 個塊莖。
2.5 地膜合理覆蓋
要想加快馬鈴薯生長速度,在栽培中合理引入地膜覆蓋技術營造有利栽培條件,同時對馬鈴薯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促進快速成長,提升種薯發(fā)芽率。不能只考慮費用,要選擇質量有保證的地膜,并設置梯形壟進行地膜覆蓋,壟高15 厘米,壟寬60 厘米,壟面寬50 厘米,壟間距40 厘米。在覆蓋地膜時,要使地膜緊貼壟面和壟側,并對梯形壟進行合理調節(jié),以確保覆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