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與現(xiàn)實經(jīng)常是矛盾的。夢境更多表達的是對理想的追求,對現(xiàn)實的不滿,像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營造了一個既詭秘又瑰麗的夢境世界,寄托的是自己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當然,夢境中也有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像蘇軾的《江城子》“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詩人夢見了自己死去的妻子,寄托了對亡妻的無盡愛念。杜甫在《歸夢》中吟誦道:“夢魂歸未得,不用楚辭招?!北磉_的是身世之嘆、鄉(xiāng)關之思。綜上所述,夢境其實是詩人內心活動的反映。一旦詩人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總少不了傷感和無奈。本文提及的李商隱也有這樣的情感和心理活動。
李商隱是晚唐的詩人,很多人讀李商隱的詩詞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詩詞的情感太細膩、太真摯、太動人了,現(xiàn)實當中只有女性詩人才有這樣的情感因子,就像李清照一樣在詩意的空間里面“尋尋覓覓”;并且他的詩詞寫景狀物如夢似幻,讓人讀后也徘徊在夢境和現(xiàn)實的邊緣,久久不能釋懷。其實這些都是他真摯的情感在起作用,讓人流連在他所創(chuàng)設的情感世界中。帶著這樣的認識,再讀《錦瑟》,別有深意。
一、聯(lián)系生平,初探詩作
(一)其人
李商隱絕對是晚唐的大才,如果說李白、杜甫開創(chuàng)了大唐詩歌的盛世華章,那么,晚唐的李商隱則延續(xù)了唐詩的輝煌。他的一生顛沛流離,九歲喪父,用自己抄書的本領養(yǎng)活著自己和母親,后來在令狐楚的幫助下詩歌水平才突飛猛進,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駢文創(chuàng)作方面成了一等一的高手,還在令狐楚的幫助下中了進士。但是,李商隱在政治上的敏感比不上詩歌的靈性,他居然站在了令狐陶(令狐楚的兒子)的對立面,成為士人眼中的“叛徒”,不被世人所容忍。然而,李商隱并不知道自己犯了官場大忌,他仍不斷地追夢,然而仕途的夢始終不能到岸,回到了現(xiàn)實,才發(fā)現(xiàn)自己窮極一生的追逐終究是一場空。
(二)其詩
本文談及的《錦瑟》的詩題雖然是“錦瑟”,但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詩人并沒有為這首詩作題。關于這首詩的主旨到底是何,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表達了愛國之情,有人認為它表達了對名叫“錦瑟”的歌女的愛意,有的人認為是詩人在哀傷自己的身世,更多的人認為它是詩人悼念追懷亡妻之作……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全詩的意蘊是深遠的,而且辭藻華麗、情真意切,是感人至深的佳作,不同的人讀了之后都有不同的感受。正因為如此,它也被稱為李商隱最難索解的作品之一,稱它為中國詩歌中最早的“朦朧詩”也不為過。那么,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
二、作品賞析
(一)首聯(lián)起興抒情,寄托悲意
首聯(lián)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板\瑟”就是琴瑟,只不過詩人用“錦”來形容它的雍容華貴,但如此華貴的琴帶來的不是高興與愉悅,反倒是惆悵與迷茫。琴瑟一般只有二十五弦,但是這個華貴的琴居然有五十弦那么多,言語當中暗含著抱怨之意。此句是借喻“泰帝與素女”的典故。傳說中,泰帝讓素女鼓瑟,聲音太悲涼,泰帝受不了這種哀音,就把瑟的五十弦砍掉一半,剩下了二十五弦,這個琴可以是專屬于李商隱個人的琴瑟,表明他不隨波逐流,遺世獨立,說明其獨特、另類的心理。也就是說此句暗含的是詩人的悲傷心境。況且這把錦瑟上這么多的弦,“一弦一柱”撥弄的音樂都讓詩人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人生追求,字里行間隱含著對已經(jīng)逝去年華的失落和惆悵,為全詩奠定了悲傷憂愁的基調。
(二)頷聯(lián)用典寄悲,引人聯(lián)想
頷聯(lián)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頷聯(lián)直接引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話說莊周某天在樹下睡覺,蒙蒙眬眬中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蝴蝶飛啊飛,飛到了一棵樹下,卻看見了正在睡覺的莊周。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呢?千百年來,這個哲學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合適的答案。但結合李商隱的生平,此句可以說是詩人對人生如夢的慨嘆。李商隱一生都在追求仕途,但是一直都未能平步青云,之前在令狐楚的幫助下中了進士,加入了“李黨”,但是當“李黨”權勢最輝煌的時候,他又去守孝了三年;當他回來,又到了“牛黨”執(zhí)政,李商隱總是錯過做官的最好機會。于是,過往的回憶是那樣的朦朧、那樣的虛幻,就像一場大夢,加重了那悲情的意境。第二個典故是“杜鵑啼血”,傳說古蜀國的君主杜宇在國破家亡中死去,死后的靈魂變成了杜鵑鳥。這只杜鵑日夜都在啼叫,啼得滿嘴都是鮮血,十分悲慘。而在詩詞當中,杜鵑也一直是悲哀凄涼的意象,例如杜牧《杜鵑》“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門”,白居易的《琵琶行》有“杜鵑啼血猿哀鳴”。詩人之所以引用這個典故,都是在加重詩句的悲情色彩。
(三)頸聯(lián)承接上文,再度寄悲
頸聯(lián)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里繼續(xù)承接上文的悲情,再度用典寄托哀思?!皽婧T旅髦橛袦I”與成語“滄海遺珠”有關。傳說在月明星稀時,海上的蚌會打開自己的外殼,這個時候蚌內的珍珠就會吸收月亮的光華,讓自己更加耀眼,顯得更為珍貴。但如此珍貴的珍珠為什么會落淚呢?不是應該值得自豪和驕傲嗎?原來啊,這個珍珠并沒有被人拾獲,而沒有得到欣賞的珍珠是可惜的。于是,一切都茅塞頓開了,聯(lián)系詩人生平,原來這里李商隱是以“珍珠”來比喻自己,為自己空有才華而不能受人賞識、不能報效國家而慨嘆。下一句的“藍田日暖玉生煙”與前句形成了工整的對仗,表達的意義和情感相近,此句與“良玉生煙”聯(lián)系密切。傳說,如果一個窮人在中午時分進深山采玉,會發(fā)現(xiàn)成熟的石玉散發(fā)出朦朧的煙,但這種玉是難以遇到的,正如詩人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悲涼。頸聯(lián)是詩人悲情的延續(xù),這種悲情既是詩人的真切感受,也是朦朦朧朧之中的體會,詩中“滄海”“月明”“良玉”等意象頻頻讓我們共情,又讓我們對詩人的遭遇唏噓不已。
(四)尾聯(lián)前后呼應,合理收篇
尾聯(lián)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聯(lián)作為全詩的收篇之句,表達的是一種哀傷與惆悵。清代的紀昀說:“《錦瑟》以‘思華年’領起,以‘此情’二字總承,蓋始有所歡,中有所阻,故追憶之而作?!笨芍^評價得恰如其分。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是對前面幾聯(lián)悲情的小結,意思是說,“我心中的這種悲情已經(jīng)成為我一生的回憶”,這個回憶與首聯(lián)的“華年”遙相呼應。但往事如煙,逝去的時光只能讓它長留在心中。后句的“只是當時已惘然”是全詩的收篇句,詩人特別用“惘然”作為全詩情感和自己心理的總結,表現(xiàn)了自己對青春已逝、夢想落空、年華虛度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這種夢境與現(xiàn)實的矛盾,成為纏繞詩人一生的遺憾,讓人讀來也與之同哀、與之共鳴。
一提起李商隱的詩,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李商隱的詩寫得雖然很好,但看不懂!”實際上,不僅僅是現(xiàn)代人讀不懂,就連元代的著名詩人元好問也發(fā)出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慨嘆。就本詩而言,詩人一共用了四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坎坷人生,闡述內心的情緒,抒發(fā)對年華的慨嘆,意象豐富、情真意切。古往今來,其實有很多文人雅士也有這樣的矛盾,但如李商隱這般,將人生理想隱含在夢境之中的,確實比較少有。但話又說回來,立足于新時代,當有“乘風破浪”的氣概,更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鬃釉f:“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睍r光無情,如手中的沙子般留也留不住。希望每一個學子在自己人生中不會留下如李商隱般的悔恨,收獲屬于自己的青春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