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在語文教學中,跨學科學習是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跨學科學習,教師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文知識應用的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對語文跨學科學習展開探究,旨在更好地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一、基于學生特色,開展多樣活動
相較于單純學習語文知識,跨學科學習的內(nèi)容和形式更加多樣,更加需要教師做好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更好地發(fā)揮綜合育人的優(yōu)勢。
1.融合學生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
最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學生學科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得到了足夠的重視,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度是當務之急。所以,在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構建中,教師需要積極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
例如,很多小學生對恐龍十分感興趣。在《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課教學完畢后,教師就可以“恐龍時代”為主題展開跨學科學習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充分將語文學科和科學學科結合起來,以地質(zhì)年代為脈絡,梳理各種恐龍出現(xiàn)的順序。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恐龍,查閱資料,了解其體型、習性,并繪制手抄報。本次跨學科學習活動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因此學生參與積極性更高,有效提高了學習成果。
2.基于學生學段,選擇合適的活動形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思維方式、認知能力還是知識水平都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不同學段的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鐚W科學習對不同學段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不僅需要教師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的主題,還需要教師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活動形式,有效把握跨學科學習的周期和難度,讓學生能力得以有效發(fā)展。
例如,在第一學段,學生學習能力較差,教師就需要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構建較為簡單的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數(shù)學和科學知識,開展以綠色植物生長為主題的記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內(nèi)部進行綠植的養(yǎng)護工作,以表格的形式記錄綠植的變化。而在第二學段,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教師就可以開展以“剪紙”“陶藝”為主的民間工藝主題跨學科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收集資料。這樣結合學生學段特點選擇活動形式,能夠切實提高跨學科學習的效果。
二、結合合適素材,構建綜合活動
相比過去,如今的教學理念更加重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跨學科學習活動正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1.充分結合生活,構建真實的情境
相比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活動,跨學科學習能將多門學科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應對更加復雜的生活化問題,從而將所學知識真正地應用到實踐中,這對有效培養(yǎng)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多種方法合理引入生活素材,為學生構建真實的情境。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環(huán)保”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讓學生調(diào)查生活中有哪些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在課堂探究中,教師可以實景微課的形式形象地展現(xiàn)生活化素材,引導學生構建“環(huán)保卡”、保護學校草坪,進行垃圾分類等。
2.利用多種途徑,拓寬獲得學習資源的渠道
跨學科學習應當注重綜合性和開放性,在這一模式的構建中,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成為影響整體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今,教育信息化步伐的推進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新的信息獲取手段,降低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多種方法拓寬學生獲取學習資料的途徑,為學生高效參與跨學科學習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元宵節(jié)前后,教師可以開展以“元宵節(jié)”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比如制作彩燈。在這一任務中,學生需要了解彩燈制作的方法,通過線上渠道了解創(chuàng)意彩燈的制作方法。通過多種方法,教師有效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了跨學科的學習活動。
三、采取多種形式,優(yōu)化評價方法
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僅有著引導學生反思的作用,還有著調(diào)動學生學習動力的作用,這需要教師采取多種形式,構建指標豐富的綜合評價體系。
1.充分應用量表,落實過程性評價
在現(xiàn)代教學中,學習成績不再是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指標,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也變得相當重要,如何構建高效的過程性評價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量表是評價的重要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融入跨學科學習活動中,還能向?qū)W生滲透多樣化的評價指標,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評價方法,以更加高效的自評和互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積極利用量表,做好過程性評價。
例如,結合勞動教育和語文寫作活動,教師可以“粒粒皆辛苦”為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種植活動。針對學生勞作的過程,教師可以發(fā)放量表,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展開評價。通過量表,教師將過程性評價融入跨學科學習活動之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評價的作用,切實有效地落實了以評促學的原則。
2.重視輸出能力,落實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是評價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結果性評價,教師不僅能有效引導學生從知識的應用方面展開反思,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展現(xiàn)自身學習成果的平臺,有效提高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的主動性。所以,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需要構建多種形式的結果性評價活動,有效提高評價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辦班級小報,集中展現(xiàn)學生的學習成果。如在以“未來生活暢想”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濃縮成一篇作文。在學生完成作文后,教師可以綜合學生的投票和自己的評價選出優(yōu)秀作文,展示到本期的班級小報中。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專門的學生作品展覽活動。有了結果性評價,學生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就會表現(xiàn)得更加積極。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中,教師既需要充分考慮學生興趣和學段,也需要做好素材的選擇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需要變革評價的模式,豐富評價的方法,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落實到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