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龍
她今天進入楊道士溝,是乘車來的。哥哥開的越野車在剛剛整修的毛路坯上軋得沙沙作響,鋪在路上的碎石子有的被壓進泥土,有的被擠壓飛了。車子吭吭哧哧地爬行了六公里,停在一道拐彎處的大石包前,她和駕車的哥哥下了車,四肢著地爬過這個巨大的石包,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大拐彎里,道路被山洪沖斷,溪流成了瀑布,頭頂是一片藍天,山埡透射來一片金陽,藍茵茵的天、綠油油的山、白花花的水,把這寧靜的山窩窩變成了世外桃源。她凝視著這熟悉的風景,把自己佇立成了一幅雕像。
忽然,河道傳來一陣呼喊,吃過午飯的民工從一溝兩岸的崖屋下鉆了出來,擺弄著各式工具開始工作。她朝崖頭移了兩步,手抓樺櫟樹枝,傾身向前張望,只見溝底是一個七八丈寬、二十多丈長的工作面,民工正在一溝兩岸開石頭、砌石坎,兩輛鏟車在溝道里轟鳴著清除泥沙。
她知道,這種溝道里起基砌石、山邊上鑿巖取石的巨大陣勢,是在修建跨溝橋梁!有了橋,洪水沖不跨路了,道路就堅固耐用了,山民的通行就便利了!
這個胳膊彎狀的山谷,因為彎道圓而又大,彎口的兩邊撐起了門板狀的石崖,被人稱為“筒子樓”。是啊,你看這直直上天、高聳入云的四圍式山體,多像壁陡的墻體呀!架在山頂?shù)纳n天,正是一道人稱“天宮”透明穹頂呀!
小時由此經(jīng)過,同學們最怕陰天和雨天。逢了陰天,那天頂?shù)臑踉凭妥屵@筒狀的山谷暗如傍晚,陰森森的令人毛骨悚然。每逢雨天,那從山頂直撲下來的滾坡水,如竹筒倒,似水桶潑,裹挾著山石嘩啦啦滾落下來,一瞬間路毀人亡,連飛禽走獸也無法逃命。那些年月,幾乎每個夏天都有山民喪命的消息。因此,自打她開始出溝上學,父親就請人幫忙,在“筒子樓”外坡的樹林里開了一條“之”字形的盤山便道,又在溝口架了一道木橋。她和同學們經(jīng)此上學,雖要爬坡、翻梁、過橋,但卻省了一公里多的彎道,多了一份溫馨的安全感。
后來,縣上推行村村通公路的惠民工程,楊道士溝修通了簡易公路,就連“筒子樓”這段光石皮地段,也用火炮、開鑿以及里邊挖、外邊砌的方式,修成了一段石質(zhì)道路。從此,山民出山不愁了,可以乘汽車、開拖拉機,也可以騎摩托車、自行車。
她上小學五年級那年,父親出了十幾天蠻力、賣了十幾擔藥材,給她買了輛自行車。她興高采烈地騎到了溝口的聯(lián)合村小學,兩年后又騎到了曙坪鎮(zhèn)去上初級中學,之后她又騎到了南江河畔的縣城高中。不過,從溝口返回,是時騎時推,遇到洪水毀路時節(jié),得把自行車寄存在溝口,步行回家,又步行出溝之后,才能在沿河而修的縣鄉(xiāng)級的道路上騎行。
正因為行路難帶來的山民出行難、學生上學難、農(nóng)產(chǎn)品銷售難、工業(yè)品進山難,她父親才在她上大學時,含淚辭去當了大半輩子的村民組長,帶著一家老小從生活了十幾代人的楊道士溝,搬遷到了河川地帶的小曙河。父子幾人幾經(jīng)奮斗,在這里有了水田、平地,有了果園、山林,并在公路邊蓋起了三層高的小洋樓,兒女各自有了小汽車。從此,他們再也不受翻山越嶺的煎熬了,再也不為楊道士溝的山洪而擔驚受怕了。
然而,去年秋季的一次偶遇,卻讓她又為老家那個“老九組”的山民們擔憂起來。
那天,她從市里回縣,還沒進城呢,就在縣城西頭的公路邊遇到了一位年過六旬的表叔,話沒說到三句,表叔就發(fā)出了哭腔。
老九組的三十多戶人家,因為地處“筒子樓”梁后的一條十里漫灣,土肥水旺,物產(chǎn)豐富,吃喝不愁,是五十里楊道士溝里的富饒之地。加之“筒子樓”的與外阻隔,就成了少有外人涉足的“孤島”。因婚姻牽扯,各戶人家之間總有這樣那樣的親戚關(guān)系。她從小就把村民們稱姑叫姨喊叔的,表哥表叔表爺多得很,她也弄不清是什么關(guān)系,大人說把誰叫啥她就叫啥。至于眼前這個表叔,是什么關(guān)系的表叔,她也弄不清,反正叫了幾十年,一直當長輩敬著。
她問表叔在這里等誰,表叔說想打個摩的回楊道士溝去,但騎手們知道那條路水毀嚴重,都不愿去,他等了四天還是白等。
她發(fā)了兩條微信,推了兩件工作,就對表叔說:“正好我要去呢,你上車,咱們一塊兒回去。”
其實,她今天從市里來,是應約采寫一篇紀實文學的。她在市里工作上十年了,編著一本雜志,時常因反映現(xiàn)實生活、宣傳社會變化而采寫紀實作品,是有名的青年作家。這次回到縣里,既有采寫任務,又有組稿事宜,日程排滿了。車還沒有進城,見到二十多年沒見的表叔滿面愁容,她把一切業(yè)務都推后了,一心只想送送表叔,看看楊道士溝。
車到小曙河,她顧不上回家去看望老母親,也沒與在村部上班的哥哥打招呼。表叔卻指著路邊的一排樓房說:“咱老九組的人都搬出來了,集鎮(zhèn)上有十幾戶,縣城里有十幾戶,這道河川里有二三十戶。”她問咋比原來多出了二三十戶,表叔說是條件好了、兒孫大了,大家就分門立戶了,由原來的三十多戶擴大到了五六十戶。
沿路閑聊之中,她從表叔口中得知,遷出來之后,人們的居住方式有了三種區(qū)別:中小學生和老弱病殘住在新居,中青年因外出務工而住在外地,一些尚有勞動能力的中老年又回老屋抓生產(chǎn)去了。她問返回老屋的有多少人,表叔說有六七十。這么大個群體,生產(chǎn)生活方便嗎?精神文化生活正常嗎?表叔嘆息道:“別的還好,就是害怕洪災。夏天一場大水,至今道路不通,那電線呀,電視呀,電話呀,手機呀,啥都用不成了!這不,我出山來看看孫娃子和老婆子,卻在城里待了兩個多月,至今還回不去!”
溝口的車路,本是在左岸挖了兩丈寬的石巖、砌了一丈高的石坎才修成的,現(xiàn)在,被洪水沖得一干二凈,空手過人都要攀著巖石才行。
她停下汽車,拉著表叔,攀巖過水地艱難行進四個半小時,終于在太陽快要落山時走進了老九組的頭個院子??戳藯罴掖娴乃幉摹⒘掖娴呐D肉、石家存的苞谷酒,她奇怪了:三四年都賣不出去東西了?表叔說:“路不行嘛,頭兩年不能跑車,這兩年不能行人,可農(nóng)民每天都在為希望而勞動著,這些山貨特產(chǎn),就在一天一天的希望與希望的煎熬中積存了下來。干貨還好說,蘿卜、洋芋、水果之類的鮮貨,就一堆一堆的爛掉了!”
這一夜,她在山灣里看了許多,聽了許多,連晚上做夢都在喊著“修路修路!”
第二天,她又走訪了楊道士溝沿途幾個村民小組,形成了興建藥材、清酒、臘肉、雜糧、畜牧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基地,發(fā)展三個民宿集群,組建十二個專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修通楊道士溝農(nóng)旅融合產(chǎn)業(yè)公路,促進鄉(xiāng)村振興、村美人富的完整思路。
一連三天,她找了村干部和鎮(zhèn)長、書記,又到縣城去找了從這條溝走出去的縣人大主任、兩位部局長,還有在聯(lián)合村、曙坪鎮(zhèn)工作過的十九名干部,給他們看實況視頻、講發(fā)展構(gòu)想、說實際問題。后來,她又一連三四次,從市里回來與相關(guān)部門溝通。終于,年初的兩會上,縣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以建議、提案、社情民意、大會發(fā)言等方式密集發(fā)聲,促成了這一工程的立項上馬。
今天,她悄悄地跑回來,讓在小曙河當村支書的哥哥開上越野車,拉她悄悄地進溝,是為看看進溝路己完工的路基改造工程,剛剛動工的“筒子樓”大橋興建項目。
整修的道路,路基拓寬了,有了堅固的外坎、標準的邊溝,不少路段都裁彎取直了,汛期之前再打上水泥路面,完全符合旅游道路的質(zhì)量要求。“筒子樓”這一卡脖子路段,架橋之后消除了天險,必然會帶來暢通無阻的良好效果!
看到這兒,她問哥哥:“估計這里的旅游產(chǎn)業(yè)得幾年才會旺?”哥哥伸出兩根手指頭:“只要路好,兩年就火!”
望著山上的綠樹,山溝的黑土,她先是微笑,繼而沉思。過了一會兒,她偏著頭,調(diào)皮地問哥哥:“咱家在老九組的田地、山林,那時一賭氣都交公了,現(xiàn)在你不后悔嗎?”
哥哥微微一笑,輕聲回答:“我已在老九組流轉(zhuǎn)了上百畝被荒廢的坡地,還聯(lián)合十九戶村民成立了黃連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要用自己務藥的特長服務鄉(xiāng)親,報答鄉(xiāng)親們當年賣糧湊錢,資助咱們上學的恩情!”
她聽到這兒,眼里泛出了淚花。本想表揚哥哥幾句,卻哽咽得一個字都說不出來。當蒙眬的目光巡視過順溝而來的村道,她似乎看到了穿越“筒子樓”飛架的橋梁,看到了從老九組、大漫灣運出的糧食、水果、藥材、清酒、臘肉,還有進入山谷的一車車游客。
于是,她面朝架橋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面向老家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