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生榮
早就聽聞李如意的名字,但一直未曾謀面。初冬的一天上午,絳縣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張廣瑞約我前往采訪,正中我意,便欣然應允。
按電話提示,我們來到縣城紫金山路,老遠看見一中年婦女站立在胡同口,走近方知是李如意在迎接我們。
進入室內,映入眼簾的是桌上的花饃,煞是好看,我被眼前精美的面塑圖案驚呆了!上面的面塑花兒如同真的一般,我好奇地欲伸手觸摸,又恐摸過花兒會枯萎。靠墻柜臺上放著學習筆記本和各種榮譽證書,我大致數了下兒,竟有五十多份。
落座后,采訪即以閑談的方式開場。
李如意的花饃作品及事跡,此前多次上過報刊、電視。步大家后塵,我頗有壓力,聽得很專心,生怕漏掉,竭力捕捉、挖掘有價值的新素材。我決定從她頗為傳奇的人生經歷寫起。
李如意今年六十歲,絳縣古絳鎮(zhèn)東關村人。這位看似平常的農家婦女,有著可圈可點的感人經歷。
她的娘家地處旱塬,家境不好,自幼飽嘗苦日子的煎熬。生性好強的她,抱定知識改變命運的志向,學習刻苦用功。不料成績一向很好的她,高考未能如愿。她險些被擊倒,一度萬念俱灰。時值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她很快從陰影中振作起來。
李如意的母親是村上出名的巧媳婦,面塑、剪紙,樣樣拿手,花鳥蟲魚,捏啥像啥。受母親影響,李如意對面塑情有獨鐘,留意揣摩,漸有名氣。
李如意是幸運的,娘家媽手把手地教,將她領上面塑藝術之路。出嫁后,又遇上陳翠英這位德藝雙馨的好老師。從此,她癡迷面塑藝術繼承和創(chuàng)新,無怨無悔四十年。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孩鬧滿月、過生日,以及年輕人訂婚、老人做壽、辦紅白事等,面塑派上的用場日益增多。李如意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條新的致富門路,市場前景看好。便愈加潛心鉆研起花饃藝術,用“如醉如癡”形容也不為過。起初丈夫不理解,嘲諷她:“整天鼓搗這些玩意兒能當飯吃,還是能頂錢花?”她也曾打過退堂鼓??墒牵鴮嵅蝗绦倪@門藝術無人繼承,中斷失傳。她骨子里不服輸的倔勁兒上來了,丈夫看她鐵了心,態(tài)度轉變,主動抱柴燒火,幫著下鍋端饃,包攬家務活兒間。2017年,父親節(jié)當天,李如意壓面時不小心壓斷了左手三根指頭,手可是面塑藝人的立身之物?。〖胰思泵Π阉偷竭\城市醫(yī)院住了二十多天,成功做了接指手術?;貋砗?,李如意忍痛練習,花饃手藝很快恢復如初。
未能走進大學學堂,一直是她的遺憾和心病。她深知面塑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離不開與時俱進的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積淀,為此,年已半百的她,毅然報考了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yè)本科班,圓夢成真,拿到了本科文憑。
李如意博采眾長,勇于創(chuàng)新,其面塑作品早在2011年就在山西電視臺多次展播,遠銷各地,享譽三晉。2012年10月,她光榮地加入黨組織,自此傾心帶領群眾致富,堅持免費授徒,現已帶出七名學員,均能獨立操作,各撐一攤。
李如意成功后,不忘感恩社會,給貧困小學捐款捐物,資助三名貧困學生,慰問老黨員,并送上米、面、油,先后為災區(qū)建橋、修路累計捐款近三萬元。
李如意的事跡不僅感染著普通百姓,也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認可:2014年以來,她先后獲得縣“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以及市“愛崗敬業(yè)勞動模范”稱號;2018年,絳縣花饃被確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她本人被確定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榮獲“山西省勞動模范”稱號。絳縣花饃被列為絳縣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名錄。
更令人仰敬的是,李如意教子有方,持家可風。全家老少九口人,除了三個小孫子,六個成年人全是共產黨員,其中有三名碩士研究生、兩名本科生。
她的人生絢麗多彩,她的事業(yè)充滿希望,在她的身后留下一串閃光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