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杜甫描寫飛禽意象的詩,尤其是其詠“雁”意象詩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間與研究價值。詠物,一般是托物言志,杜詩也大多采用這一表現(xiàn)方式,以此展現(xiàn)他的高尚人格與精神風貌。
一、“雁”意象的原本意義
“雁”,據《說文解字》,是形聲字,從隹從人,廠聲。隹,短尾鳥。雁,屬于鳥類,形狀略像鵝,頸和翼較長,足和尾較短,羽毛呈淡紫褐色,是一種善于飛行的候鳥。一般來說,古人常在候鳥身上寄托他們的親情、戀情與鄉(xiāng)土之情,而大雁就是常常被吟寫的對象。
二、“雁”意象在杜詩中的表現(xiàn)
根據仇兆鰲《杜詩詳注》一書統(tǒng)計,杜詩中涉及雁的詩合計共有六十二首,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秋雨嘆三首》其三、《遣興五首》其一、《歸雁》、《官池春雁二首》、《孤雁》、《歸雁二首》、《天末懷李白》等。聯(lián)系詩人經歷,這六十二首詠雁詩主要寄托詩人自己長期漂泊流離、客居他鄉(xiāng)的傷感情愫,也間接流露出詩人的滿腹雄心與報國心志,其分類如下。
(一)羈旅感傷、不安于現(xiàn)狀的苦悶
天寶十一年(752),杜甫創(chuàng)作了《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人預感會有戰(zhàn)亂(安史之亂)發(fā)生。詩云:“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杜甫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社會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正潛藏著戰(zhàn)亂的暗流。杜甫已經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困守了七年,科舉落第,也從不巴結權貴;仕途連連受挫,生活每況愈下,這讓他進一步看清了社會現(xiàn)實。“黃鵠”和“隨陽雁”分別比喻賢能的人才和阿諛奉承的小人。黃鵠離去,正是表達朝廷上很多的賢人君子離開?!暗玖恢\”,比喻當權者尸位素餐。
天寶十三年(754)秋,杜甫創(chuàng)作了《秋雨嘆三首》其三,雁寄托了詩人漂泊生涯的感傷和不安現(xiàn)狀的苦悶。詩云:“長安布衣誰比數(shù),反鎖衡門守環(huán)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乾?!痹娙藦膹V闊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將憂煩鎖在門外茫茫世界,門內的心還念念不忘欲與其會合?!袄戏虿怀鲩L蓬蒿”,相比隱居的寂寥,更多的是郁郁不平與刻意求靜的痛苦。風雨中奔跑著的天真嬉戲的孩子卻給詩中添了新鮮的顏色—“稚子無憂走風雨”,同時也帶來更多的不確定,給人以無限的憂慮:這么單純的孩子未來能否經受更多的狂風暴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外界溢人的雨聲和寒意又喚起心中恒久的幽靈,想展翅高飛而不得的悵惘。
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創(chuàng)作了《遣興五首》其一:“朔風飄胡雁,慘澹帶砂礫。長林何蕭蕭,秋草萋更碧。北里富熏天,高樓夜吹笛。焉知南鄰客,九月猶絺绤?!痹娭械摹昂恪?,既指胡地的大雁,也指代詩人飄零的生活現(xiàn)狀。環(huán)境的蕭瑟,更凸顯詩人內心的苦楚與彷徨,感傷羈旅之情油然而生。詩寫達官與富家子弟的宴飲之盛,更襯托出作為“南鄰客”的漂泊之苦與世態(tài)的炎涼。
大歷三年(768),杜甫創(chuàng)作了《歸雁》,雁寄托著詩人感傷羈旅、憂慮不安的心情。詩云:“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痹姷那傲溆洈⒘瞬徽5默F(xiàn)象,末尾兩句敘述常態(tài)的情景。詩中雁之反常舉措顯然也不是空穴來風的。在后來的大歷四年(769),潭州爆發(fā)了臧玠之亂,桂州有朱濟之亂。
諸如此類寫雁寄托詩人感傷羈旅情愫的還可見《白帝城樓》《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瘦馬行》等。
(二)思歸、思念親友
《官池春雁二首》中的春雁形象都是詩人自況,一邊抒發(fā)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涯,一邊又生發(fā)為濃郁的莼鱸之思。《官池春雁二首》其一:“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鶒亂為群。且休悵望看春水,更恐歸飛隔暮云。”詩人以春雁抒發(fā)自己流離生活的不堪。前兩句說自己居無定所,一直在亂世中流離漂泊;后兩句說自己思歸而不得的苦悶惆悵?!翱创核薄案裟涸啤闭f明詩人無奈,道路的險遠,只能望遠以當歸。正如清仇兆鰲所解釋,“此詩寓意于春雁也。上二嘆其失所,下二惜其未歸??创核瑫r不能留。隔暮云,遠不能達”(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聯(lián)系漢樂府詩《悲歌行》中的“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此詩書寫了一個有家歸不得的漂泊者的百結愁腸?!豆俪卮貉愣住菲涠骸扒啻阂妆M急還鄉(xiāng),紫塞寧論尚有霜。翅在云天終不遠,力微矰繳絕須防?!鼻皟删浔憩F(xiàn)詩人思歸心切,后兩句說歸路之難。其實,道路并不特別遙遠,可能是歸路的盤纏十分匱乏,詩人言此意在安慰自己,從“力微”二字可以看出。
廣德二年(764),杜甫創(chuàng)作了《歸雁》,雁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思歸之情。詩云:“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薄皷|來萬里客”,說明詩人到了成都;“幾年歸”,表明詩人思念長安??吹浇阃憋w,詩人不禁生發(fā)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不免來聯(lián)系另外一首詩《成都府》看詩人初到成都時的印象:“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币磺薪o人以新鮮奇異的感覺,可是詩人又馬上陷入了莫名的哀愁:“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币鼓唤蹬R的景色,無不勾起他思歸、思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思。
大歷元年(766),杜甫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創(chuàng)作了《孤雁》,孤雁寄托了詩人思歸、思念親友之情。詩云:“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亦紛紛。”“不飲啄”寫出孤雁的品骨,孤雁一直在思念自己的群伴。最后,孤雁離詩人而去,詩人惆悵而厭惡野鴉不懂得自己和孤雁的凄楚而在那里只顧自己亂叫。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色彩投入到野鴉身上,好像在進行內心憤懣的對話,表露出詩人處境的窘迫無奈惆悵,思歸之情油然而生。
大歷四年(769),杜甫創(chuàng)作了《宿青草湖》,雁寄托了詩人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云:“洞庭猶在目,青草續(xù)為名。宿槳依農事,郵簽報水程。寒冰爭倚薄,云月遞微明。湖雁雙雙起,人來故北征?!睂戇@首詩時,詩人已是中年人,且身體抱恙。因此,感嘆自己還沒有北歸,鄉(xiāng)關之情油然而生。詩寫那天空中的雙雙飛雁自由自在,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更加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孤獨以及思念家鄉(xiāng)的迫切。
大歷五年(770),杜甫在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創(chuàng)作了《歸雁二首》。詩人后半生一直在顛沛流離,思歸之情一天天濃烈,但只能眼巴巴地望著雁,寄雁于思歸之情。萬種情愁,無奈,更上眉梢,能與何人說?!稓w雁二首》其一:“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云里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痹娙擞裳銡w而引起思歸情緒,而詩人自己回家的打算總是在心頭卻不能夠馬上回去?!稓w雁二首》其二:“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云。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痹娙烁袀麣w雁而引發(fā)漂泊生活的苦楚之思。春日蕭敗凄涼的景物不難勾起詩人心中一直隱藏著的無奈、苦楚,其情致與《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寫的林黛玉無意中聽到演戲的十二個女孩兒唱的《西廂記》等曲子之后心中“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有異曲同工之妙。
像此類詠雁來寄托思鄉(xiāng)、思念親友的詩還可見《得家書》、《寄高三十五詹事》、《遣興三首》其一、《雨晴》、《草堂即事》、《戲作寄上漢中王二首》其一、《薄游》、《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杜鵑》、《客堂》、《晚晴》、《遣懷》、《九日五首》其一、《北風》、《清明二首》其二、《登舟將適漢陽》、《酬韋昭州見寄》、《遠游》等。
(三)滿腹報國的雄心壯志
大歷元年(766),杜甫創(chuàng)作了《驪山》,雁寄托了詩人報國、忠國之心。詩云:驪山絕望幸,花萼罷登臨。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萬歲蓬萊日,長懸舊羽林。”詩人感傷園陵,徒思隱藏報國、忠國之思。明皇駕崩后,驪山的花萼不復幸臨,地下久無朝燭,人間卻還有賜金。從此之后的鼎湖龍離去,銀海的雁飛深了,只徒留蓬萊的日光,長長地照在園陵上的羽林罷了。這首詩整體風調是飽滿悲壯的,流露出詩人壯志未酬之情。
大歷三年(768),杜甫創(chuàng)作了《呀鶻行》,雁寄托了詩人滿腹報國的心志。詩云:“病鶻孤飛俗眼丑,每夜江邊宿衰柳。清秋落日已側身,過雁歸鴉錯回首。緊腦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狀。強神迷復皂雕前,俊才早在蒼鷹上。風濤颯颯寒山陰,熊羆欲蟄龍蛇深。念爾此時有一擲,失聲濺血非其心?!弊x前期的杜詩,我們可以時常見到詩人以“馬”“鷹”來寄托自己的壯志報國之心,這首詩也不例外。雖然詩人一直在病中,心中卻一直未泯滅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的偉大抱負。只見清秋凋零清凄的景象,天空中雁鴉又使人生發(fā)無盡的鄉(xiāng)關哀愁。盡管如此,詩人內心始終對國家的君主抱有希望,仍然在病痛中不失熱血澎湃報國之心。此類再如杜甫往鄜州(今陜西省富縣)家途中作的《晚行口號》中借落雁饑烏寫路途凄涼之狀,人煙稀少而可去征戰(zhàn)的人也少,暗含滿腹報國上戰(zhàn)場的雄心,卻嘆壯士已老的哀愁。聯(lián)想起歷仕梁、陳、隋三朝的江總,梁時侯景叛亂進犯京都(今江蘇省南京市),致使江總流寓在外十四年之久,至天嘉四年(563)重返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封中書侍郎,時方四十五歲。回家時還是黑頭發(fā),年紀還不算大。
另外,杜甫還有借雁來表達貧窮的詩作,如作于上元二年(675)冬的《重簡王明府》中“君聽鴻雁響,恐致稻粱難”兩句,詩人借雁感嘆自己在戰(zhàn)亂中客居他鄉(xiāng)的貧窮落魄之態(tài)。鴻雁的叫聲似在為詩人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擔心。乾元元年(758)春,杜甫在諫省作的《送李校書二十六韻》中“老雁春忍饑,哀號待枯麥”兩句,詩人借雁感嘆自己流離貧苦。杜詩中表達貧窮的詩不少,如《贈高彭州》《客夜》《狂夫》《簡王明府》《簡韋十》《投簡咸華兩縣諸子》《病后遇王倚飲贈歌》等。
三、杜甫有關“雁”意象詩歌所體現(xiàn)的內涵
根據以上對杜詩“雁”意象詩歌內容意義分類的分析可知,“雁”這類意象在杜詩中有重要的作用。從整體上看,它們有營造氣氛、點明時節(jié)、彰顯地域的特色,以人喻雁,寄托作者思鄉(xiāng)、思人的情感,抒發(fā)作者對羈旅的苦悶,以及暗含作者滿腹報國雄心壯志的作用。盡管杜詩中所歌頌雁的詩篇中會引起詩人不太一樣的情感流露,大概只是其情緒的側重點和感情流露偏向對象的程度輕重不同。畢竟,杜甫的詩歌跟詩人一樣經歷了四個時期,每個時期的詩都有不同的風格,這些不同的風格明顯受制于詩人生活遭遇和人格思想等變化的影響??v觀唐代歷史(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大背景下的杜甫,其詩歌風格與詩人不同時期的經歷和其內心產生不同心態(tài)的影響基本上是符合的。
杜甫的詩雖有很大一部分是抒發(fā)個人的懷才不遇、顛沛流離的苦楚等“小我”的情思,但仔細去品讀會發(fā)現(xiàn)其詩中句句體現(xiàn)詩人關心國家與百姓的偉大抱負。盡管有一些抒情開朗活潑的小詩,但那種情懷也是短暫的。杜甫詩中隨處可見的還是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大雨》《九日寄岑參》《秦州雜詩》,以及“三吏”“三別”等,數(shù)不勝數(shù)。所以,杜甫被稱“詩史”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杜甫的詩,對后世文學史有杰出的空前絕后的影響,其詩反映的大量史實對中國史學領域也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