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晨陽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不去寫樓房的生活,或者寫別處的生活,而偏要寫大院的生活,這大概與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吧。一直以來,我總是過著一種院子式的生活,有一種院子情結。這種院子并非那種人們理想中的獨門獨戶的院子,說白了就是好幾戶人家組成的大雜院,這院子里總是住著各種各樣的人家。
人多,最大的特點便是熱鬧,這是大院的第一個特點。不管什么事,大家都要來湊個熱鬧。大院里不時地總會進來一些叫賣的小販,他們賣的東西并不豐富,常常比較單一,如賣糖的專賣糖,賣涼皮的專賣涼皮,賣米的專賣米。即使這樣,大家總要出來湊個熱鬧,問問價錢什么的。他們認為,這樣也可以了解市面上的行情,為星期天市場上的殺價做好準備工作。
這在夏日熱鬧的、晴朗的夜晚尤為集中。被夏日炎熱的太陽烤了一天的一排排房子,在這個時候就像蒸籠一樣,又悶又熱,外面反倒像是裝了空調似的吸引著大家,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帶了小凳子,拿著扇子坐在屋前舍后乘涼。扇子是專門用來驅逐蚊蠅的。然后,大人們家長里短、海闊天空地閑聊起來了;小孩子們則在一旁玩兒捉迷藏,即使是再不怎么認識的人,經(jīng)過這樣一個夏天的“大浪淘沙”,似乎也可以成為那種認識了好久的熟人。
大院的第二個特點是鄰里間親熱、互助、古道熱腸。再怎么說,還是“遠親不如近鄰”,不管是誰家有了點兒什么困難,都是鄰里之間互相照應著。小到誰家做飯少蔥缺蒜(像這樣的東西一般是放在屋外的),吱一聲就自己動手拿了,誰家的孩子放學回來看見大人不在家就到別家吃飯去了,自己的大人回來也不著急找,知道飯已經(jīng)吃過了,大到誰家有經(jīng)濟困難或者更大的事,只要開口,能幫的哪有不幫的道理。有時,就連夫妻間的爭吵,也會有人站出來做“和事佬”,也許在別人眼里這樣有點兒多管閑事,但在大伙兒的眼里這樣才像是生活。大院的公共設施也很少壞,大家總是用心保護著,就算壞了,也馬上就會有人修理得像從前一樣好用……
漸漸地,大家有了新的生活目標—都朝著樓房去了。到了高樓大廈里,似乎一夜之間就像被施了魔法,熟悉的面孔變成了一張張陌生的臉。大概是因為“陌生”了吧,樓里的人失去了在大院里的融洽,變得冷淡起來,也就“進步”到樓房文化了。表面上看每家每戶還沒有裝上防盜門,可人的心里已經(jīng)筑起了一道“鐵門”,是再怎么憑你好心好意,也沒有那么容易被叫開的。
在我讀初中時,我們一家也搬離了大院,住進了更舒適的樓房。盡管我認識了新的朋友,結交了新的鄰居,但要想找到以前大院里的那種鄰里之間的關系,是不太可能了。我只有借這篇文章,懷念過去的大院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