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涵
《雨中的貓》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之一,收錄在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小說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一對年輕夫婦之間搖搖欲墜的情感關(guān)系。在一個陰雨天,一對在意大利旅游的年輕美國夫婦被迫待在旅館里。丈夫躺在床上看書,妻子無事可做,她站在窗邊眺望風景,一只蜷縮在桌子上的貓引起了她的注意。也許是出于愛,也許是出于憐憫,她開始尋找這只躲雨的貓,但失望而歸?;氐椒块g,她向丈夫抱怨,回復她的卻是男人的冷漠。故事以侍女贈送妻子一只玳瑁貓結(jié)束。乍一看這個故事平淡中顯得單調(diào),但在海明威的筆下,這位美國太太并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女性人物那么簡單,她是一個充滿同情與愛的豐滿的女性形象。這部作品不僅反映了海明威獨特的寫作風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對獨立的渴望,充分反映了海明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進行的深刻思考。
一、人稱指示語
“人稱指示語”,顧名思義,是指參與話題討論并在語言交流中起著不可或缺作用的人稱代詞和名詞短語,與“言語事件中的參與者角色”(冉永平《指示語選擇的語用觀點、語用移情與離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在語言交流中,我們必須區(qū)分說話者、聽話者,以及可能被談論但在言語事件中既不是說話者也不是聽話者的第三方。人稱指示語由三個要素組成,包含說話人的第一人稱指示詞、包含聽話人的第二人稱指示詞,以及既不包含說話人也不包含聽話人的第三人稱指示詞。不同類別人稱指示語的使用暗含著人們對他人的不同態(tài)度和感受,從而產(chǎn)生移情和離情的效果。無論是日常交際還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人稱指示語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優(yōu)勢,這不僅是文學領(lǐng)域探討的熱點話題,還引起了語言學界的密切關(guān)注。據(jù)統(tǒng)計,《雨中的貓》中共有一百二十七個人稱指示語,筆者通過對其人稱指示語的分類和對同一個人使用不同人稱指示語進行分析,以期讀者能深刻地理解這部小說所表達的主題意義。
二、《雨中的貓》中女性形象的解讀
(一)從第一人稱指示語看女主人公
本文主要通過第三人稱指示語的用法解讀小說中女主人公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同時將大量第一人稱指示語的用法融入本文,使用這種表達方式,讀者可以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圖,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例如,小說中的一段描述:
她在床沿上坐下?!拔姨胍侵回埩?。”她說?!拔也恢罏槭裁茨敲聪胍N乙侵豢蓱z的小貓。做一只待在雨中的可憐的小貓,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兒。我還要用自己的銀器來吃飯,我要點上蠟燭。我還要現(xiàn)在是春天,我要對著鏡子把頭發(fā)梳理,我要一只小貓,我要幾件新衣服。反正我要一只貓,我要一只貓。我現(xiàn)在就要一只貓。要是我不能留長頭發(fā),也沒有樂子,我總可以有只貓吧?!?/p>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對貓的強烈渴望。這只貓暗示了她內(nèi)心的情感無處發(fā)泄,因此第一人稱的表達大大縮短了作者、讀者和小說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使得三方在時間和空間上融為一體。妻子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丈夫?qū)λ睦淠觿×怂胍獢[脫目前這種無聊局面的欲望。此外,這也是海明威自身婚姻生活的真實寫照,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他,隱晦地表達了海明威對情感生活的屈服和順從。他堅信一旦結(jié)婚,男女之間的愛將不復存在。妻子沒有找到貓的事實恰恰是對這個問題的真實反映。使用第一人稱代詞不僅能給讀者帶來真實的情感體驗,還能反映女性的社會地位及她們對獨立和平等的渴望。
(二)從第三人稱指示語看女主人公
1.從妻子稱謂看女主人公
就《雨中的貓》而言,海明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量使用第三人稱指示語,看起來他只是在輕描淡寫地陳述一個客觀事實,但正是通過這種無聲的表達,將這對年輕夫婦之間不可逾越的矛盾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繼續(xù)看小說中的描述:
妻子下了樓,穿過辦公室時,旅館主人站起身,向她哈哈腰。他的寫字臺在辦公室的另一端。他是個老頭,個子很高。
“下雨啦。”妻子說。她喜歡這個旅館老板。
“是,是,太太,壞天氣。天氣很不好。”
作者根據(jù)不同的情境將女主人公的形象分為妻子和女孩兒兩種類型。此處描述是女主人公和旅館老板的對話。海明威用“妻子”來強調(diào)一個事實—這個女人結(jié)過婚,并且在這段婚姻中處于被奴役的狀態(tài)。一方面,“妻子”這一表達方式再現(xiàn)了年輕人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就是這種親密使兩個相愛的人走到了一起;但對于女性來說,一旦接受這種狀態(tài),便很難擺脫這種婚姻中妻子對丈夫的附屬地位,即便有再多不滿,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xù)不斷地煎熬和掙扎。另一方面,“妻子”這一稱謂將夫妻雙方割裂開來,既反映了根深蒂固的夫妻關(guān)系,又反映了妻子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悲哀。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無形中影射著那位美國丈夫?qū)ζ拮拥妮p視、大意,以及他個人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2.從女孩兒稱謂看女主人公
這部小說中唯一與女主人公有心理相似之處的人便是侍女,她和女主人公是故事中僅有的兩個女性角色。當女主人公和侍女在一起時,她的稱謂也從“妻子”變成了“女孩兒”,無意中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女主人公因為性別相同和相似的情感認知,將侍女看作自己的朋友。再看小說中的描述:
“您丟了什么東西啦,太太?”
“有一只貓?!蹦贻p的美國女孩兒說。
“一只貓?”
“是,貓?!?/p>
“一只貓?”侍女哈哈一笑?!坝曛杏幸恢回垼俊?/p>
“是呀?!彼f,“就在這桌子下?!苯又?,“啊,我多么想要它。我要一只小貓?!?/p>
她說英語的時候,侍女的臉頓時繃緊起來。
“來,太太?!彼f,“我們該回到里面去。你會淋濕的?!?/p>
“我看是這樣吧?!蹦贻p的美國女孩兒說。
“女孩兒”這一稱謂強調(diào)女性獨立的情感和生活狀態(tài),她們獨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人,強烈地表達了女主人公對自由的渴望。在侍女面前,她不再是“某人的妻子”,她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女主人公想要掙脫婚姻的枷鎖的迫切心情?!芭骸钡姆Q呼一下子拉開了丈夫和妻子之間的距離,讓本來親密的婚姻關(guān)系變得有距離感,表明了女主人公對目前生活狀態(tài)的極端不滿。從侍女和女主人公的角度來看,“女孩兒”這個詞讓彼此并不熟悉的她們慢慢接近。侍女在尋找貓的過程中一直陪伴著女主人公,因此女主人公把侍女視為她的朋友,她迫切地想通過告訴侍女“我想要那只小貓”來傳達自己對當下婚姻生活的不滿。遺憾的是,侍女沒有理解她的意思,因為在侍女的眼里,動物只是動物,與人有天壤之別,并不是讓人擔心的東西。當侍女聽到妻子提到貓時,先是驚訝,后是不滿。作者分別用了“我們”和“你”來表達侍女的態(tài)度。雖然她們一開始的確有著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但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女主人公,所以侍女沒有參與女主人公的找貓的行動,也不能提供任何幫助,自始至終女主人公都是獨自“戰(zhàn)斗”,再次顯示了女主人公內(nèi)心的煎熬。
3.從對貓的稱謂看女主人公
在這篇小說中,“貓”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女主人公的化身。尋找貓的過程也是女主人公自我救贖的過程。全篇“貓”的稱呼有四個—cat、it、kitty和this。男人用了cat和it這兩個詞,不包含任何感情牽扯,貓在他的眼里只是一只普通的動物。侍女用了cat和this這兩個詞,很明顯,她和男人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在她眼里的貓只是一個物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在女主人公的眼里,貓是與人處于平等地位的生命體,這樣的動物有感情、有靈性。這四種不同的稱謂反映了個體在情感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是影響交際的重要因素。
卡洛斯·貝克認為《雨中的貓》展現(xiàn)了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男性只有些膚淺的關(guān)系。海明威對丈夫的描述是如此簡單和刻板,以至于丈夫覺得除了看書沒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做。盡管他的妻子非常需要一只貓,但丈夫?qū)Υ四魂P(guān)心,置之不理。二人都處于“二戰(zhàn)”后的迷茫與墮落的困境,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世界的反抗。毫無疑問,他們之間的隔閡是無法克服的,因此女主人公用貓來表達她孤獨無助的艱難處境。小說開頭,妻子明確表示要出去找那只貓。然而,丈夫只是簡單地回答“我會去做的”,除此之外,他沒有表示出任何要幫忙的意思。從這里可以看出,妻子對貓有一種野性的,近乎瘋狂的愛,借用“貓”來突出女主人公想要與丈夫交流的愿望,但這種希望隨著丈夫冷漠的回復逐漸破滅。在毫無結(jié)果的尋找貓的過程中,妻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來表達她的絕望?!霸谟曛凶鲆恢豢蓱z的小貓一點兒也不好玩”“可憐的小貓”暗指夫妻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妻子試圖通過示弱來喚起丈夫表達的欲望,以緩和二人的關(guān)系。但是,丈夫沒有和她交流,只是希望妻子閉嘴,丈夫的冷漠引發(fā)了妻子心中的怨恨。在文章的最后,她說:“無論如何,我想要一只貓?!敝噶畹耐蝗磺袚Q,瞬間將妻子對貓的愛推到了谷底,也進一步指出了這對夫妻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同時也暗示妻子希望的幻滅,她意識到自己終究無法逃離這空虛的生活。
另外,侍女和女主人公對貓的稱呼也直接反映了她們性格的差異。在侍女和女主人公的第一次對話中,侍女用略帶驚訝的語氣說出了it一詞,而這一毫無感情的稱呼卻是女主人公眼中貓的代名詞,暗示了侍女無法設身處地為女主人公著想,因為生活經(jīng)歷不同—或者說,當時的反抗意識只存在于極少數(shù)人身上,因此她無法理解為什么女主人公會對貓有那么深的愛,超出了她的認知。相比之下,女主人公將貓視為女性形象的隱喻,迫切需要找到貓,再次表明女主人公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別無選擇。她想要逃離和反抗,但沒有人理解。小說結(jié)尾,侍女用this指代貓,充分表現(xiàn)了女性在斗爭中孤立無助的悲慘境況。小說的最后,店主差侍女送的貓同女主人公想要的貓也并不是同一只,這預示著丈夫始終不會真正地了解妻子的心理,男權(quán)社會的秩序顯得更加的牢固。
《雨中的貓》是為數(shù)不多反映女性意識的短篇小說,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簡練、睿達,采用第三人稱敘述。在這篇小說中,女主人公沒有姓名,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給予她不同的稱謂。從稱謂的角度來分析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女主人公的女性主體意識的渴望和覺醒,能使讀者了解海明威簡約的敘事風格和含蓄的文體特征。
本文以《雨中的貓》為例,對人稱指示詞進行分類和對同一事物使用不同人稱指示語的分析,豐富了作品的主題,給讀者以更多的空間去理解作者的意圖。此外,正是通過人稱指示語的巧妙運用,海明威含蓄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描述了戰(zhàn)后“迷惘的一代”中女性在追求物質(zhì)和精神過程中的沮喪和痛苦的一面,從而實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sh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