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生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jīng)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xiàn)!
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xiàn)!
……
——節(jié)選自《國際歌》
1920年10月的一天,一群來自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蘇俄”)的年輕人,要在中國的哈爾濱舉辦一場革命紀念活動。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自成立以來,就被各方反動勢力視為眼中釘。反動勢力對這個年輕的國家政權持續(xù)發(fā)動戰(zhàn)爭,想把它扼殺在幼年。這場革命紀念活動之所以選擇在中國舉行,就是為了避開蘇俄國內(nèi)的戰(zhàn)火。
活動當天,現(xiàn)場不僅擠滿了卷頭發(fā)、高鼻梁的蘇俄青年,還有一些應邀參加的中國青年。他們的眼神里,透著溫暖和堅定。
不知從何時起,人群中隱隱傳來一陣歌聲。從輕聲哼唱到放聲高歌,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唱起一首俄文歌曲。
這首歌曲調(diào)雄渾、情感激烈,好似一聲聲巨雷響徹會場,又化作一陣陣清風飄向遠方。
“聽……有人在唱歌!”
勞動者或放下手中的扁擔、鐵錘,或停下奔跑拉車的腳步,擦著額頭的汗水,靜靜駐足聆聽。
那跌宕的旋律回蕩在街頭巷陌,為中華大地帶來了不一樣的氣息。
“這是什么歌?以前沒有聽過?!睍鲋械囊晃恢袊嗄辏p聲詢問他身邊的伙伴。
“是《國際歌》!”
原來,這首歌的歌詞是法國詩人鮑狄埃寫的組詩。1888年,法國工人狄蓋特為組詩譜寫了樂曲。從此,這首無產(chǎn)階級的歌曲就在世界各地流傳。
“《國際歌》……”這位中國青年喃喃地說,“中國正需要這樣的歌曲!”
就在一年前,中國剛剛爆發(fā)了五四運動。在水深火熱中苦苦掙扎的中國人開始覺醒: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在與舊社會的慘烈搏斗中,有人被捕,有人犧牲。
但覺醒的中國人無所畏懼,他們誓要掀起一場革命,徹底推翻舊中國!
1923年6月15日,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刊物《新青年》季刊創(chuàng)刊號上,首次發(fā)表了被翻譯成中文的《國際歌》,并迅速流傳開來。這首代表國際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歌曲,如同一首戰(zhàn)歌,為革命者增添了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據(jù)說,這首歌的翻譯者,正是會場中的那位青年,他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瞿秋白。他先將俄語的《國際歌》翻譯成中文,再與法語的《國際歌》進行對比,逐字逐句推敲,力求準確易唱。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將“國際”一詞音譯成“英特納雄耐爾”,不僅唱起來更順口,也讓全世界無產(chǎn)者能夠同聲相應、情意交融。
盡管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中國革命者早就與世界無產(chǎn)階級一起,唱響了奮起反抗、建立新世界的時代強音。
小貼士:
你發(fā)現(xiàn)了嗎?從1923年到2023年,《國際歌》被翻譯成中文后,已經(jīng)唱響了一百年。